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洪水
❶ 四川都江堰历史上曾发生多少次洪水
自都江堰修建成功后没有发生过特大的洪水灾害,修建镇水神兽是古人的习惯,
他们把镇水神兽作为图腾来使用。望采纳!谢谢,不懂可以再问。
❷ 在海河流域,渤海湾沿岸,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新开的入海河道
在海河流域,渤海湾沿岸,有那么多新开的入海河道是因为上个世纪60年代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之后,进行的根治海河旷世工程的杰作,新挖了十条宏大的如海通道(称之为新河:如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独留碱河、马场碱河等)。
❸ 鸡群被洪水围困树枝七天,水中的鸡坚强是什么梗
南方连降暴雨,洪灾频发,安徽省黄梅县新开镇蔡家渡村也遭遇了洪水的侵袭,当地防汛指挥部迅速安排居民进行转移,但由于时间紧急,部分家禽来不及转移,被困水中,其中有一群鸡被围困水中,在树枝上站着,有网友利用无人机拍摄到了这一画面,在网上引发热议,这些鸡也被网友们称为“水中的鸡坚强”。“水中的鸡坚强”的梗就由此而来。总的来说,水中的鸡坚强的梗是由于鸡群在洪水中还能顽强活下来,也让我们知道了生命是坚强的,生命是向上的。
❹ 大禹治水的故事[不超过一百字]
在我国远古时代,相传四五千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灾害。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被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他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大禹请来过去治水的长辈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对于大禹的功绩,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城”(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在浙江省绍兴市嵇山门外,人们修建了夏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禹陵旁有一座禹王庙,气势雄伟,古木参天。今日禹陵和禹王庙,已成为中外游人游览的胜地。
❺ 村名被洪水围困屋顶挥旗求救,现场的情况如何
【村民被洪水围困屋顶挥旗求救】随着今年强降雨天气的增多,加之降雨量的增大,给不少地区带来了洪涝灾害。8月18日,受强降雨影响岷江流域水位全面上涨,四川宜宾启动Ⅱ级防汛应急响应。
总之,当地的紧张救援仍在进行当中,希望大家都可以保护好自己,积极等待救援队的救助。
❻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专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属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
❼ 建国以来洪水泛滥
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是指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我国是世界上洪水最多的国家。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目前,我国1/10的国土面积、5亿人口、5亿亩耕地、100多座大中城市、全国7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时间上,除了黄河凌汛外,我国的洪水大都发生在7、8、9月三个月;地区上,洪水主要发生在我国七大江河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地区。
(一)七大江河洪水灾害
(1)珠江。珠江流域洪水频繁。1915年7月珠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西江、北江洪峰流量皆达200年一遇的最高峰。西江与北江洪水相遇,东江也发洪水,北江大堤溃块,梧州三楼上水,广州被洪水淹没7天,珠江三角洲受灾农田648万亩,灾民378万人,死伤十余万人,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 1915年至1949年的35年间,流域内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2次,给珠江三角洲地区带来十分惨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新中国成立后,发生过1959年东江大水、1968年和1994年西、北江大水、1982年北江大水、1996年柳江大水和1998年西江大水,经过全力防汛抢险战胜了历次洪水灾害,但也带来了较大影响。其中,1994年西、北江大水,广东、广西受灾人口近1800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0多亿元。
