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奇
① 鲁迅对唐传奇的评价是什么就是鲁迅对唐传奇评价说的那段文字
顾世间则甚风行,文人往往有作,投谒时或用之为行卷,今颇有留存于《太平广记》内[2]中者(他书容所收,时代及撰人多错误不足据),
实唐代特绝之作也。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
② 鲁迅自传的原文
鲁迅自传
【不凡经历】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丰硕的成果】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零年五月十六日
参考资料:
http://ke..com/link?url=i9RT1FekSJtyrGxOn_OR2euygeykx--T1QPXnifSwapG1HOXWRNPM_
③ 鲁迅对唐传奇的评价是什么
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鲁迅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④ 鲁迅的成长故事
鲁迅的成长故事: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鲁迅简介:
中文名:鲁迅
原名:周樟寿,周树人
别名:长庚、风声、尊古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
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
职业:思想家、文学家
毕业院校:南京矿路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中途弃学)
主要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先驱,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伟大导师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⑤ 鲁迅的主要英雄事迹
鲁迅的勤奋,我想不用我细说大家都是很明白的。在鲁迅的散文《百草园版和三味书屋》中,鲁权迅讲过关于上学迟到的故事,后来他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当作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小时候的鲁迅就十分的要强,事事总想走在别人的前面。鲁迅成年后,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刚强,从他的文章中,从他面对敌人的迫害不惧怕中,从他与批评他的人的针锋相对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的性格。
鲁迅的一生是处在乱世中的一生,国家的动荡,民族的败落。深深的影响着鲁迅。为了追寻人生的价值,鲁迅到日本去留学,民族的耻辱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决定弃医从文,也许是上天注定,也许是性格使然。从文的鲁迅找到了改变人们灵魂的武器,也使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⑥ 鲁迅怎样编校《唐宋传奇集》的
鲁迅编校的《唐宋传奇集》是他从事古籍整理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了解和研究唐人小说的必读之书。鲁迅从事这部书稿前后跨度达15年之久,开手于南京,完成于广州,中间多年的工作则是在北京进行的。
在小说史料的整理方面,鲁迅从头做起,辛亥革命之前已基本完成了《古小说钩沉》一书的辑校,接下来便收拾唐宋传奇文。先前人们读唐传奇主要依靠明代桃园居士所辑的《唐人说荟》一书,该书的增补本或称《唐代丛书》,编者为绍兴人莲塘居士陈世熙??同不少明朝人编的书一样,相当草率粗糙,而陈世熙又增加了许多混乱和错误,总之很不可信,鲁迅觉得完全有必要重新编订一部可靠的汇编,其工作路径则是从各种靠得住的古籍中一一辑录,再加校订。
