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挂机装备 » 中原重骑装备

中原重骑装备

发布时间: 2021-03-12 06:20:56

A. 中国是不是不太重视重骑兵啊 重骑兵最适合的武器是什么 最适合的战术呢 请详细一点O(∩_∩)O谢谢

主要还是马和地形的问题
平原还好说,碰到其他地形就傻眼了
例如 战国七雄 时代 最火爆的战车
到后期还是被淘汰了,
马匹来说,承重力太少,重骑兵一般都是全身甲胄,中国的马貌似不太行
西方重骑兵武器好像是 长矛 和 重型的近战武器吧(刀,斧)

B.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重骑兵

因为重骑兵在机动灵活方面不如轻骑兵,重骑兵不利于长距离作战。

重骑兵在两军对垒的阵型中有着坚不可破的巨大优势,在机动灵活方面却明显有些力不从心。到了唐朝初期却变为以人披铠甲、马不披甲的轻骑兵为主力。

原因在于,北方地区新兴的突厥王国以轻骑兵击败了柔然的重骑兵,成为草原霸主。而中原地区新兴的唐军也是以轻骑兵击败了隋朝的甲骑具装。

唐朝初创时,李渊父子在借助突厥兵马支援的基础上,组建了善于长途追击、迂回作战的玄甲兵。也就是机动性很强的轻骑兵,以弥补重骑兵不利于长距离作战的局限性。

(2)中原重骑装备扩展阅读:

东汉末年到三国是我国铠甲的大发展时期。铠甲的主要类型基本在此时期产生。有明光铠、锁子甲、两当铠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越来越多的重装骑兵出现在战场上。所谓重骑兵,最重要的标准就是骑兵身上的铠甲重量,一般身穿20公斤以上盔甲的骑兵就被称为重骑兵。

除了骑兵本身身着重甲以外,重骑兵的另一典型特征就是马匹也同样披上厚重的坚甲,人马齐披重甲,望之如铁塔,给人以强烈震撼。

衡量重骑兵的标准就是看其是不是有着突击作战的战斗能力。这一时期的标准马铠,历史上有一个专门的名称——“铁骑具装”。从匈奴南下开始,一些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羯、氐、羌先后入主中原。他们正是依仗着铠甲装备的重装骑兵作为主力部队而夺取政权的。

C. 虎豹骑 青州精骑还是中原重骑好用

骑兵中最强的可能就魏国的虎豹骑了。好不好用,看你个人喜欢吧。

D. 谁了解南北朝时强大的重骑兵

作为古代一种决定性军事力量,骑兵贯穿了人类整个战争史,“铁马金戈”是用来形容古代战争最普遍的一个形容词。鲜明而形象的表明了骑兵在古代战争中无与伦比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按装备和战术不同,骑兵又可以具体分为多个分支。其中,有一个相对另类而又极为重要的分支,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一时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后来又被战争所淘汰。这就是重骑兵。以往提起重骑兵,人们大多联想到的都是西方特别是欧洲,尤其是欧洲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之间著名的“重甲骑士”。很少有人提到中国重骑兵,给众人的印象,就是貌似中国古代没有重骑兵,或者中国古代重骑兵无法与西方相提并论。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答案显然不是。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探讨。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重骑兵”的全称是“重装甲胄骑兵”。是指冷兵器时代,一种人和战马都披挂有厚重甲胄,使用重型武器的骑兵兵种。与传统轻骑兵相比,重骑兵的人和战马由于披挂厚甲,而且人还普遍拥有一面巨大的盾牌,因此拥有优秀的防御力。由于士兵使用的武器通常是巨大的长矛、长剑或弯刀又拥有巨大的杀伤力。加上战马的速度和机动性,重骑兵拥有无与伦比的强大的冲击力、防御力、巨大的杀伤力和相对良好的机动性。

骑兵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兵种,出现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但早期骑兵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轻骑兵,而且武器都以重量较轻的长枪、短剑或短刀为主。亚洲的游牧轻骑兵则拥有弓箭。在西方。早期的古希腊、古马其顿帝国的骑兵大多属于轻骑兵。战马没有甲胄,骑士披挂有少量青铜或铁质甲胄,有一面不是很大的盾牌,武器是短剑和梭镖甚至是石球,几乎没有远战能力。

威震欧亚的古罗马军团,其早期骑兵一样是轻骑兵。古罗马早期骑兵大体有三种组成。首先就是纯粹的罗马民族本族人组成的,就是所谓的罗马“骑士”。始终享有较高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第二种,是在罗马征服迦太基后,在今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招募、雇佣的沙漠努米底亚骑兵。这也是欧洲上古时期最著名的轻骑兵。绝大部分由非洲黑人组成,坐骑是著名的北非沙漠马。士兵大多不穿戴盔甲只有布衣。武器是若干轻标枪、一支长枪、一面圆形盾牌和一把弯刀。第三种,是在凯撒征服高卢后在当地招募的蛮族凯尔特—高卢骑兵。严格意义上说也是轻骑兵。

