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远行装备
A. 古代喜欢远行的历史人物
明代的徐霞客,就是旅行家。他著的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地貌方面的书。还有我认为李白也是爱好远行的。
B. 古人需要远行的时候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是对古代几种主要交通工具性能的总结。专
徒步是最原始最流属行的交通方式,古人每以棒类手杖或长兵器为徒步中的交通工具,远行时携带的行囊,有额负、头顶、手提、背驮等,不拘一式,要以随时取其便当省力而已。
独轮车以只有一个车轮为标志。由于重心法则,极易倾覆,奇怪的是,中国古代人用它载重、载人,长途跋涉而平稳轻巧,因此,它的创制者和第一个驾驶者必定是有胆有识的机械工程师。至于独轮车的车辕,其长短、平斜,支杆高低、直斜及轮罩之方椭、几乎随地而异、随人而异。
记里鼓车又名记道车、大章车。它是利用车轮带动大小不同的一组齿轮,使车轮走满一里时,其中一个齿轮刚好转动一圈,该轮轴拨动车上木人打鼓或击钟,报告行程,第一个在史书中留下姓名的记里车机械专家,是三国时代的马钧。
C. 古代朋友远行送什么礼物
行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成内人叫及容笄,行笄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至于礼物,古代可能就是长辈送文房四宝,平辈男子送纸扇佩剑,女子送丝帕香囊之类的吧。富贵人家送个金银珠宝什么的。猜测而已。
不过我感觉最有可能就是一些家传的东西,成年了就可以传给了。想来像玉佩手镯戒指之类的是比较多的吧。
D. 古代人出门用什么交通工具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有出行的需求,要出行就要借助交通工具。从“如泥乘橇禹行水”到今天的动车、飞机甚至火箭、飞船,某种程度上说,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推动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
在古代,马可不是一般人坐得起的,刘邦曾为找四匹同色马而发愁,可见马的稀缺性。京城附近的普通人想进京,还是实际点,不想步行,就坐牛、毛驴、骡子优哉游哉地出行吧,毕竟老子也曾骑着青牛过函谷,还洋洋洒洒留下五千言。
E. 古代穷人远行容易吗
古代穷人,过河摆渡需要钱。没有盘缠没有饭吃和住宿!一般都是逃荒要饭,很凄惨的!
F. 古代送行的方式
你说的是送别的风俗,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唐朝更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最辉煌的珍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明珠,是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化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的,而唐诗更是揽括了唐代三百年的社会生活、名山胜水、人情世态。在两千三百多位唐代诗人中,几乎每人都写过送别诗,从这些送别诗歌中,我们可以窥见唐人送别的有趣风俗,进而了解当时的风俗人情。
《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这确实概括了送别的一般习惯,但唐人送别却具有更多的有趣习俗。
一、送别时间:多在清晨或傍晚时分。
敦煌卷子伯二二五一《菩萨蛮》:“昨朝为送行人早,五更未罢金鸡叫。相送过河渠,水声堪断肠。”李欣《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以及他的《送李中丞归汉样阳别业》:“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唐人送别时间在清晨,主要取“一日之计在于晨”之意,希望自己的朋友在新的一天里,在新的旅程中,有新的收获,新的开始。而古有“落日依依”之说,所以把送别时间放在傍晚则是为了达到一种情景交融!
