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完美传奇 » 霸王别姬传奇

霸王别姬传奇

发布时间: 2021-03-08 05:39:16

⑴ 霸王别姬是史实吗 如果是,那霸王别姬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历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著,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著《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霸王别姬 释义 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刘邦争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诀别。 事例 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故事: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

⑵ 霸王别姬的故事是真是假

霸王别姬的故事正史中并无记载,真实性存疑,后人杜撰的可能性较大。

历史上最早记载“霸王别姬”这段故事的,应该是陆贾的《楚汉春秋》,但这本书在南宋之后就失传了。现在能看到的对霸王别姬故事记述最早的史书就是《史记》了。《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段文字,很可能是司马迁从陆贾的《楚汉春秋》中转述过来的,因为《汉书》的作者班固曾在《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国学大师王利器先生也曾说:“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也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
《史记》中司马迁并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写?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陆贾在《楚汉春秋》中也没有写虞姬自刎一事;二是《楚汉春秋》中记述了虞姬自杀身亡的事,但司马迁认为有违历史的真实,所以没有采用。前一种可能性大,也就是说,陆贾在作《楚汉春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的事。陆贾约生于公元前240年,约卒于公元前170年,他生活的年代离那段历史比司马迁更近。所以,如果他没有这么写,那么只能有一个推断,即虞姬并没有自杀。

在《史记》中,司马迁只记载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完之后,虞姬也和了一首,内容是什么?司马迁没记,但唐朝有个叫张守节的人记了,他在《史记正义》一书中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首“和歌”的真伪,也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和歌”是后人的伪作,一是不符合秦汉时期诗歌的风格,二是如果《楚汉春秋》中真有这首“和歌”的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为什么没引用呢?

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成为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故事虽然感天动地,但那只是“故事家”言,当不得真。历史上的虞姬很单薄,后来的故事,是民间作者不断演义出来的,口口相传,到了明代甄伟所著的小说《西汉通俗演义》,才形成了比较成型的故事版本,京剧《霸王别姬》,使这个故事更加家喻户晓,但离真实的历史,却越来越远了。

霸王别姬,历史典故。讲述了西楚霸王项羽心高气傲,性格单纯,最终与爱妻生离死别、兵败亥下的故事。项羽怒斩汉军数百人后自尽。

⑶ 霸王别姬的故事内容,详细点啊

霸王别姬》于1921年改编,剧本是根据明代沈采所著传奇《千金记》,并参考杨小楼与尚小云、高庆奎在1918年演出的《楚汉争》剧情,由齐如山、吴震修撰写的。整出的《霸王别姬》有20余折,后来梅先生对这出戏进行精简,全场压缩到两个小时左右,很多大段唱腔都被去掉。

基本剧情: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互争天下。刘邦拜韩信为元帅,屯兵于九里山前,调度各路诸侯,十面埋伏。使李左车诈降于楚,诱项羽深入重地,围于垓下。张良又遍吹洞箫,命军卒学作楚歌,声韵凄凉。风送入楚营,而楚将楚兵闻之,皆动思乡之念。一夜之间,尽行解散;所未去者,止有八百余人,及周兰、恒楚二将。项羽无可如何,惟思冲出重围,以图再来。乃入帐中,与虞姬作别。虞姬即项羽之妻,历年战争,均在营中随侍。项羽逞举鼎拔山之勇,身经七十二战,战无不利,奈徒恃勇力,卒中韩信之计。势促时穷,不得不割舍此爱妻,以免拖带弱息之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置酒与虞姬共饮,泣下数行,作歌以寄慨。虞姬亦歌而和之。黎明时,周兰、恒楚,催促动身。虞姬明知百万敌军,断非一弱女子所能出险,诳得项羽佩剑,立拼一死以断情丝。项羽幸无后顾之忧,逃至乌江口,亭长驾船相迎,项羽不肯渡江。盖自起义有八千子弟相从,至此无一生还,实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遂自刎焉,仍得与虞姬在地下结好合之缘也。

1922年2月15日《霸王别姬》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梅兰芳饰虞姬,杨小楼饰项羽,当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数十年,经过梅兰芳的不断改革创新,加强了艺术效果,几代传人,常演不衰,流传至今,是梅派保留剧目。
该剧的主要艺术特色是歌舞并重,除庄重、优美、感人唱腔外,情绪舞蹈、武术舞蹈同表演舞蹈有机结合。当剧情发展到项羽被困垓下,预感大势已去,愤愤高歌吟叹:“力拔山兮奈若何”时,虞姬见项羽慷慨悲歌为大王饮酒解愁曼舞一回,恰到好处穿插带表演性质较完整的、大家熟悉的“剑舞”,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参考资料:参考《中国京剧》