目前,有据可靠的最早的重骑兵起源于西亚伊朗高原的波斯—安息帝国。安息人原本是古波斯帝国的附庸游牧民族。公元前331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灭亡古波斯帝国后,安息人摆脱了波斯人的束缚开始迅速扩张,在其后逐步统一了整个伊朗高原病陆续征服了高加索山脉和美索不达米亚,成为雄霸西亚的强大势力。随后,就在中东—小亚细亚和正向亚洲扩张的罗马帝国迎头相撞。

公元前54年,罗马帝国执政克拉苏(灵云注:此君就是镇压斯巴达起义的元凶)率领7个精锐军团远征波斯,与安息骑兵军团在幼发拉底河畔千年古城卡莱爆发决战。全是骑兵组成的安息军队采取先诱敌深入、然后远距离大纵深迂回包抄等战术,在卡莱基本全歼罗马四万军队。

此役,安息人参战的清一色全是骑兵。其中主力,是与同一时期中国的匈奴人类似的轻装射箭骑兵,核心精华则是重装铁甲枪骑兵。首先由轻骑兵围而不攻,切断罗马军团退路和粮道。然后在罗马标枪的射程外,用西亚复合弓对着罗马人的“夹门鱼鳞阵”发射大量箭矢。亚洲复合弓强大的爆发力下,箭镞轻易就击穿了罗马轻步兵那不到60公分直径的木质盾牌并杀伤补兵的手。当罗马阵型崩溃后,不足5000人的波斯重装铁甲枪骑兵如坦克集群般,以方阵向罗马发动决定性冲击,为最终取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与波斯骑兵对阵中,罗马之前一直依仗的总共约5000名努米底亚骑兵和高卢骑兵一败涂地根本毫无还手之力。罗马人此前一直为傲的轻标枪,对有重甲防护的波斯重骑兵毫无杀伤力。尽管由蛮族组成的、高大强壮的高卢骑兵在战斗中表现异常勇猛,但依旧无法匹敌波斯重骑兵。

这是有确切文字历史可以考证的,欧洲军队和亚洲游牧民族骑兵间第一次大规模激战。更是欧洲人第一次面对重装甲胄骑兵。卡莱惨败震惊了整个罗马帝国,直接导致了随后罗马军制的彻底改革。

战后,罗马军队首先大大强化了主力步兵的防护力,新型甲胄,以及有金属覆盖外表面的大型盾牌迅速普及到全军。步兵武器开始更多的装备长枪。军中开始大幅增加弓箭手的数量,单兵远射武器则逐步演变为射程更短但杀伤力和穿甲力倍增的重标枪。弩炮和抛石机开始大规模装备炮兵并大量用于野战。而且,罗马军队中骑兵比例开始急剧增加并最终成为主力。

而最重要的是从此开始,罗马人效法波斯人,建立了自己的重装铁甲骑兵军团。而且依仗欧洲人种和马种更加身高力大的先天优势,罗马重骑兵的甲胄和武器重量都大大超过对手波斯人。罗马重骑兵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更正是拉开了此后近1000年的、近乎传奇般的欧洲重骑兵史。此后,重骑兵逐步成为欧洲军队的主体。到西罗马帝国别蛮族灭亡后的中世纪。重骑兵已经成为欧洲各国的绝对主力。

随着对手武器杀伤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伴随中国弩弓的西传。欧洲重骑兵的甲胄和武器重量不断增加。而随后早期火绳枪的出现更加加剧了这一趋势。最终到中世纪中、后期,欧洲重骑兵发展到极致——这就是著名的、几乎已经成为中世纪“商标”的欧洲中世纪“重型板甲骑士”——整个骑兵人和战马都被数十公斤的钢铁甲胄包裹,武器是5米多的笨重的巨型长矛和1.5米以上的巨型长剑(灵云注:如著名的、长达两米的克雷默重剑)!

欧洲重骑兵拥有无与伦比的防护力和杀伤力。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匈奴的射箭轻骑兵曾经横扫大半个欧洲。公元451年9月20日,在决定欧洲和匈奴命运的沙隆决战中。最后发挥决定性作用击败匈奴人、改变战局的,正是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亲率的本国最精锐的、拥有强大装甲和武器的西哥特重装铁甲骑兵军团!而公元1177年在中东蒙吉萨,“耶路撒冷王国”国王的鲍德温四世率领区区几百名欧洲重甲骑士,在狂热到近乎病态的宗教热情激励下,依靠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及自身强大的防护力、杀伤力以及精湛的近身格斗技巧,彻底击溃了穆斯林领袖萨拉丁引以为傲的三万马木留克骑兵......

