洪水救援装备
㈠ 防洪物资都包括什么呢
1、防汛物资主要涉及到防汛抢险物资是防汛抢险物资的简称主要包含两大类:防汛抢险工具与设备和防汛设备物资。
2、防汛抢险工具和防汛设备物资,具体包括:
(1)专用抢险机具:抛石机、植桩机;
(2)运输设备:拖拉机、翻斗车、汽车、驳船;
(3)机械设备:推土机、铲运机、挖掘机、装载机、压实机械;
(4)照明设备:应急手持电灯、柴油发电机组、汽油发电机;
(5)通信系统:海事卫星系统、救生设备、非充气式救生衣、充气式救生衣、溺水自动救生器、水上安全带、玻璃钢救生艇;
(6)砂石料:砂、石子、块石、料石;
(7)土工合成材料:土工织物、土工膜及土工复合材料、土工特种材料4大类。
(1)洪水救援装备扩展阅读:
汛期的工作
1、掌握水情及天气情况:及时发布有关洪水的气温、风、降水、冰雪、水位、潮位、流量等气象水文情况,预报可能产生的洪峰、增水、洪量等水情,必要时下达警报。
2、调度洪水:依据水情和工程情况,以及防汛调度方案,运用已建的各种防洪工程,进行防洪调度。在需要运用分洪、蓄洪、滞洪措施时,及时果断作出决定,下达命令,按时、按量分洪、蓄洪。
3、工程守护:组织防汛人员,不间断地巡查和防守堤、坝、涵闸等工程,及时发现险情,分析原因,正确判断,拟定抢护方案,组织抢护。警戒水位以下,一般由专业人员防守,超出警戒水位,组织防汛人员防守。
4、应急措施:遇有超标准洪水,在人力不能抗御时,应请示上级同意,按批准的紧急措施方案和规定的程序,及时执行临时扒口等分洪紧急措施,以尽量减少损失,避免人员死亡。对淹没区或可能被淹区内居民,进行转移安置。
5、抢险:多数险情,都是从小向大发展,出险前多有预兆。勤检查,早发现,险情易抢护。堤防渗漏险情抢护原则,是临河截、背河排;护岸抢护主要是固根防冲;穿堤建筑物两侧渗漏,也是前堵、后排,对其滑动险情,主要是加重阻滑(见堤防抢险)。
㈡ 消防员洪水中开挖掘机救人,当消防员都需要哪些技术
消防员就是万能的,各种技术都得必备,就连开挖机都得学会,这次就派上了用场开挖机,洪水中救人。
㈢ 给大家普及一下消防救援装备主要有哪些
消防、矿山、地震、化工、石油、爆炸、洪水等,你可以去中国消防救援装备门户中看看,域名是xf119,后缀名是.mobi。
㈣ 2013年广东水灾的救援情况
受强台风“尤特”带来的持续强降雨影响,8月14日至8月20日,广东省公路设施损毁严重,多条山区航道水位暴涨;8月17日晚,京广铁路受阻,上下行线中断行车。针对层出不穷的突发状况,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争分夺秒展开抢险救灾行动。
2013年8月17日晚,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致电在省防总坐镇指挥的副省长、省防总总指挥邓海光,向在全省抗洪一线同志表示慰问,要求继续加强防范,确保不出大事故,加强水库科学调度,加强与铁路部门联系,加强信息预警,互相配合做好防汛工作。驻粤部队共出动现役和民兵共5800余人次,冲锋舟、橡皮艇230余艘次,转移受灾群众37000余人,并派出军用直升机参与抢险救灾。
省武警总队、公安消防总队也分别派出力量参与各地抢险救灾。省公安厅飞行大队战胜恶劣天气,于18日上午将抢险救援装备空投到紫金县被洪水围困地区。
2013年8月16日以来,省民政厅共派出18个工作组赶赴重灾区,检查督导灾害救助工作。8月15日以来,省民政厅紧急向灾区调拨救灾帐篷3600顶、棉被6000床、毛巾被16400床、毛毯2850床、折叠床7907张、衣服11660套、应急灯1280盏、雨衣1560件、解放鞋3400双、发电机2台,物资折款1000多万元。
省财政再拨2500万元支持救灾
广东省财政在8月17日紧急预拨第一批省级补助资金7000万元的基础上,8月20日再次预拨汕头、江门、潮州、云浮等4市救灾复产省级补助资金2500万元,其中汕头1000万元,江门、潮州、云浮各500万元。
㈤ 遇到洪水时急救方式都有什么
首先应该迅速登上牢固的高层建筑避险,而后要与救援部门取得联系。同时,注意收集各种漂浮物,木盆、木桶都不失为逃离险境的好工具。分析洪水中人员失踪的原因,一方面是洪水流量大,猝不及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的人不了解水情而涉险水。所以,洪水中必须注意的是,不了解水情一定要在安全地带等待救援,而且家中最好是有备用一些应急装备,以备不时之需。
1、避难所一般应选择在距家最近、地势较高、交通较为方便及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方。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层建筑的平坦楼顶,地势较高或有牢固楼房的学校、医院等。
2、将衣被等御寒物放至高处保存;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做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置放高处,票款、首饰等物品可缝在衣物中。
3、扎制木排,并搜集木盆、木块等漂浮材料加工为救生设备以备急需;洪水到来时难以找到适合的饮用水,所以在洪水来之前可用木盆、水桶等盛水工具贮备干净的饮用水。
4、准备好医药、取火等物品;保存好各种尚能使用的通讯设施,可与外界保持良好的通讯、交通联系。
㈥ 水灾救援设备有哪些,都有什么功能
抽水泵 抽水车
㈦ 我国即将进入防汛关键期,洪水来临时我们应准备哪些物资
洪水来临我们应该准备好充足的食物和水,只有有了充足的食物和水我们才能在抗洪中很好的生活。