(2)长江。建国以来1949,1954年洪水最大。1954年洪水淹没农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1998年长江又一次发生全流域大洪水,中游多数河段水位高出历史最高水位,干堤较大险情近1700处,经奋力抢险,才使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比以往大洪水的受灾程度小得多。其中淹没耕地23.3万hm2,受灾人口200余万人,灾害仍然主要在中游。历史资料表明,长江中游是洪水灾害的重灾区。
(3)淮河。自1194年淮河下游被黄河截夺后,淮河成为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河流之一。1957年8月由于台风影响,该流域范围内连降暴雨,发生特大洪水,淹没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1700万亩农田被淹,110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00亿元。 从2003年6月20日入汛,淮河流域的降雨时间长达22天,水系降水总量约798亿立方米,比1991年最大30天降水总量还高出59亿立方米,致使从河南经安徽到江苏省洪泽湖以及入江水道沿淮约750公里的范围内,淮河干流的各主要站点息县、淮滨、王家坝、润河集、正阳关、鲁台子、淮南、蚌埠、洪泽湖蒋坝等以及入江水道均超警戒水位。
(4)黄河。解放前的1000年中黄河决口达1500次,大改道26次。1117年黄河决口,淹死100万人。1642年水淹开封,全城37万人中,死亡34万人。但解放后,由于加修了黄河防洪大堤,50年来安然无恙。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人眼中的黄河以"断流"而闻名。许多人甚至断言,黄河已变成一条内陆河、季节河。"黄河防汛"似乎也已成为遥远的历史教科书中的一页。但是,在经历了多年持续干旱的困苦之后,2003年8月26日至9月8日,短短14天内,黄河中游主要支流泾河、渭河、洛河、伊河、沁河相继发生9场洪水,如果全部进入黄河下游,郑州花园口水文站将至少出现四次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黄河滩区将大面积受灾。
(5)海河。海河是易发生洪水的河流。解放后水淹面积达到或超过5000万亩的年份有1949,1954,1956,1963年。其中1963年洪水最大,三大水系决口2400处,有104 个县市遭灾,淹没农田6600万亩。保定、邢台、邯郸市水深2-3米,倒房450万间,受灾人口2200万,死5640人,2254个工矿企业停产,京广铁路27天不能通车,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
(6)辽河。辽河历史上洪水频繁,近800年发生洪水81次。解放后1951年、1953年都曾发生特大洪水,1985年因受台风影响连降暴雨,辽河、浑河、太子河同时出现洪水,决口4000多处,受灾人口1200多万人,倒房17.4万间,受灾农田600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47亿元。
(7)松花江。1932年松花江大水,哈尔滨被淹,水深平均3米,38万人口中24万人受灾。1985年8月松花江大水,受灾农田3500万亩,倒房91万间。概括而言,1954年、1963年、1975年、1985年为我国洪水高峰年。 1998年入汛之后,松花江上游嫩江流域降水量明显偏多,先后发生三次大洪水。第一次洪水发生在6月底至7月初,洪水主要来自嫩江上游及支流甘河、诺敏河。第二次洪水发生在7月底至8月初,洪水以嫩江中下游来水为主,支流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发生了大洪水。第三次洪水发生在8月上中旬,为嫩江全流域型大洪水。
一、洪水的形成
洪水大都是由于连续降雨,河流排水不畅造成的。由于水文气象的不利组合(如气旋、台风、地形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出现历时长、强度大的大暴雨,从而形成地面径流。如果流域内的地面坡降大,又缺少植被,土层又薄,支流汇入时间集中,则将使地面径流的绝大部分以较快的速度向主河流汇集,在河道中形成很大的洪水。
我国大部分地区河流是由于连降暴雨或久雨不晴而形成洪水的。在这些地区,一般是春、夏降雨较多。当河流汇集了大量的水流时,往往形成洪水进入洪水季节;而秋、冬降雨较少,河流的来水也较少,就进入枯水季节。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河流也有因融雪而形成洪水的。
二、洪水灾害
出现洪水是否会成灾,这与地形、植被、河道的泄流能力有关。如果洪水流量超过了河道的泄流能力,就会泛滥成灾,反之就不会成灾或灾情不重。洪水流量超过河道泄流能力的原因很多,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
1、洪水过大。一条河流各年的最高洪水位和最大流量(简称"洪峰")都不一样,洪水出现的时间和涨落过程以及一个时段内(如一天、三天、七天和三十天)的洪水总量(简称洪量)也不一样。如在这个流域内发生了大面积的、长历时的、高强度的暴雨,河流汇集了特别多的水流,就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
