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挂机装备 » 甲午战争清军装备

甲午战争清军装备

发布时间: 2021-03-06 21:55:16

1. 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武器装备明显好于日本。。为何会输

1、平壤之战。中日兵力相当。中方弹尽粮绝,被迫放弃平壤。
弹尽:例如日本缴获加特林机专关炮4门,炮属弹117发,平均每门30发。打不上1分钟。
粮绝:日本缴获大米、小米、大麦、小麦、玉米、稻谷、粟米等一共2000石。不够大军3天德粮食。
2、金旅之战。日本1个军。2.5万人。清军5只部队合计7个统帅。合计1.4万人。其中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后新招募1.1万人。
3、威海卫之战。根本就不用说了。陆军一哄而散,靠北洋水师的陆战队守卫炮台。

详细可参见《沉没的甲午》陈悦著。

2. 甲午战争中清军有什么一流的军事武器

清军在家务战中用,有贾特林机枪,也就是远时的加特林。

3. 甲午战争时的清军装备到底有多好

1894甲午海战的前几年,清军水师的吨位远在日本之上,但日本人后来为了追赶清军专,从天皇开始到属普通工作人员,集体降薪,省钱买了不少船,其中在黄海战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日军旗舰吉野号,当时这条船本来中国买,结果慈禧要继续修圆明园,没钱了,日本买了,然后到了1894年,日军的总吨位实际上超过了北洋水师,而且用的全是穿甲弹,我们当时穿甲弹买的少,大部分是实心弹丸,不能破甲,射速也没有日本快,加上在丰岛海战和黄海战斗中,方伯谦两次临阵脱逃,造成两次错过打沉吉野号的好机会,有一颗炮弹打到了吉野号的船舱,只要爆炸,该船的动力系统就会彻底算坏,但那颗弹是个哑弹,没炸,北洋水师除了定远,镇远火炮口径很大,其他舰船没什么优势。

4. 甲午战争期间,清朝陆军还大量装备着米涅,德莱赛,毛瑟1871和斯潘塞,7响温切斯特这些老式步枪吗

谢家所炮台,甲午战争清军在战场的野战火炮和要塞大炮实际上达到1000门以上,而且口径更大,是日本陆军师团的炮力的至少10倍-20倍以上。有着绝对优势.
被日军占领的清军杨峰岭炮台和被日军缴获的清军重炮

杨峰岭炮台外景,可以看出这是一座有着非常优秀的19世纪欧洲炮台要塞风格地作品。日军感慨如果是日军在这放1个中队,足够对付百万大军的攻

被日军无血占领后的杨峰岭1个角落

日军占领的赵北嘴炮台,还可以看到炮台上的12英寸重炮,日军占领炮台后用炮台上的巨炮与海上的北洋舰队发生过炮战

日军占领了清军的炮台以后日军正利用缴获的炮台重炮在和海上的北洋舰队进行炮战
2月9日,黄岛西南海面,靖远舰(中)被日军利用缴获的清军重炮击中搁浅。
日军占领的龙庙嘴炮台.
占领龙庙嘴炮台日军利用清军重炮与北洋舰队炮战后。炮台护墙上骇人的弹洞以及炮台上骇人的巨炮群
配备了德国最新款克虏伯重炮的清军鹿角嘴炮台。这样的炮台和这样的大炮,被没有任何炮击能力的敌人轻松能被攻克,日军占领炮台后扭转炮口轰击清军。

日军利用鹿角炮台的德制210MM重炮轰击清军,结果遭到清军北洋舰队的拼命反击,炮台上的巨炮竟被定远号战舰全部轰完了!!!可见清军战舰强大
鹿角嘴炮台被定远舰12英寸炮弹打成两段的2号位克虏伯重炮,呜呼,不沉的定远舰
清军在摩天岭的堡垒阵地。清军在甲午战争的防御战除了最后的威海卫,基本上在遭到日军攻击后,全都是防守不到1天就放弃阵地逃跑。这还是火力占绝对优势兵力也有优势的情况下

泉汤方向,日本第六师团一部雪地向虎山行进,日本由于国力贫弱国内无法提供前方足够后勤保证,日军普遍缺粮少弹缺衣少药,士兵在战地被冻死病死饿死的现象屡见不鲜,此战日军冻伤惨重。
1月30日,杨家滩附近,清军战舰直接炮击了日步兵第五联队[冒黑烟的是镇远号,后面可能是来远号。]。铁甲舰巨炮直接轰击步兵,日军也够背的,步兵第五联队遭到沉重打击。

日军无血占领的清军赵北嘴要塞,这是要塞内的机械装弹,全向旋转有机械装弹系统的重型加农炮.只要清军稍微有一丝战意,就是把整个日本陆军7个师团的全部的火炮全拉上来对轰,也会迅速的被清军赵北嘴要塞炮台干掉