⑷ 霸王别姬,冲冠一怒为红颜,霸王别姬具体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谢邀

电影《霸王别姬》主要围绕两位京剧演员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从两人的经历展现出对传统文化、人性以及当时社会每个人生活状态的思考等,期间经历了民国、抗战、新中国成立以及文革等上个世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从程蝶衣的悲剧人生,看出了时代风云的变迁。

社会的变迁:

对于程蝶衣来说,处在了中国最动荡的年代,期间经历了民国、抗战、新中国成立以及文革等一系列时间节点,他已经深深地陷入到了时代洪流中,如果没有能力被时代所淘洗,最终只能沦为牺牲品。

程蝶衣和段小楼从一代名角,从只给达官贵人献唱、到给日本军官演出再到京剧文化被时代抛弃,最终两人只能在废弃的剧院内独奏。片中还有多位配角来体现出这一点,袁四爷从一位达官贵人最终沦为刀下奴,当年叱咤京城的张公公到了新中国建立后只能沿街乞讨……

最后的程蝶衣对于世间已经厌倦了,经历了辉煌、动荡、得到、失去等一系列变故后,最终选择在戏中结束生命。

⑸ 《霸王别姬》这个故事是在哪里出现的《史记》上好象没有啊……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著,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著《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
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虞姬凭什么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么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勇气!
虞姬的态度是非常奇怪的。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女人,当项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败的时刻,她应该挺身而出,激励项羽,而不是附和项羽“时不利”的藉口,诱惑项羽在恶劣的形势面前低头。毕竟项羽才三十余岁。她深知项羽一生百战,出生入死,也曾有过“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从而击败秦军,起死回生的经典战例,也曾有过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人,逼迫刘邦数十骑逃跑的经典战例;可是此时,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类似处境鼓励项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叹“大王意气尽”!此刻项羽身边尚有八百余骑,俱是精兵良将,无不以一当十,即使打不过刘邦,起码可以保护项羽全身而退,以图东山再起。事态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项羽突围而出,到了乌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见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为什么不等所有的机会都用尽,再无生路时殉情,就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项羽的死刑呢?
虞姬这首被人赞誉为“坚贞爱情结晶”以及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和歌,就这样散发出了可疑的气息。我甚至怀疑她是刘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项羽身边的美女间谍。以刘邦的智力和行事风格,以项羽的“妇人之心”和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仅刘邦、项羽、虞姬的籍贯之间找不出丝毫的蛛丝马迹,就连虞姬最早追随项羽的时间也无可考了。

⑹ 《楚汉传奇》里霸王别姬是哪集

霸王别姬是第78集。
鸿门宴是第42集。

⑺ 历史上的霸王别姬是怎么回事

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此一故事为中国著名戏曲曲目之一,后又为其他事物借用其典故。 历史典故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著,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著《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
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虞姬凭什么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么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勇气!
虞姬的态度是非常奇怪的。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女人,当项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败的时刻,她应该挺身而出,激励项羽,而不是附和项羽“时不利”的藉口,诱惑项羽在恶劣的形势面前低头。毕竟项羽才三十余岁。她深知项羽一生百战,出生入死,也曾有过“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从而击败秦军,起死回生的经典战例,也曾有过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人,逼迫刘邦数十骑逃跑的经典战例;可是此时,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类似处境鼓励项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叹“大王意气尽”!此刻项羽身边尚有八百余骑,俱是精兵良将,无不以一当十,即使打不过刘邦,起码可以保护项羽全身而退,以图东山再起。事态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项羽突围而出,到了乌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见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为什么不等所有的机会都用尽,再无生路时殉情,就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项羽的死刑呢?
虞姬这首被人赞誉为“坚贞爱情结晶”以及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和歌,就这样散发出了可疑的气息。我甚至怀疑她是刘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项羽身边的美女间谍。以刘邦的智力和行事风格,以项羽的“妇人之心”和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仅刘邦、项羽、虞姬的籍贯之间找不出丝毫的蛛丝马迹,就连虞姬最早追随项羽的时间也无可考了。