以上这些都是西方重骑兵的“光辉历史”。谈及重骑兵,人们最多的也是联想到西方骑兵。好像中国古代就“没有重骑兵”。那事实是否如此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为何中国的重骑兵名头远不如欧洲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并大规模使用骑兵的国家之一。战国早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将中国从战车时代带入骑兵时代。从此,骑兵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并开始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此后3000年间,纵横大将南北长城内外的骑兵成为中华文明中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是,其中却鲜见重骑兵的身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灵云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首先就是人和马的问题,而这也是最重要的。顾名思义,重甲骑兵就是人和战马都必须披挂沉重的甲胄,使用庞大、笨重的武器。这就要求人和战马的体魄必须足够高达、强壮,足以承载如此沉重的装备。而且不光要能穿戴,还必须在战时有足够的力量、灵活性还作战。这对人和战马的身体条件都有很高要求。

欧洲人种尤其是罗马灭亡后遍及欧洲的日耳曼人种和斯拉夫人,其最大特点,就是普遍的身材都非常高达魁梧,体魄健壮有力,足以在穿戴笨重铠甲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力量来挥舞笨重的武器如巨型长矛作战。而欧洲的马种,如当时使用最普遍的伊比利亚马和高卢马都是著名的大型马种,身材高大体魄健壮,具有强大的承载力、爆发力和耐力,非常适合作为重骑兵的坐骑。

中国人绝对主体属于东亚黄色蒙古人种。与高大强壮的欧洲白种人相比,古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原汉族人在平均体质、体型、身高、耐力和力量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先天差距。实事求是讲,当时的中国尤其是中原士兵大部分是无法负担过重的甲胄的或挥舞笨重的大型武器的。但与欧洲人善于蛮力相比,中国士兵更擅长技巧性格斗和远程射击,这就是清代洋人所谓的“华勇精技击”。

于此同时,由于地理、气候和历史等原因,古代中国尤其是中原地区始终没有一种可以长期、稳定供应的、适合于重骑兵的大型战马。中国中原地区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不出产大型优良马种,唯一能有效、长期稳定获得的马种就是蒙古马,这也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数千年里一直的标准装备。与欧洲大型马相比,蒙古马缺陷暴露无遗——身材矮小、负重力少、力量小、爆发力差。即不能拖载穿着重甲的士兵,自身更不能覆盖厚重的马甲,根本无法用于重骑兵。但其优点则是耐力强、对恶劣环境适应力极强、耐粗饲、适合长途奔袭等。

那么,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重骑兵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不仅有,而且曾经相当辉煌过。

目前,有确切史料和出图文物等,可以证实的中国最早的“重骑兵”出现在西汉中期。秦朝和西汉早期骑兵依然属于典型的射箭轻骑兵。促使重骑兵出现的最直接因素,就是西汉中期开始对匈奴的大规模远征,同时冶金技术和武器制造技术的急速发展也是动力之一。

从西汉武帝开始,汉朝一改已经延续80年的屈辱“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进攻。面对精于骑射的匈奴射箭骑兵,西汉首次发展了重骑兵。与匈奴以及之前的中原轻骑兵相比,西汉“重骑兵”的装备要坚固、精良得多。此时的西汉已经可以大规模制造和使用铁器,加之国力的空前强盛。西汉骑兵普遍使用铁甲。士兵拥有一顶铁盔,身上穿着由胸甲、背甲、护肩等组成的铁铠。而与轻骑兵相比,重骑兵还拥有裙甲和袖甲以及一面盾牌以提高防御力。此时的甲胄还是类似先秦那种方的铁质片甲,而不是后来的鱼鳞甲。而西汉重骑兵战马也挂有一层护甲。

在武器上,西汉重骑兵与轻骑兵都拥有弓箭、长枪和以及环首刀等武器,而精锐的重骑兵则多了一样新武器——骑兵戟。而这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所谓“方天画戟”的原型。这是一种综合了矛和戈的优点的东西。与战国戟相比,西汉骑兵戟的样式有了明显变化。前方依然是锐利的枪尖,但枪尖后头原本横的戟刃,变为两个用两根支棍和矛头链接的两个巨大的月牙形的弯钩刀!上下、正反两面都有锋利的刀刃!这样就增大叉刺时的砍劈面积,即可以直接刺杀,还可以横向劈砍、斜刺里獠刺以及反手或倒着钩杀。还可以锁架对方的武器(灵云注:就是用钩刀支架咬住)。

根据出土实物。西汉重骑兵的骑兵戟戟头为钢铁制长近40公分,加上木柄后长达3米!这在当时无疑属于一种典型的“重武器”,如此长大的家伙也只有在马上使用。与长矛或戈相比,西汉骑兵戟作战样式、方法要多得多,杀伤力明显更大,但训练、使用难度和造价以及制造耗时更多。因此这种精锐武器也只装备给精锐的重骑兵使用。

但灵云认为必须强调一点:理论上,西汉重骑兵有多种武器尤其是近战武器可以使用来近战。但问题是此时的骑兵远没有后来汉唐骑兵那样“自在放得开”——由于这种大型武器相对笨重,但当时还没有一样致命的装备——马镫。西汉重骑兵一面要挥舞大戟一面还要顾及自己的稳定和驾驭战马,因此严重限制了骑兵的灵活性。所以,西汉重骑兵更多时候是使用轻巧的环首刀或弓箭。杀伤力并不见得比当时的轻骑兵强多少。