2、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使河床逐年淤高。当河流在其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时,河流挟带大量泥沙会使河床逐年淤高,过水断面逐渐减小,从而减少了河流排泄洪水的能力;使湖泊逐年淤积,就减少了湖泊滞蓄洪水的能力;水流与泥沙的相互作用,使河道逐渐曲折,并使沙洲、汊道、浅滩变化不定,也减少了河流排泄洪水的能力。这些现象都使河流的洪水威胁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象黄河流域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水流挟带了大量泥沙,进入中下游后,地势平坦,河面加宽,流速下降,水的挟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下沉,使河床逐年淤高,致使下游华北平原有许多地方的河床高出地面,几千年来,使洪水威胁逐渐增加。
3、流线由于离心力和环流的作用而日益曲折。
4、冰块堵塞。
5、风浪、降雨、动物破坏。
6、入海河流由于海潮顶托,使洪水排泄不畅。
在历史上,洪水灾害给人们的教训是惨痛的。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珠江等河流亦发生过很多次洪水灾害。
解放后五十多年来,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和洪水作斗争,兴建了许多防洪工程,大力组织了每年的防汛工作,并对一些流域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防洪措施
为了防治洪水灾害,必须采取一些防洪措施,兴建一些防洪工程。通常的做法是在河流的上中游山区、丘陵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兴建山谷水库,滞蓄洪水,防治山洪在中、下游的平源地区修筑防洪提,整治河道,以利泄洪,并利用湖泊洼地滞蓄洪水或兴建必要的分洪工程。归纳起来不外乎是调蓄和排泄两种。调蓄就是把有害的洪水暂时存蓄起来,以便在洪水过后有控制地慢慢下放,或等到使用时再按需要量下放,因此,蓄水不仅可以防洪,而且可以兴利(如灌溉发电、航运等)。排泄就是把控制下放的洪水或自由下泄的洪水安全地送到海里去。
现就防洪的主要措施:筑堤防洪、泄洪、分洪、蓄洪、滞洪、蓄洪垦植和水土保持等分述如下:
(一)、筑堤防洪
筑堤防洪是平原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防洪措施,也是目前防洪的重要措施之一。
黄河大堤,长1416公里,保护着沿河两岸平原地区27490万亩的耕地和许多重要城市以及铁路干线。
长江干堤长3826公里,保护着3180万亩耕地。
其他如珠江、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等两岸都有漫长的防洪堤,它们在防洪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下面对防洪堤的作用和设计作些简要的叙述:
1、防洪堤的作用:主要是保护河流两岸平原洼地的农村和城市,使它们不受洪水淹没。
防洪堤一方面扩大了河道的过水断面,增加了泄洪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河道本身的蓄水容积。此外还有约束水流,稳定河床的作用。筑堤防洪对洪峰持续时间长、洪量大的河流泄洪效果最佳。
2、防洪堤的设计:防洪提的设计可以归纳为布置堤线、拟定堤顶高程和选择断面型式三个问题。
①堤线布置:堤线要求平顺,使河道两岸有足够的堤距,不缩窄河床,能使河道泄水通畅;同时应选择较高的滩地作为堤基,以求基础扎实和工程量小。
②堤顶高程;它取决于防洪设计水位。防洪设计水位又取决于防洪标准。当防洪水位确定后就如同土坝设计一样,加上风浪爬高和安全超高,便可确定堤顶高程。
③堤的断面:防洪堤的断面型式与土坝相似。由于堤线较长,一般采用均质断面,堤顶应有足够的宽度,以适应防汛抢险和交通的需要;堤的边坡大小根据设计洪水位作用下防止浸润线逸出堤坡脚和保证堤身稳定的要求而定。堤的断面型式如下图所示。
为了防止风浪与水流冲刷堤坡及坡脚,部分堤段需做块石护坡或防浪林台,在堤上绿化造林以防风浪袭击和水土流失。我国除建有许多江堤、河堤、湖堤防御洪水外,在沿海地带还建有漫长的海堤(或叫海塘)防御海潮和台风的袭击。
(二)、泄洪
扩大河道过水能力,使洪水能畅通下泄所采取的措施,叫做泄洪。这些措施包括加高培厚防洪堤(增加河道泄洪能力)、整治河道、扩大行洪区等。下面对河道整治的几种常见措施作简略介绍。
1、疏浚拓宽河道 即将过于窄浅的阻水河段疏通、浚深、拓宽增加泄洪能力。有些地方如因河道两岸的防洪堤间距狭窄,壅阻水流,则需退建堤防展宽河道。以增加泄洪能力,降低上游壅高的水痊,减轻洪水威胁和防洪负担。
2、截弯取直 由于河弯过多或曲率过大,往往泄洪不畅,需要进行人工截弯取直,使洪水泄通畅。对于大型河流的截弯取直,由于影响较大,必须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
3、护岸工程 为了防止洪水冲刷河道凹岸引起河岸坍塌及堤防崩溃,需做护岸工程。特别是在重要城镇附近,对工厂企业、桥梁、码头等建筑物,更应加以保护。例如南京市浦口长江边兴建的块石沉排护岸工程就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此外,护岸工程还有防止河弯发展,稳定河床的作用,对泄洪有利。