二、送别地点:多在水边、渡口、长亭之处。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王勃《江亭月夜送别》:“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代文人多在水边送别,这是与当时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关系的。唐代出行游历虽大兴骑乘之风,但多为达官显贵或富商大贾,白居易《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贫寒士人及平民百姓买不起马,出门只好骑驴骡,杜甫《示从孙济》:“平明骑驴出,不知适谁门”。然而,驴,体形不如马高大,长耳小尾,性情执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骑之不雅,故李白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骅骝拳局不能食,蹩驴得志鸣春风。”柳宗元更有《黔之驴》以讽刺外强中干之人。
所以,唐代文人除少数放荡不羁之人骑驴以外,大多数出行均选择了乘船。唐代造船业的发展,以及水利交通的便利,船运交通特别发达,史载“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造船业的发达以及航行技术的提高,使得乘船出行不仅舒适、安全、便利,更少了马车、轿子的旅途劳顿颠簸之苦。而制船业的发展,造出了更适合文人乘坐的船只,“船制甚宽,艄舱有灶,酒若肴馔,任客所指”。所以唐代文人出行多乘船,于是多于江边送别。而在长亭送别的习俗,则源于“亭”与“停”的谐音的缘故。在长亭送别,有挽留远行者之意。
三、送别方式:
1.饮酒作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饮酒是古代文人骚客的爱好,在中国古代形成的丰富的“酒文化”里,把饮酒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酒成了“名士徽章”。“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在唐代,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酿酒业的发展,社会上饮酒之风愈演愈烈,“风俗奢靡,宴处群饮……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白居易在其《酒功赞》中更是说“麦麴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酒可以“变寒为温”,“转忧为乐”,“百虑齐息,万缘皆空”。而在唐人送别的特定时刻,又怎能无酒?
2.音乐相伴作别。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对音乐在送别时的地位和作用有更深的体现。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也被后人借指宴别朋友的音乐。而这种送别时有音乐相伴的习俗,被唐人用到了送别地点上来,或长歌,或吹奏,借以抒发自己心中那离别的惆怅与哀伤。
3.折柳相送。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诗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去,应为别离多。”敦煌莫高窟盛唐时期217窟壁画中更有“折柳相送”的具体形象。“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表达了对朋友的挽留之情。柳还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送,寓指祝愿朋友随遇而安,落地生根之意。
4.设祖帐送行。王维《齐州送祖三》:“相逢公一笑,相送不成泣。祖帐已纷离,荒城复愁入”,韩幄《杂家》:“祖席诸宾散,宣郊匹马行。” 古人远行,设帏帐祭祀路神谓之祖。祖帐既是专门搭置的为友人送行时祭祀路神时所用的帏帐。这种祭祀路神以求一路平安的习俗,在唐代颇为流行。 唐代文人的送别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比如以诗赠别的习惯,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让今人为之感慨,为之涕流。当然,唐人送别肯定还有一些其他的不为人知的习惯,那还需我们继续探究!
G. 中国古代各象征物,要齐全的~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社会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5、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6、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桔:指孝顺双亲。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8、地点: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9、其他类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后庭花。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H. 千百年来,人们远行的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
史前:步行
远古:木筏、牛马驴
古代:帆船、牛车马车驴车
近代:轮船、火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