漂亮的清军柏顶炮台,国力强大就是不一样,草鸡都能住金窝。甲午战争真正感天动地的是日军的事迹呀,天啊,看看装备叫花子一样的日军是在跟什么样实力的敌人死拼

5. 甲午战争前清朝舰艇总吨位

甲午战抄争前清朝舰艇总吨位袭两万余吨

南洋水师,又称南洋海军,或称南洋舰队,职责主要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由1875年新升任的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祯受命开始在经营福建船政的同时筹办南洋海防。规模主力军舰17艘,总吨位两万余吨,实力国内排名第二。

(5)甲午战争清军装备扩展阅读:

南洋水师,或作南洋舰队、南洋海军,是清朝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其中一支现代海军舰队。正式建立是在1875年,命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建立。至1884年中法战争前已颇有规模,有巡洋舰、炮舰等十七艘约二万吨。

1884年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失去两舰,又因意外沉没一舰。南洋水师的军舰多数为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制造,只有少量购自英、德国。

由于清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水师,故此南洋水师无论是吨位、装备、人员及实力皆与之相差甚远。南洋水师负责海域为江浙一带,停泊地则主要为上海、南京。

6. 世界前三,甲午战争清军的陆军装备有多先进

整体来说清军装备不行
但新军的武器装备,在轻兵器和轻型火炮上基本达到世界一回流水准答
但重炮上,清军就差了一大截。主要重炮都被部署在了炮台上,且数量有限。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的步枪和轻型火炮都不如清军,但重炮火力上远胜清军,因此清军被打崩了。(一战初期法国陆军主力火炮是75炮,德国陆军这是大口径的重炮,法军同样被德军打的不要不要的;抗战时期,国军也是在重炮火力吃亏)

7. 甲午战争期间,清朝陆军的武器装备如何跟日军相比有优势吗

甲午战争我们输了,到底输在哪?如今依然是众说纷坛!今天我们就从武器装备这个问题上,来说说清军和日军在海军和陆军两个方面,到底谁更好一些?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人只能欺负欺负农民,打打杂牌,和人家久经训练的日军比,高下立判,这个高下就是一生一死。装备不比别人差,可是军队却比别人差一大截。

甲午战争失败,暴露出清朝军队质量迅速下滑的情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器装备问题,而是腐败制度使然,晚清重文轻武的政策,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朝岌岌可危,出了风头的湘军等实力派马上被朝廷要求解散,可见清朝不允许战力强悍的新军存在,而自己的嫡系八旗已经没落,愈发演进成用文防武,说是满朝文武,实则已经全成文官,甲午战争最后输给日军也无话可说,其实是输给了自己!

8. 甲午战争之前清朝都做了哪些准备

几乎没准备——头痛医头——日本增兵满清也跟着而已——对了,当时袁世凯当朝鲜王

9. 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

甲午战争的参战部队,前期以淮军为主力,辅之以东北地方部队和宋庆所部毅军等部队;后期则又从全国调集了以湘军为主力的大量增援部队。装备情况大致如下:
淮军在1864年6月进攻苏、常太平军时,郭松林、杨鼎勋、刘士奇、王永胜四军万余人,已有洋枪万余枝,刘铭传部7000多人,有洋枪4000枝。到次年底与捻军作战时,"计出省及留防陆军5万余人,约有洋枪三四万杆"。其炮兵到1864年也建立了6个开花炮队,装备了12磅至l08磅不等的火炮。已经基本上淘汰了冷兵器和土枪、土炮。然而,此时淮军装备的尚是前膛枪炮。70年代以后,西方更为先进的后膛枪炮开始输入我国,导致淮军装备的又一次更新。英国的马梯尼、士乃德、法国的哈乞开司、德国的老毛瑟、美国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枪种,均进入淮军部队。
到甲午战争前夕,部分部队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主要枪种有奥地利的曼利夏、德国的新毛瑟和中国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枪等。如赵怀业部即"皆系一色快枪"。在平壤战役中,据日方记载清军使用了七连发枪和十三连发枪。

在炮兵装备上,淮军主要有英国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鲁森式和德国的克虏伯式后膛炮。仅1871年至1873年,李鸿章就购置了德国克虏伯后膛四磅钢炮141 门,到1884年淮军配备的后膛钢炮已达370多门。自1886年起。广东又陆续拨解北洋钢炮100多门,其中"光绪十二年(1886年)粤解八生脱钢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粤解七生脱钢炮一百二尊,十八年粤解八生脱七钢炮三十尊"。这期间北洋自购者尚不在内。另外,到甲午战争前,江南制造局共造出后膛大炮 145门,大部分用来装备了淮军。淮军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鲁森式钢炮还是西方80年代末才发明的快炮(速射炮)。由此可见,淮军的装备无论是质与量,都是堪称一流的。