⑻ 霸王别姬中传奇女子虞姬是如何香消玉损的拜托各位了 3Q

说到霸王别姬,有点文化的中国人都是知道的,故事的悲壮凄恻和虞姬的美艳刚烈,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但我近来读史,却觉得其中似乎另有蹊跷。 霸王别姬的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记》,原文是: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雅,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和“美人和之”,史记中对虞姬的记述就这么多,可以说面目相当模糊,我们从中能得到的信息有二:虞姬很美丽,颇得项羽宠爱;项羽作垓下歌后,自唱,虞姬也跟着唱。 那么虞姬又是怎么自杀的呢? 虞姬自杀之说,较早的记载见于唐代张守节《正义》,其中引《楚汉春秋》记录虞姬所和的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梦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里还挺复杂的,需要分说的是:《梦汉春秋》是汉初陆贾所撰,到唐代据说还能见到,后只能从别的著作里看到它的一些片断;是对“和”的理解。和有二义,一为跟着别人唱,二为依照别人的诗词作诗词。从《史记》描述看,似乎跟唱更确切些,但《楚汉春秋》无疑采取了第二种意思。和诗一出,虞姬不但刚烈美丽,还变成了一位才女;就是这首诗中的“贱妾何聊生”句透露出一个信息,虞姬仿佛有自杀的打算。 但关于虞姬的死,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濠州钟离县”条说,“虞姬冢在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其中“项羽败,杀姬”的说法,值得注意。 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自杀?他(项羽)杀?还是根本就没有死?不管怎样,那夜,项羽和虞姬是诀别了,因为他突围的时候已只有壮士相随。 即便在《楚汉春秋》中,对虞姬自杀也只是一种暗示,但后世虞姬自刎别霸王的悲壮故事却从此出,并演绎得丰富多彩。但我们在各种诗文和戏剧中看到的虞姬,可能跟历史上真实的虞姬,本就不是一个人了。 虞姬的形象和她在诗文戏剧中的遭遇到底透露出了什么信息呢?我觉得,它透露了我们一直以来对女性生命的轻视,为了某种社会价值取向,可以毫不犹豫地让她拔剑自刎,我们思想深处的气息就愈浓郁。 一个弱女子,虽然贵为颇得项羽宠爱;项羽作垓下歌后,自唱,虞姬也跟着唱。 那么虞姬又是怎么自杀的呢? 虞姬自杀之说,较早的记载见于唐代张守节《正义》,其中引《楚汉春秋》记录虞姬所和的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梦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里还挺复杂的,需要分说的是:《梦汉春秋》是汉初陆贾所撰,到唐代据说还能见到,后只能从别的著作里看到它的一些片断;是对“和”的理解。和有二义,一为跟着别人唱,二为依照别人的诗词作诗词。从《史记》描述看,似乎跟唱更确切些,但《楚汉春秋》无疑采取了第二种意思。和诗一出,虞姬不但刚烈美丽,还变成了一位才女;就是这首诗中的“贱妾何聊生”句透露出一个信息,虞姬仿佛有自杀的打算。 但关于虞姬的死,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濠州钟离县”条说,“虞姬冢在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其中“项羽败,杀姬”的说法,值得注意。 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自杀?他(项羽)杀?还是根本就没有死?不管怎样,那夜,项羽和虞姬是诀别了,因为他突围的时候已只有壮士相随。 即便在《楚汉春秋》中,对虞姬自杀也只是一种暗示,但后世虞姬自刎别霸王的悲壮故事却从此出,并演绎得丰富多彩。但我们在各种诗文和戏剧中看到的虞姬,可能跟历史上真实的虞姬,本就不是一个人了。 虞姬的形象和她在诗文戏剧中的遭遇到底透露出了什么信息呢?我觉得,它透露了我们一直以来对女性生命的轻视,为了某种社会价值取向,可以毫不犹豫地让她拔剑自刎,我们思想深处的气息就愈浓郁。 一个弱女子,虽然贵为楚霸王的“家人”,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管她当时是否自杀,在后世,她都已被论定为一个全节全义的自杀者。至于《太平寰宇记》中项羽杀虞姬的说法,却从没有人再提及。 虞姬,这个美丽的女子,她在两千年前死去了一次,死得不明不白,在后世,却还要服从一切牵强附会者的安排,一次次挥起宝剑自刎。她在舞台上令人感叹唏嘘荡气回肠的故事和形象,却只是为了成全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的某种低劣的道德和价值观。

⑼ 楚汉传奇霸王别姬出来了吗哪一集

VCD版是第79集,你可以从网络中输入快播,从快播中找到双视影音看VCD版的

热点内容
完美缘怎么用 发布:2021-03-16 21:51:05 浏览:903
陆贞传奇百度影音59 发布:2021-03-16 21:51:04 浏览:613
全民奇迹26无限钻石sf 发布:2021-03-16 21:51:02 浏览:654
梦幻手游大神 发布:2021-03-16 21:49:52 浏览:928
dnf女圣职者本子 发布:2021-03-16 21:47:35 浏览:170
昆明新开商场 发布:2021-03-16 21:43:27 浏览:797
捉鬼传奇 发布:2021-03-16 21:43:12 浏览:816
微服私服 发布:2021-03-16 21:42:11 浏览:340
风云之龙耀九州私服 发布:2021-03-16 21:41:57 浏览:525
北魏传奇之宏图恨 发布:2021-03-16 21:40:46 浏览: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