现代:飞机
I. 为什么古代人远行带的干粮都是烧饼
说的有些片面,古代干粮保存不便,所以携带的粮食都需要进行干燥处理和加工。
烧饼只是其中一种而已。炒米、炒面、杠头、地瓜干、肉干、肉脯、鱼干、干菜等等,只要是含有水分少的粮食制品和食品都可以携带。
J. 古代人吃穿住行
请参考下文:
2012-07-22 01:55 来源: 江南都市报
如果你是一个古人,能生活在唐代将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那时的长安,是世界一流的繁华大都市。“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文化精英们的笔下自觉地流露出大唐富庶的景象。数不胜数的诗句将大唐生活情状写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
那时的江西地区虽偏离政治核心区,却也是相对安定与富庶的区域。江西人重教育,好读书,求登科,信仰佛道,民众生活精彩纷呈犹如万花筒。唐朝乐队在歌声中唱道,“菊花古剑和酒被咖啡泡入喧嚣的亭院,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的月亮,开元盛世令人神往……”
梦回唐朝江西,拂去千年的封尘,从故纸堆中翻出那些艰涩的文字,认真地重新排列,努力组合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追求时尚高端的江西人
这一年,大诗人白居易44岁,已经离开京城,他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任江州(今九江)司马。在这里的第二年,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琵琶行》。江州与京城毕竟不同,这里的贵族、官僚、地主也有穿绫罗绸缎的,但数量有限,这是因为本地区衣料生产的局限性,好在江州人也会追随潮流,好一点的衣料都会从外地买进。
这时候,另一位著名诗人元稹倚门而立,北望长安。想当年元白二人同跃龙门,引为知己。分别后,除了书信,他还为好友寄去江西地区少见的衣料。为此,白居易专门题诗感谢老友,这首名为《元九以绿丝布白轻》的诗这样形容衣服:“绿丝文布素轻褣,珍重京华手自封。贫友远劳君寄附,病妻亲为我裁缝。袴花白似秋去薄,衫色青于春草浓。欲著却休知不称,折腰无复旧形容。”字里行间尽是感激之情,好友远隔千里,真是相见不如怀念。
当时江西人穿什么衣服呢?一般是裳、裙、绔。裳也是裙,古代男女服装区别不大。绔就是裤子,不过与今天的裤子差别相当大,绔没有前后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于现代的套裤。当时的男性服饰相对单一,头戴幞头、纱帽,身穿圆领袍衫,脚蹬靴或鞋,样式尚无明确限制。女性穿着则比较开放与自由,头戴钗饰,下身着紧身长裙,裙色多样,以红色为主。白居易江州作《江楼宴别》有云:“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
江西人也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流行戴帽子。《太平广记》曾记载浔阳县吏“脱衣弃帽”之事。戴头巾也极其普遍,《太平广记》说了一个故事,戊子这年大旱,赤地千里,庐陵人龙昌裔囤米几千斛,趁机高价出卖。稍后,米价跌了一些,龙昌裔于是写祷文祈求上天再坚持一个月不下雨,并亲自到神冈庙祷告。在回家路上,龙昌裔坐在一座亭子里休息一会儿。忽然,一片黑云自神冈庙后涌来,接着龙昌裔被震死在亭子外面。官府检视龙昌裔的尸体,解去头巾,在发髻中查到祷文。
不满足于吃稻米
作为稻米的主要产地,唐朝的江西人自然以食用稻米为主。但也与今人吃西餐一样,唐代人也会尝试其他口味,江西流行的是“胡风饮食”。
《太平广记》说了一个奇异的故事,宝应年间,饶州(今上饶)龙兴寺一奴名阿六,从阴间起死回生的时候,“逢素相善胡。其胡在生,以卖饼为业,也在地下卖饼。”此外,《指月录》记载说:“(怀海)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马大师便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每每如此,经三年。”可见,胡食在江西流行的主要是胡饼。什么是胡饼?这是汉唐时从西域传来的一种面点,像今天的烧饼,有素饼、油饼、肉饼、芝麻饼等。此外,受胡人影响,江西民众还吃胡麻饭。
武则天圣历三年(700年),朝廷下令禁止屠杀鱼蟹虾类。凤阁舍人崔融上奏反对,称:“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一朝禁止,倍生劳弊。富者未革,贫者难堪。”说明鱼蟹虾类水产对江西人饮食非常重要。南方鱼类丰富,武昌鱼、鲈鱼、鲫鱼等是当时有名的经济鱼。
白居易曾留下证明,元和十年(815年),大诗人还在被贬往江州的船上发现船家在烹饪鱼食,“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后来,他又在江州写下“亥日饶虾蟹……鼎腻愁烹鳖,盘腥厌脍鲈”。同时,当时的江西人已有丰富的辨别有害水产的能力,如“鲋C鱼,文斑如虎”,“煮之不熟,食者必死”。
说到吃野味,除鱼虾等水产外,猪狗牛羊、鸡鸭鹅甚至一些野生动物也被江西人食用。如,有记载说“洪州有牛尾狸,肉甚美”,牛尾狸也称果子狸,是野味中的珍品。《太平广记》记载:豫章人钟传“不事农业,恒好射猎。熊鹿野兽,遇之者无不获焉。”
颜真卿外孙倡导砖瓦房
高宗显庆元年(656年),“九月戊辰,恩州、吉州火,焚仓廪、甲仗、民居二百余家。十一月,饶州火”;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三月,抚州又发生大火;玄宗开元五年(717年),“洪潭二洲,火延烧郡舍。郡人先见火精飞来,旋即火发”;更厉害的是德宗贞元二年(786年)七月,“洪州火,燔民舍万七千家。”
古人对火异常敬畏,令人奇怪的是唐代江西一带为何经常失火?