西汉武帝之前,制约骑兵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战马。当国家政局稳定后尤其是和匈奴“和亲”后,西汉中央政权开始在全国,大力实行鼓励养马的国策即历史上著名的“马政”。在中央政权尤其是皇帝的强力干预下,“马政”成为西汉政府的一项重要基本国策。

西汉中央政权通过法律,以减免徭役-兵役-赋税、减轻刑罚、奖励田产爵位等鼓励养马。国家有明确的严刑峻法严禁自贩运或屠杀母马和种马,违法者轻者受刑重者处决!“太仆”为全国养马事业的最高官员。皇帝有皇室马场即“上苑”,官府和军队有专门的马场,民间则随意养马,养马成为西汉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重要的责任义务。经过西汉高祖、高后、太宗、景帝、世宗初期4代人近80年的努力,西汉积累了空前雄厚的“马力”,当时西汉的马匹数量之多已经到了“充斥市井,泛滥山野”的地步。

单是马匹数量并不足以确保重骑兵的需要,因为重骑兵或强大的骑兵军团,必须有更优良的马种,西汉初期依旧以矮小的蒙古马为绝对主体,而这一马种显然不可能满足重骑兵的需求。这种情况知道西汉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并逐步控制西域后才得到改观——新疆和中亚至今依然是优良马种产区。西汉武帝开始,从中亚经“丝绸之路”流入中国的除了流芳千古的、几乎被神话的大宛“汗血宝马”(灵云注:即今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外,最多的、影响最大的就是著名的今新疆的伊犁-哈萨克纯血马。

与跟驴一般矮小的蒙古马截然相反,伊犁—哈萨克纯血马外观高大俊美体质强健,拥有极强的爆发力、耐力和负重力而且生性机警。在近代欧洲马匹传入中国前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最优良的战马,也是中国本土最适合作为重骑兵坐骑的马种。唐诗中流传千古的“天马”,指的就是伊犁—哈萨克纯血马。而“天马”这一称呼,最早就是由汉世宗武帝在首次见到西域进贡的伊犁—哈萨克纯血马后亲自赞誉的。从张骞通西域开始,这一马种开始大量进入中原。伊犁—哈萨克纯血马传入中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汗血宝马”。初期主要是作为种马用来繁育、扩大种群并改良中原马种。当达到一定规模后,开始成为军队骑兵的主要坐骑。

西汉武帝与匈奴决战初期,由于大型战马数量相对较少,因此重骑兵规模、数量有限,主要作为重要的精锐突击力量使用。当时的匈奴骑兵虽然善战,但由于其科技生产力异常原始,导致其装备远不如汉军。

由于欠缺冶金。匈奴骑兵绝大多数只有少许皮甲,极少数王族的精锐卫队充其量只有缴获汉军的轻便铁甲。匈奴骑兵主战武器清一色全是弓箭,作战主要就依靠马上弓箭射杀,这从史书对匈奴骑兵的称呼就得到清晰的证明——“控弦之士”!匈奴骑兵绝大多数只有一把弯刀而没有大型武器。无论防护力还是近战力都远不如西汉重骑兵。这点在公元前119西汉与匈奴决定意义的漠北之战中得到最佳展示。是役,西汉分兵两路,骑兵军团主力配给了霍去病大纵深远程突袭,而卫青所部则成为一只典型的“混成部队”。

当卫青所部遭遇匈奴单于本部主力后。卫青首先命令以武刚战车(灵云注:中国古代一种有装甲防护的战车)环绕为营以抗击匈奴射箭骑兵的冲击,同时汉军士兵则躲在战车护墙后头,依托车阵掩护用强弩射杀匈奴骑兵。这就是著名的“武刚车阵”。成功的抵御住了匈奴人的数次猛烈冲击并给对方造成巨大杀伤。双方僵持到黄昏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匈奴人退回营地。谙熟匈奴人秉性的卫青当机立断——亲率麾下最精锐的5000名重甲铁骑兵从两翼对匈奴单于大营发起冲击!当匈奴人发现后已经晚,双方迅速陷入近身肉搏。结果双方差距一目了然——匈奴人的破烂武器,对拥有重甲和盾牌防护的西汉重甲骑兵几乎没有杀伤力。而汉军重骑兵挥舞的巨大的长柄骑兵戟,这种即能刺杀又能多方向多角度劈砍獠刺的东西,在近身格斗中其作战力和杀伤力远远超过匈奴人的弯刀。结果一战而下匈奴大败,伊稚斜单于率精骑数百突围向西北仓皇。卫青立即派轻骑兵追击并带主力跟进。一直追杀到颜山(灵云注:即今蒙古国杭爱山南面附近),在斩首近2万人并焚毁匈奴人大量后勤辎重后班师。