4、消除障碍 在河床范围内滩地上种植的芦苇、柳树和围筑小圩以及存在的个别高地、暗堤、暗坝等,都会给泄流造成障碍,需要消除。如果桥梁、码头等建筑物阻碍泄洪,则需改建。
(三)、分洪
如前所述,堤防防御洪水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要采取其他防洪措施来确保堤防的安全,分洪就是其中之一。
分洪工程是在河流的一处或数处分泄一部分洪水直接入海、或其他河流、或附近湖泊、或予筑的分洪区,以削减通过河流的流量,减轻洪水对堤防的威胁。现分述如下:
1、直接分流入海。在河流的下游,入海口泄洪不畅,地形条件又允许新开河道,就可直接分流入海。如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新开二十多条分洪道直接分流入海,独流减河是最早的一条入海分洪道。
2、分流入其他河道。一条河流如果与相邻河流发生洪水的时间经常不同,这时可将这一条河流容纳不下的部分洪水分入相邻的河流。例如苏北的淮沭新河,就是准备在淮河遭遇特大洪水时,分淮河洪水3000m3/s通过新沂河入海。
3、分入泛洪区并绕泄至下游。当河段狭窄不能容纳下泄洪水,而由防洪堤所保护的范围又十分重要时,如有合适地形,可分洪入泛洪区并绕泄至下游。例如长江上的荆江分洪工程和汉水的杜家台分洪工程就是这样规划的。
(四)、蓄洪
利用山谷水库和湖泊尘地来调蓄汛期防水,防止洪水灾害的措施,叫做蓄洪。
拦蓄洪水,除害兴利,不仅在防洪方在可大调大蓄,削减洪峰,同时在水力发电方面,由于拦蓄了大量的洪水,从而形成了可以发电的很大落差;此外,在灌溉、航运、养鱼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效益。
在河流的上、中游,每当山洪爆发,洪水来势凶猛,往往使中下游两岸平原地区遭受洪水灾害。经过山谷水库调蓄以后,削减了洪峰,减少了中下游的洪水威胁。但由于仍有大量洪水需要下泄,加上中、下游大片平原地区汇集的洪水仍会发生洪水灾害。因此在一条河流上,除了在上中游利用山谷兴建水库蓄洪外,还需要在中下游利用河流穿过的湖泊洼地兴建平原水库调蓄洪水。
利用山谷水库蓄洪和利用湖泊洼地蓄洪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共同之处是:大调大蓄,有效地削减洪峰,同时能彻底拦截泥沙,使除害与兴利相结合。不同之处是:大、中型山谷水库具有综合效益大的优点,但也有工程量大、投资高、淹没广、移民多、技术复杂和工期长等缺点;中、小型平原水库具有工程简易,收效快等优点,但也具有湖泊四周堤线长、防汛负担重等缺点。(五)、滞洪
利用河道附近的湖泊和洼地,引进一部分洪水临时蓄积起来,待洪峰过后再排入原河道,叫做滞洪。显然,与江河相通的湖泊、洼地的天然滞洪与天然蓄洪一样,效果是不大的。为了充分发挥江河旁侧湖泊、洼地的滞洪作用,需建闸控制。在河道低水期开闸预降湖泊、洼地的水位,然后关闸拒绝倒灌,直至洪峰来到时,开闸引水,削减洪峰,待洪峰过后再徐徐放出。
利用湖泊、洼地滞洪和前述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及分洪颇有异同之处。相同点是三者都能削减洪峰,减轻下游洪水威胁;不同点是:蓄洪是河道穿过湖泊、洼地,在出口处建闸,在汛期可同时兼施蓄泄;滞洪是利用河道旁侧湖泊、洼地,进出口合建一个闸,在汛期不能同时兼施蓄泄,只能先泄蓄后排汇;分洪是利用河道旁侧湖泊、洼地,在进口处建一个闸,在出口处另建一个闸,可以同时滞蓄和排泄。
(六)、蓄洪垦殖
在分洪、滞洪、蓄洪湖泊的滩地上,围筑上圩进行垦殖,小水年份的汛期,利用围垦后所剩余的湖泊容积分洪或滞洪;大水年份的汛期,破开小圩放弃垦殖的秋熟,利用湖泊全部的容积(包括围垦的小圩区)分洪或滞洪,汛后再播种冬麦。这种小水年份垦殖,大水年份废田还湖(洼),水利与农业相结合的措施叫做蓄洪垦殖。这种措施在长江、淮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得到极其广泛的采用,对于增加农业生产和防治血吸虫病起着很大的作用。
(七)、水土保持
河道演变逐渐向恶化方向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受流域内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如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平均每年泄入黄河的泥沙12~15亿吨,其中下游河道淤积3~4亿吨,可以说是举世无双。因此治河必须治山,要大搞水土保持,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保持在防洪上的作用在于:
①就地蓄水减少地面径流,改变径流年内分配;
②增加地面糙率,增加流程;
③减少河流挟带的泥沙,减少泥沙在河道、湖泊、水库里的淤积;
④保护地面表层的肥活土壤不被雨水冲走,有利于农林的种殖。
四、防洪规划
在一个流域或一个地区,为了防止洪水灾害,需要合理运用上述防洪措施,兴建一些防洪工程。究竟采取何种措施,兴建多大的工程,必须首先搞好防洪规划,下面从四点来说明有关防洪规划的问题。
(一)、防洪规划所需的基本资料
防洪规划象其他规划一样,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大洪水、特大洪水及洪水灾害情况(如发生时间、地点、大小和发展趋势等);