㈧ 万一洪水来临 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紧急救援专家向澳洲民众建议,及早做好洪灾准备。专家们列出了以下要点,提醒澳洲民众注意在这段期间应该如何应对。听从救援人员指挥很重要。新州紧急救援处的Phil Campbell称:“急救人员要求禁止涉入洪水或者是让人们撤离时,人们应该听从,这十分重要。”还需要做好如下准备,警惕洪灾到来: 持续收听地方播音台发布的最新灾情消息;整理好一个紧急装备,包括饮用水、电池、食物、药品、紧急情况联系人号码名单、手电筒、蜡烛、防水火柴以及存放珍贵物件的防水包;认清迁移路线和迁移中心;做好随时迁移的准备;如果家里断电了,要保证有块充满电的手机电池和车载充电器。如果想打电话,可以发动汽车引起,然后将手机插入充电器;如果你身边没有其他人,无法发出求救,您可以在窗户外面悬挂白色床单,这样急救服务机构的直升飞机发现你的可能性会更大。如果必须迁移: 有时间的话,带上户外装备;拔掉所有电器的插头;将地板上的必须品放在更高的地方;如果有必要,关掉煤气和输电总闸; 如果您站在水中,请勿触碰电器;带上您的紧急装备;离家之前记得锁上房门;穿一双耐磨的鞋;只能穿行积水区,因为看上缓慢的水流也有可能把您扳倒。使用棍子检查前方是否可通行;不能做的事包括:不要在洪水中游泳或涉水;不要开车通过洪水。专家告诫:如果房屋受到威胁,那么最好离开,尽可能去往地势较高的地区,最好是一栋两层楼的建筑,千万不要试图从洪水中穿行。洪水中混杂了污水、动物、其他污染物、树枝和汽车灯,因此最好远离洪水。就算水面看上去很平静,水流和洪水的深度可能会迅速把人拖进水底。
㈨ 在这次洪涝灾害中有哪些最可爱的人参与了救灾有哪些黑科技发挥了重大作用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强雾、雪灾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种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强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取停运、封闭措施,交通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
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防范道路结冰影响。
战略措施7: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战略措施8:风险评估,未雨绸缪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灾救灾能力也各不相同。灾区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灾区自组织能力都是影响区域自救能力和恢复能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能力强,速度快,但其损失也就越大;不发达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当致灾因子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脆弱性相结合,灾害风险也随着增加。
通过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估,并应用评估结果,可以进一步探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和预防措施,可以有针对性地控制灾害,规范对易灾地区的利用,提高对灾害的认识。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建立了对内陆和周边水域、森林和其他自然资源进行制图、调查的政府机构,收集了大量有关洪水、火灾、风暴和相关灾害的数据,为有关地区后来的灾害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和地质调查局、美国林业局在内的机构,记录了大量洪水、航运灾难、极端气候事件、森林火灾,以及相关的原因和措施方面的资料。依据风险评估资料,建造大规模的防灾工程,如堤坝、水库、海堤等,突发事件“避难”场所;从法律上控制对易灾土地的利用;制定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和法规;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多灾地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开展农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险;开展改善气候的实验,如人工增雨、消雾、减弱风暴,及降低地层缝隙的压力避免地震等实验。在上世纪中叶,联邦政府还制定了全国性的第一部灾害救助法律,启动永久性的灾害救助项目。美国陆军工程兵在修建灾害工程 (防洪堤、水坝和防洪墙)的同时,还为大型人工养滩项目提供资金资助、为沿海地
㈩ 为什么中国军队救灾不带武器
救灾,怎会有用“武”之地?
救灾物资才是最匮乏的东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