漠北之战,充分证明了西汉重骑兵在对阵匈奴轻骑兵时在近战中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西汉重骑兵一样拥有弓箭射击能力,远战上也不输给匈奴人。但也暴露了重骑兵先天劣势——过于笨重导致不能远程持续作战,航程和作战半径远不如轻骑兵。而且一个重骑兵就需要起码两匹优良战马,经济上的压力远大于轻骑兵。更何况当时马镫尚未出现,重甲骑手在马上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受到巨大制约,战斗力大打折扣。

西汉是中国重骑兵起源的关键时期。到东汉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作战的需要,重骑兵的防护力和突击力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技术、财力尤其是优良马匹等制约,两汉时期依然是轻骑兵唱主角。重骑兵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重要主角兵种大规模使用,却发生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特殊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成批南侵并最终长期占据中原,而汉族政权则长期龟缩于江南。双方隔长江或淮河南北长期对峙。中国本土陷入南北分裂近400年之久!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本土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大分裂、混战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

十六国—南北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游牧民族由于气候恶化等因素大举南进造成的。导致中原地区陷入近400年以游牧民族为统治民族的混战局面。这一方面导致中原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破败不堪。另一方面却极大的促进了中国骑兵尤其是重骑兵的发展和成熟。南下的游牧民族本身就善于骑射以骑兵为主,而且这些来自北方尤其是西北的游牧民族还携带并在中原繁育了大量优良的大型马种。这就解决了战马来源的问题。而且这些常年生长在北方尤其是漠北和兴安岭一带的游牧民族尤其是鲜卑人,普遍要比与中原人强壮高大。更适合做重骑兵。

北方各游牧民族彼此长期的混战中,都充分注意到提高防护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力发展防护力更强的重骑兵。而此时,一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在中国诞生了——马镫!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权威史学界都公认,有绝对确凿的证据证明马镫是中国人发明的。根据1955年在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葬中出土的西晋骑马俑证实,至少在西晋时期中国人就已经使用了马镫。随后的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下的游牧民族发现了马镫无与伦比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于是开始有意改良发展。最终,鲜卑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处了真正意义上的金属双马镫并大量普及。随后被其他游牧民族传入中亚,而后被占据高加索地区的阿瓦尔人传入欧洲。

马镫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使战马更容易驾驭。使骑兵的双手不用再一直薅着缰绳来驾驭战马。两脚终于有了稳定的“根”!双腿终于不用再像以往那样紧紧夹住马肚子来保持身体稳定。这样,骑兵们就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做各种复杂的高难度姿势。尤其可以披挂在重甲、使用大型武器的情况下,肆意马背上做左右多方向、多角度大幅度摆动,完成左劈右砍或躲闪的等复杂的格斗而不用减速或担心掉下来。而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这点对中原汉族和欧洲农耕民族等不擅骑马的民族极为重要。

有了大量优良战马,又有了马镫来解放手脚终于可以肆意砍杀。于是乎,十六国—南北朝尤其是北魏开始,重甲骑兵开始大行其道爆发式发展。北魏重甲骑兵又称“北朝甲装骑士”。骑兵头带大号铁盔身披厚重的长身鱼鳞铁甲。这种铠甲有多层,从脖子开始覆盖两条胳膊并一直覆盖到脚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全身甲”。战马从脸到尾巴,从后背带膝盖整个被一层牛皮挂铁甲的马甲覆盖。

骑兵的武器则包括一把巨大的长枪、弯刀和复合弓箭。但由于过于笨重,北魏重甲骑很少使用弓箭远战。几乎都是近身格斗。无论从任何角度看,中国“北朝甲装骑士”都丝毫不逊色于西方同一时期的重骑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标准的重骑兵。这一模式一直沿用到隋唐早期。在隋朝对突厥的战争中,公元583年,在漠北蒙古大漠上,隋朝的“甲装骑士”与突厥射箭轻骑兵爆发了一场精彩、经典的的“轻—重骑兵大对决”。拥有强大防护力和突击力的隋朝重骑兵大破突厥轻骑兵,奠定了此后数十年两者的地位。

到唐代,由于对外战争的不断扩大以及作战思想的变化,经常需要骑兵远程(动辄上千里)的奔袭或突袭。因此极为重视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以及敏捷性。而这恰恰是重骑兵最大的软肋。而且随着炼钢技术的发展,此时唐朝轻骑兵的盔甲防护力得到巨大提升。足够满足需要。于是,重骑兵在唐朝的的地位和作用迅速被轻骑兵或中骑兵取代。纵观300年唐朝历史,已经很难发现重骑兵的身影。似乎这一“物种”在中国即将灭绝了。但此后不久,重骑兵又“回光返照”般突然大放异彩,并谱写了最辉煌的巅峰绝唱。这就是——宋/辽/西夏/金时代。

由于产马区尤其是河西走廊的丧失,以及内部不思进取等原因。整个两宋300年严重缺乏骑兵。整个宋朝历史上,宋军始终以步兵为绝对主体,几乎全是“腿儿鸭子”,骑兵尤其是大规模骑兵军团与宋朝是绝缘的。但这并非就说宋朝就没有大的骑兵单位。至少在北宋前期尤其是西夏崛起前,北宋还是有一定骑兵实力的。这些军队主要驻扎在首都开封和北方以及西北。为抵御契丹,在北方的山西前线,常年驻扎着精锐骑兵数万人。为拱卫帝都开封,皇帝常年从各地抽调精锐骑兵加入京师禁军。但这些都不是最强的。北宋最强大、最精锐的骑兵在西北,用来震慑党项并支援盟友。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北宋——镇西军重装钢甲骑兵军团!