这其实与他们的住宅有着潜在联系。隋唐五代,江西的房屋主要以草木屋为主。伐竹盖房,是江西村野特色。元稹被贬至荆州时,作《茅舍》一诗,虽云楚俗,却正是对江西(荆楚)地区民宅的描绘。茅舍建构材料多为竹或茅草,十分简易,多沿水岸而建,低矮狭窄。在旱灾季节,容易导致火灾,蔓延迅速。民间为预防火灾,邻里间联合日夜巡逻。
民间房屋的结构一般有厅、有房,还有院子以及养殖家禽的地方。隐士文人建造草堂是唐代的风气,江西地区以庐山最为盛行,从一些诗句中可见一二。马戴《题庐山寺》曰:“白茅为屋宇编荆,数处阶墀石叠成。”白居易的庐山香炉峰下草堂极为著名,他为此做了数首“草堂”诗:“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
南昌人草房火患之灾一直到一个叫韦丹的人来了后才得以改变。韦公其实名头不小,但他的外公却更加出名,即唐代传奇人物颜真卿。据说韦丹幼年父母双亡,一直随外祖父颜真卿读书。这个韦丹及第后一开始被任命为安远县令,他却让庶兄代己为官,自己入紫阁山读书。
后来,韦丹任江南西道观察使,看到南昌百姓多以茅草竹椽结屋,年久干腐,往往一炬成灰,深以为忧,乃广征工匠,教百姓烧砖制瓦建房,并由官方出资建造一批砖瓦房,平价或降价卖给百姓。房价究竟多少,韦丹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求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砖瓦,可免除一半赋税,以后慢慢归还欠款。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一时间,南昌增民房1400间、楼台4200余处,成江南一大都会。
此外,唐代富有贵盛之家,建别墅之风盛行,其布局以小空间的建筑结构为主,布置精巧,宁静素雅。江西某些地区也有别墅建设。《太平广记》记载有云:“宜春郡民章乙,所居别墅,有亭屋水竹”。
出远门必定设酒宴饯别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南方极少有人养马、驴,奇怪的是江西人乘马驭驴却颇为平常。《太平广记》中有不少这方面的故事,例如卷三七四《胡氏子》说,胡家得意外之财富后,当即“市置仆马”;卷一六八还说一名叫熊执易的士子乘马到长安区赶考。这些供旅行的马、驴并不一定是自家所养,当时出租马、驴的行业极为兴盛。
因江河湖泊纵横,舟船是出行的重要工具。舟船在江西,有条件的人家自备,而民间相互借用非常普遍。唐天宝年间,崔姓县尉去吉州赴任,“乃谋赁舟而去,仆人曰:今有吉州人姓孙,云空舟欲返,佣价极廉。”
尽管唐代道路交通、行旅条件比起前朝有很大进步,但外出远行仍十分艰难,“不远游”仍是民众生活的基本选择。如果非要出远门,民间习俗是一定要举办家人聚会,设酒宴饯别,尊长会告诫旅途中应注意的事项,还要选择佳期吉日祭告祖先神灵,祝福他们一路平安。民间习俗认为五月是凶月,不出行。此外,远行如果要渡越关津,须随身携带公牒,证明身份、地位以及出行的理由,否则极可能被当做逃犯、流亡者被官府逮捕。这些远行风俗,在江西当然一样流传。
(注:文中所涉史料来源于陈金凤著《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