(2)自然地理、水文地质条件(如地形、地势、地面复盖、水土流失等情况);
(3)水文、气象条件及河流特征(如降雨、径流、水位、流量等,特别是河道干支流的洪水特性和含沙情况,河道各段泄水能力和防洪堤情况。湖泊、洼地的分布及其容积,以及河流的入海条件等);
(4)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各部门和当地群众的要求;
(5)已有的水利工程措施等等。
上述基本资料大部分是通过水文勘测工作获得的。
(二)、防洪规划的原则
防洪工程的总体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止洪水成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措施。在规划上、中、下游河流的防洪工程时,要统筹兼顾,全面考虑防洪、排涝、灌溉、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的效益。
(2)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规划,分清轻重缓急,做到尽全力防止毁灭性灾害,消除普通灾害,逐步提高防洪标准。以小型为主并不排斥大中型工程,相反地需要辅以必要的大中型骨干工程,才能做到大、中、小结合,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3)防洪工程的总体规划应按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的原则来考虑。由于防洪工程的建设费用比较大,所以要对所期工程作出分期建设的安排并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这样,既能节省初期投资,又能及早地发挥工程设施的作用。
(4)对原有防洪工程的改建和扩建,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发挥原有工程效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改造,使其逐步达到完善和合理化。
(5)为了减少下泄洪峰流量,减少工程造价,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采取分洪、截洪和排洪
❽ 大禹是如何写出因势利导的防洪方略
大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大禹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千余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完成这个任务。由于鲧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把洪水治住,反而水灾越来越大。尧死后,大家推举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巡视治水情况,看到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
部落联盟又推举鲧的儿子禹。禹是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他毅然决然地告别妻子,来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道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有人认为:“洪水泛滥是因为来势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议:“看样子,水是往低处流的。只要我们弄清楚地势的高低,顺着水流的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办了。”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启发,他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用“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从此,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
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
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第一次路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好从家里传来婴儿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在大禹领导下,广大民众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洫,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从而制服了水灾,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