镇西军也叫“西军”。实际上是宋朝继承的原五代时期的西北地方武装。他与其他地区宋军迥然不同。尽管他也是步兵居多,但由于靠近产马的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他可以通过盟友甘州回鹘和青海吐蕃人,以及党项其他部落手中得到更多优良战马。由此,镇西军得以拥有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数万人的精锐骑兵军团。宋朝的科技、经济实力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最强大的。骑兵在北宋本来就是数量稀少,镇西军又是军中精锐。因此,宋朝政府不惜血本的,用当时最精良的武器装备来武装这支骑兵。这支军团清一色都是重骑兵。士兵有一顶钢制头盔。披挂的则是最精良的钢制环锁铠!环锁铠又叫“连环锁甲”,他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最早诞生在欧洲。在南北朝,由波斯人传入中国后,在唐朝中、晚期开始流行普及。是由无数个小钢制圆环相互密集铰接构成钢网,数层钢网再叠加在一起构成一副铠甲。同时,在钢网外面还缀有一层密集的鱼鳞状钢制甲叶。在肩膀上有整块的钢制护肩,在前、后胸则有两块厚达两毫米的、足有餐盘的掩心镜。

镇西军的战马也披挂着马甲。马甲里面是皮革,外面是一层铁制鱼鳞甲,马头上还戴着铁制护面。因此,北宋镇西军骑兵属于典型的重甲骑兵。但与西方重骑兵只能肉搏不同的,是镇西军骑兵可以在高速移动中用弓箭精确射击,拥有远程打击能力。

北宋镇西军士兵武器也非常精良,武装着当时顶级的精钢刀矛和强弓。而且镇西军还有一大特点是其他宋军没有的。由于地处西部边境,导致其中有不少骁勇善战的羌、回鹘、吐蕃等游牧民族士兵,而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蕃兵”。他们在战争中的骑术以及凶悍与残忍,是汉族士兵无法比拟的。镇西军骑兵军团极其重视平时的训练,其训练甚至可以用残酷来形容。包括弓弩射击、近身刀矛搏杀技巧和骑术训练以及长途行军等。

与北宋镇西军同一时期,“大中国”版图内的重骑兵,还有西夏皇室禁卫军“铁鹞子”和辽国契丹皇室禁卫军“御帐亲骑”。“铁鹞子”总数不超过5000人,成员清一色全来自西夏党项皇室拓跋部。人和战马都披挂有厚重铁甲,人和马都只露出两个眼睛。而且人还被用绳索把和战马死死绑在一起,后头则是督战队的强弓硬弩!这样人受伤了也只能继续作战,即便人战死了依旧骑在马上。契丹“御帐亲骑”总数万人左右。只听命于皇帝本人或掌朝太后。人员尤其是军官清一色全来自契丹皇帝本族的耶律氏部落,都是精选的强壮武士。使用的是产自西域的高大的哈萨克马。人和战马都披挂有被俘的中原工匠制造的钢制重甲,武器包括大型复合弓和精钢刀矛!

这三股武装的结局则各有不同。由于指挥失误。镇西军骑兵后来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全军覆没;铁鹞子则在西夏扩张中,作为最后的杀手锏屡建战功,最后被蒙古人消灭;御帐亲骑始终是契丹人最精锐的武力,在战争中同样做杀手锏。由于契丹人统治后期自己的腐败堕落,御帐亲骑逐步丧失战斗力,最终被女真人歼灭。他们构成了当时“大中国”版图内重骑兵的主体(灵云注:关于北宋镇西军骑兵和契丹御帐亲骑,详见灵云ら苍月之前的《【原创】残阳,远去的铁骑!也谈宋朝骑兵》和《【原创】西风烈,大漠悲歌!浅谈辽朝军队的兴衰》)。但是,真正称得上中国历史上重骑兵巅峰绝唱的,却诞生在他们之后。这个家伙在中国历史上眩耀一时,留下浓重而有悲催的一笔。他,就是“著名”的金国女真族——铁浮屠!