关于清政府购买武器的情况,从有关资料来看,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4年奏报,委托驻德国公使许景澄购德国新式小口径五连珠快枪 3000枝,子弹300万颗;从信义洋行购十响连珠毛瑟枪1250枝,子弹150万颗;平响毛瑟枪5000枝,子弹250万颗;格鲁森快炮12尊,炮弹 1200颗。从瑞记洋行购克虏伯七生半车炮六尊,炮弹1200颗。奥地利三生七快炮12尊,炮弹12000颗。两江总督刘坤一至1894年9月,已购马梯尼枪14000枝,毛瑟马枪1000枝,子弹280万颗。10月,又准备再购比利时快枪10000枝,每枪配子弹500颗。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购买的武器更多,截止1894年9月,他已先后委托驻英公使龚照瑷购哈乞开斯快枪7000枝,驻德公使许景澄购毛瑟枪12000枝,连珠快炮8尊,小口径毛瑟五音快枪四批共10000枝,子弹1000万颗。10月,奏报已"先后订购西洋各项快炮五十六尊、各项快枪二万八干三百二十余枝,大小各项枪炮子弹一千五百二十余万颗"。12月,又奏报委托许景澄代购毛瑟枪10000枝,子弹412万颗,大小口径快枪300枝,子弹10万颗;委托杨儒(驻美公使)代购哈乞开斯六响枪3000枝,子弹200万颗;委托龚照瑷代购马梯尼枪10000枝,小快炮若干门。以上均是大批量购买的,还有一些数目较少的,如吴大澄曾先购" 战炮十尊,精枪数百杆",后又购奥地利小口径枪8000枝,子弹100万颗。福建省购买德国毛瑟枪5000枝,子弹500万颗。还有的将领自己设法购买,以改善装备,如吴宏洛即商之洋行,"购快炮一尊,马枪百杆,子弹数万粒,以补不足"。

1894年9月,由上海运往天津毛瑟枪1200枝。光绪二十一年初,李鸿章称,"许景澄购来毛瑟枪一万零八枝,业经全数分拨各军应用"。南洋所购马梯尼10400枝,马枪1000枝,议定南北各半,解赴北方前线马梯尼5700枝;留于南洋者,拨给李占椿、万本华、杨文彪、朱洪章等部各 1000枝,这些部队也都是要开赴北方作战的。此外,沿海各省库存枪炮也大批解赴前线。南洋大臣刘坤一截止1894年10月,就前后协济各省后膛洋枪 14000枝。广东于1894年8月解到北洋新旧毛瑟枪各2000枝。到11月,两广总督李瀚章奏,已先后调拨各地洋枪16000枝,以后又续拨马枪、步枪2600枝,子弹360万颗。年底,还拨给吴大澄部钢炮30尊。这些武器无疑对改善部队装备起了重大作用。如山西部队程之伟部,由北洋拨给毛瑟枪和十三响洋枪各300枝,并拟再拨300枝。陕西部队原来没有后膛枪,"各营平日操练皆用前膛洋枪及土枪,万难应敌",后由刘坤一协济林明敦枪1000枝,装备北上援军。张之洞派出北上参战的吴元恺部,"有过山炮三十二尊,克虏伯新式快炮十二尊,连珠黎意快枪千枝,弹百万,军火可为关外诸军之冠"。本来装备落后的湘军,到战争后期装备大为改善,如陈湜部已配备了快利枪和新马梯尼枪。此外,关于清军的装备,还有几点应作具体分析:其一,某些将领对所部装备不足的奏报,往往夸大其词。如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屡次奏称部队装备不足,请造拾枪应用。事实上,他出省作战时共带马步军3000人,携带快枪3800余枝,人手一枪尚有余。1894年10月,署理黑龙江将军增祺又拨给他步毛瑟枪 5000枝,马毛瑟500枝,哈乞开斯枪200枝,来福枪300枝,共6000枝。到战争结束时,黑龙江共拨出格鲁森快炮、过山钢炮、开花铜炮各4尊,嘎尔萨炮2尊,龙炮1尊,子母炮7尊,常胜炮150尊,单响毛瑟枪5000枝,10响毛瑟2050枝,哈乞开斯991枝,马毛瑟1933枝,来福枪300 枝,太来枪660枝,后膛马枪250枝,抬枪80枝。其中有少数拨给了其他部队,有些武器也比较落后,但大部分是进口枪械。依克唐阿所部后扩充至万余人,这么多枪炮,怎么能说装备不足?依克唐阿的奏报,无非是为了掩饰其作战不力,另外也与其部队在战场上大量遗弃和损坏武器有关,关于这一点,还要在下文述及。其二,某些地区即使装备确实不足,枪械也落后,但并非毫无长处,即以山东为例,其陆军确实装备比较差,但沿海战略要地如烟台、威海海口各炮台所装备的火炮却是比较先进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烟台有各种口径的火炮27尊,均是后膛钢炮,其中22尊是快炮。威海卫由于是水师提督衙门的驻地,各炮台配备的火炮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均属上乘。据统计,该地25座炮台,共配备进口的各种口径的平射炮、地陷炮、行营炮、曲射炮达167尊。由此可见,如果说威海卫之战失败的原因是装备落后,恐怕无论如何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其三,前文已指出,与淮军相比,其他部队的装备均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差距,但也不可一概而论,有的部队的装备还是相当精良的。如直隶练军一律装备洋枪洋炮,到90年代前后,还装备了新式毛瑟枪和克虏伯炮。即使一些内地省份如江西、贵州、云南的练军,也都在70-80年代,装备了近代枪炮。

10. 当年清朝的陆军,北洋水师的装备精良。军力在世界上排名比日本靠前,甲午战争为什么会输给日本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失败和损失最惨重的一场战争。在这场短短九个月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2.3亿两。
甲午战争带来的民族尊严之痛,国人自尊之痛,却要远远超过割地赔款之痛!——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携带全权委任状,乘坐德国商船“公义号”抵达赤间关马关港(今下关港),与日方全权代表、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谈判其间,伊藤博文极为横蛮,屡屡逼李鸿章在早已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称:“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的手续,李鸿章哀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二十多天过去,日本下最后通牒,限四天内答复,否则北京必不可保。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条件。
“马关条约”签字消息传回国内后,“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人”(谭嗣同)。李鸿章,成了“国人皆曰可杀”的“汉奸”、“卖国贼”。
今年的7月25日,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国耻纪念日”。在21世纪的今天,回忆这段历史,记住这个教训,仍有极为重要之意义。
中国日本一衣带水,自汉朝始两国开始交往频繁。历史上曾经长期同属儒家文化圈。进入近代后,两国又一度面临相同命运:1840年,英军炮舰轰开了“天朝上国”大门;1853年,美国“黑船叩关”,日本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封关锁国政策。不久,两国先后开始了旨在“船坚炮利”、富国强兵的变革:1861年,中国开始实行“洋务运动”;1869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然而三十年不到,昔日的“徒弟”、“莞尔小国”日本后来居上,甲午一战,洋务运动首领李鸿章最终俯首于明治维新首领伊藤博文面前,签订了大清有史以来最屈辱的《马关条约》。
李鸿章、伊藤博文,分别是当时中日两国最杰出政治人物,他们相同历史条件下的截然不同命运,可以说是两个国家政治人物和民族命运的一个缩影。时至今日,仍有极强的现实反思和警醒意义。
“现实反思和警醒”之处在哪里?《马关条约》签订前日本首相、全权代表伊藤博文与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有一段发人深思的对话:
“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伊藤因日本想侵略朝鲜之事来华与李鸿章谈判,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一事),如今真的打了,结果怎样呢?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
李鸿章:“改革内政,我非不欲做,但我们国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齐,不像贵国一样上下一心。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
伊藤思忖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举世关注之外交场合,面对“东瀛倭国”首相伊藤博文一番咄咄逼人,充满揶揄、教训的话,身为“天朝上国”大学士的李鸿章作了极为坦诚的回答。而内心深处,作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头号弟子,此时的李鸿章究竟是羞愧交加?还是悲愤难禁?抑或急火攻心?
伊藤博文关于“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之语,其实有失公允,其实早在1864年李鸿章就指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用其人。“

热点内容
完美缘怎么用 发布:2021-03-16 21:51:05 浏览:903
陆贞传奇百度影音59 发布:2021-03-16 21:51:04 浏览:613
全民奇迹26无限钻石sf 发布:2021-03-16 21:51:02 浏览:654
梦幻手游大神 发布:2021-03-16 21:49:52 浏览:928
dnf女圣职者本子 发布:2021-03-16 21:47:35 浏览:170
昆明新开商场 发布:2021-03-16 21:43:27 浏览:797
捉鬼传奇 发布:2021-03-16 21:43:12 浏览:816
微服私服 发布:2021-03-16 21:42:11 浏览:340
风云之龙耀九州私服 发布:2021-03-16 21:41:57 浏览:525
北魏传奇之宏图恨 发布:2021-03-16 21:40:46 浏览: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