E. 中国古代有重装甲骑兵么

所谓重装甲骑兵就是“人”和“马匹”身着重甲,以冲锋的模式进行战斗突击的重装甲骑兵部队。
一般指冷兵器战争时期的一种重装骑马兵种。该兵种一般人马均装备有防护性能良好的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长矛为主,以强大的冲击力和优秀的防御力而著称。
一般情况下认为西晋以后中国才有重骑兵,主要是因为出土的马鞍最早是西晋的。
我个人认为:首先,马镫这个东西西晋之前有没有真说不定。西晋仅持续28年,而三国又可以算是东汉的一个延续。

中国古代从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十余万。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四十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楚汉战争时刘邦也曾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韩信在破赵之战(就是列背水阵那次)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
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劈砍时剑容易折断,以戟为主)并且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从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已是采用车、步、骑混合编队,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这一时期兵法中也有了对骑兵使用的论述。《孙膑兵法》就曾说“险则多其骑”。
有部分史学家推测东汉时军队装备了一种马蹬的替代品,可能是皮质可能是木质的。而其他的条件则比较容易满足:汉朝时中国开始大规模装备铁甲,防御力有了保证。武器的选择种类很多,戟,坡(读音是这个),环首刀。
而如果没有马镫怎么办?不是没有马镫就没有重骑兵。马其顿,帕提亚都有重骑兵,共同特点是人数很少,一两千人,装备精良,基本有贵族子弟组成。马其顿的重骑兵连马鞍都没有,骑在马背上包裹牛皮或是虎皮垫上冲击。
两汉时代:
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胜负的力量。
说到汉代骑兵的发展就该说匈奴骑兵,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全族均为能骑善射之士汉初处匈奴已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时刻威胁着汉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亚洲式轻骑兵,他们作为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长于骑射,他们马术精良,射术奇佳,只穿轻便的皮甲十分灵活。汉的晃错曾在《言兵事疏》中说匈奴有三大长处为汉军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其二,险道倾厌: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其三,风雨罢劳,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这也就指明了骑兵较之车兵的较大优势,车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发挥威力,而骑兵在较狭小的地形也能做战,比车兵更为机动灵活。
到了汉朝时为了改变对匈奴作战的不利被动局面,汉朝大力发展骑兵,至武帝时已能运用十余万骑兵主动出击,对匈奴作战历时数十年,汉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数万骑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敌后等战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二人各带五万骑出击,以步卒数十万,马十余万匹转运辎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大破敌军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还,传为佳话( 英雄业绩真是令人神往呀!)
这一时代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官马制度的确立,汉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的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就是弼马温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四十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
在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较矮小的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汉代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环柄长铁刀,(就是环首刀了)刀脊厚,刃锋利适于劈砍,成为骑兵的重要武器。一般来说汉代的骑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张弩)等。这一时期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战术也得以发展汉军在与匈奴作战中就大量采用了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作战。

1、西汉汉武帝之前,甲胄装备情况为步兵50%,骑兵8%。由于西汉最主要的敌人是匈奴,所以那个时候重骑兵即使有也无法形成规模。因为用不到。具体可参照轻骑兵的蒙古骑兵对重骑兵的西欧骑士,结果如何?西汉时的骑兵为了能与匈奴抗衡,做出的选择是发展轻骑兵,重骑兵跟不上打不着。而8%披甲的骑兵就值得玩味了。
2、一尊东汉骑兵俑,手持长戟,这把戟的形状像只剩两个头的三股叉,很明显它的作用是前刺,这点上和长矛马槊就很相似。如果是轻骑兵想必也没必要装备这样的长戟。
3、东汉时,羌族作乱,皇帝问耿秉应对方式,他反对朝廷出兵救援,而应该静观其变,令当地太守固守城池。因为重骑兵每天行多少里,轻骑兵每天走多少里,远水难救近火。那这里重骑兵的概念是?
4、东汉末年,曹操追击刘备,选各部精骑,一昼夜500华里。如果没有马镫,恐怕这些骑兵早就被扔下来了。
5、曹操手下的虎豹骑应该不是杜撰吧,虎豹骑被认为是重骑兵。
6、曹操在官渡之战时哀叹,说袁绍兵强马壮,有马铠300副,而自己只有几十副。这里的马铠就是重骑兵装备的专用铠甲。

三国,晋,南北朝时代:
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东汉末年的骑兵变发展到了重骑兵的时代。战争十分频繁,特别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大量北主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骑兵的运用达到了更高峰,交战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规模的使用骑兵,骑兵成为战场上的最重要的兵种。
两晋和南北乱世这一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力较南方强,北方各国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最初的军队均为骑兵,发展后步兵渐渐增多,但军队的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相当多的骑兵参战。如前秦的苻坚南下动用了骑兵二十七万;北魏太武帝侵宋时以骑兵六十万渡淮,直逼长江;梁魏钟离之战中魏军八十万中有骑兵二十四万。可以说这一时期骑兵战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 而这时期一大重要发展就是马镫的发明,我国最早的马镫在西晋中出土,可以说我国最晚在晋代就有了马镫。(可偏有人说马镫是欧洲人先发明的。)马镫可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军事上,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更容易,(有了借力之处)并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减少疲劳)能更有效的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在西方马镫的发明,导致了中世纪西式重骑兵,骑士的出现。(一种大而无用的家伙)这一时期的骑兵以重骑兵为主,当时的重骑兵人马均披铠甲-甲骑具装。防护力很好,对步兵而言有极大的冲击力。当时重骑兵的防护力很强,骑兵武器除了弓箭外,(不管什么时代,这总是东方骑兵的主要武器。)长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骑兵用长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为一种礼仪用的摆设。而短刀也成为骑兵的制式武器,与前代的环首刀相比,这一时期的刀,刀体加宽,刀头由斜方形改为前锐后斜,更适于实战。
可以说在两晋和南北乱世时期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就已经普遍得到发展,尤其在南北乱世时期!

F. 中国的重装骑兵为什么会在南北朝突然的出现呢

关于"甲骑具装"的重骑兵,很多人都会有疑问:

秦汉到三国这段中原骑兵大发展的时期,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这种重骑兵的踪影。

即使在三国时代的官渡大战中,掌控十余万大军的袁绍大军也只不过有十几副“马铠”。然而,这种重装坦克一般具装骑兵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呢?

01 游牧者的南下

所谓"甲骑具装"的重骑兵出现,其实与西晋末年游牧民族南下有着深刻的联系。

以慕容鲜卑为例,这群深入中原的游牧者曾经长期与中原政权并存,对骑兵作战的认识更胜一筹。在获得充分的铁矿资源后,便得以迅速装备自己的战马,以便对南方的汉人步兵产生横扫千军的恐怖冲击力,这种固化的战略优势与实际需求一直在东晋十六国直到南北朝这段南北对峙时期延续着。


图/ 敦煌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中描绘的甲骑具装骑兵

由此可见,甲骑具装的重骑兵的存在与固有的胡人社会组织体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与中原社会具有较强共生性的游牧民族(慕容鲜卑、高句丽、拓跋鲜卑),由于兼顾草原与农耕两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军事动员能力以及自然资源,因而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需求制造出具有强大单兵与集团战斗能力的“具装骑兵”。

这种模式在后来的中国大地也曾经不断出现,譬如契丹精锐“皮室军”,女真人的“铁浮屠”、蒙古与满洲的重装骑兵都是这种模式的复演,本质上都是游牧民族在面对中原政权后对自身军事力量的升级改造。

G. 如果古代中原王朝拥有非常强大的轻骑兵和重骑兵和骑射兵的话会怎样

重骑兵的特点是冲击力强,防御力强,机动性差,持续作战能力差,成本高。因此重骑兵的用法类似于古代战车,受地形影响较大,多用于列阵冲击薄弱环节,打乱敌军阵型,制造心理恐慌。
轻骑兵的特点是混战攻击力强,兼具远程攻击,防御力弱,机动性高,持续作战能力强,成本一般。轻骑兵的用法类似于摩托化部队,受地形影响小(山区除外),多用于迂回、包围、突击、切割、侦查、追击。
即使是纯骑兵战斗,古代战争也把轻重骑兵混合使用,而不是单独使用。
一般先用轻骑兵骚扰、断粮、侦查或反侦察,取得战果后增兵扩大战果。多用步兵阵型消耗牵制敌军,轻骑兵游走寻找薄弱点。再以重骑兵冲击打开阵型,轻骑兵保护侧翼并分割敌军扩大战果。重骑兵撤退修整加入预备队。预备队多是精锐重骑兵,用来给敌人致命一击或者挽救溃退队伍。战场形势万变,具体用法看具体情况。

H.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重甲骑兵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逐渐进入中原,经过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混战,到了隋唐时期,骑兵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高峰。在这个时代,重甲骑兵一度成为主流。所谓重甲骑兵,又称甲骑具装,骑兵和战马均披很厚的盔甲。隋朝继承了南北朝的传统,在军队中,重甲骑兵依然占了很大比重,作为旧朝的一员,李渊的唐军大概也受了一些影响。

唐初的精锐骑兵--玄甲军唐军骑兵有轻重之分。小说中出现的玄甲兵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所创,重骑兵虽然不多,但是由于防护好,冲击力大,历来也是野战冲锋的主力,尤其是在地域开阔的西域,有很大作战空间。

铠甲1、身披铁甲,马匹也有具装,马匹的具装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为了保护骑兵后背用的)。
2、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明光铠是一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非常华丽,而且重量更加轻,防御力大大的提升。据《唐六典》记载,唐十三铠,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热点内容
完美缘怎么用 发布:2021-03-16 21:51:05 浏览:903
陆贞传奇百度影音59 发布:2021-03-16 21:51:04 浏览:613
全民奇迹26无限钻石sf 发布:2021-03-16 21:51:02 浏览:654
梦幻手游大神 发布:2021-03-16 21:49:52 浏览:928
dnf女圣职者本子 发布:2021-03-16 21:47:35 浏览:170
昆明新开商场 发布:2021-03-16 21:43:27 浏览:797
捉鬼传奇 发布:2021-03-16 21:43:12 浏览:816
微服私服 发布:2021-03-16 21:42:11 浏览:340
风云之龙耀九州私服 发布:2021-03-16 21:41:57 浏览:525
北魏传奇之宏图恨 发布:2021-03-16 21:40:46 浏览: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