1912年春天鲁迅在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的时候,从龙蟠里江南图书馆借来一部影钞明代谢氏小草斋本《沈下贤文集》十二卷,从中抄录了《湘中怨词》、《异梦录》、《秦梦记》三篇传奇文。这大约可以说是鲁迅辑录唐传奇文的开始。这三篇后来都编入了《唐宋传奇集》。《沈下贤文集》中的传奇文其实不止《湘中怨词》等三篇,鲁迅看重这三篇是因为《太平广记》引用时均注明“出《异闻集》”,而《异闻集》一书乃唐末人陈翰编选的唐传奇文选本(今已失传),可见此三篇曾经在作者集外单行。鲁迅研究唐传奇,特别重视那些曾经单篇流传者。
《太平广记》之外,鲁迅又充分利用《说郛》、《青琐高议》、《顾氏文房小说》和《文苑英华》等书。
《青琐高议》,北宋秀才刘斧撰,杂录志怪、传奇、小说、笔记等,间有议论。凡前后集各10卷,别集7卷。有明人张梦锡校刊本、旧抄本、董康刻士礼居本等。1921年2月,鲁迅借得《青琐高议》的一个钞本,与周建人合作抄录了一份(详见《鲁迅日记》1921年2月28日);稍后又抄录了明张梦锡刻本《青琐高议》,其手稿凡275页,现存。依据这个本子,鲁迅录出《海山记》,后来编入《唐宋传奇集》。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补写了一章《宋之志怪与传奇文》,依据《青琐高议》对宋传奇作出了许多重要的推断和分析。1926年夏天鲁迅通过王品青借得董康诵芬室刻士礼居本《青琐高议》,从中选出五篇请许广平抄录:《流红记》、《赵飞燕别传》、《谭意哥传》、《王幼玉记》、《王榭》,编入《唐宋传奇集》卷八。后来鲁迅在《唐宋传奇集?9?序例》中写道:“本集所取资者,为??董康刻士礼居本《青琐高议》,校以明张梦锡刊本及旧钞本”,即指这几篇而言。
《文苑英华》是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0)李P等奉敕编撰的大型诗文总集,凡1000卷,收录二百多位作者近二万篇作品,《唐宋传奇集》中的《枕中记》、《长恨传》均从此书录出。
鲁迅很辛苦地搜集唐宋传奇的资料并加以深入的考证研究,主要是为写《中国小说史略》作准备,本来不一定单独成书。但是到1926年初,陈西滢等人无端攻击鲁迅,说《中国小说史略》剽窃了日本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的小说部分。鲁迅大为生气,予以反击,他说《中国小说史略》有自己独立的准备,取材与盐谷温有所不同,立论还时常相反,例如“唐人小说的分类他据森槐南,我却用我法”;“唐人小说他据谬误最多的《唐人说荟》,我是用《太平广记》的,此外还一本一本搜起来”(《华盖集续编?9?不是信》),如此等等。
鲁迅提出径改原文不必写校勘记的方法,是怕过多地麻烦别人;但这样一来也给《唐宋传奇集》带来一个弱点。鲁迅后来说“《唐宋传奇(集)》照这样,还不配木刻。因为各本的字句异同,我还没有注上去,倘一一注出,还要好一点”(1928年3月6日致章廷谦的信),便是指此而言。
由于不久鲁迅就匆匆离开北京,南下厦门,忙于上课以及撰写《中国文学史略》,又要续写“旧事重提”(后定名为《朝花夕拾》),整理唐宋传奇一事暂告中断。半年后他往广州,执教于中山大学,形势瞬息万变,头绪极其纷繁,唐宋传奇的整理出版更加提不到日程上来。1927年“4?9?12”政变以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仍住广州,冷静地观察政治风云的变幻,并利用这一段时间整理旧稿,他先行整理《野草》、《朝花夕拾》、《小约翰》等译著,告一段落后即着手清理唐宋传奇旧稿,6月下旬决定先写《唐宋传奇集考证》(鲁迅1927年6月23日致章廷谦信云:“我在此,须编须译的事,大抵做完了,明日起,便做《唐宋传奇集考证》。”),但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到8月份才动手,并订名为《稗边小缀》。
1927年8、9月间,鲁迅集中精力编定《唐宋传奇集》,9月10日基本结束。他在清理和编定旧稿时,内容略有增减,增加的如从《顾氏文房小说》中录出的几篇,又如李吉甫《编次郑钦悦辨大同古铭论》,该篇现在看去并非小说,但《太平广记》曾录其文,注明出《异闻集》,然则唐宋人曾以小说视之,于是鲁迅将它编入,聊备一格。减去的如《游仙窟》,本当列于《白猿记》之次,因为章廷谦方图版行,所以不予编入。
用力较多的一项工作是为所收的45篇传奇文作考证性札记,总题为《稗边小缀》,附于全书之末。这一长篇考证文字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各篇作品的作者及其生平,订正旧本在题名、撰人等方面的错误,校正文字,介绍故事的渊源和影响,分辨真伪,考索源流。鲁迅撰写《稗边小缀》主要依靠先前陆续积累起来的资料,又“稍益以近来所见”,加以整理而成。其间他曾得到中山大学图书馆管理员蒋径三(1899?1936)在资料方面提供的帮助,对此鲁迅在该书序例中表示过诚挚的谢意。蒋径三因突发事件不幸去世以后,鲁迅应其友人之约准备为他写一篇纪念文章,定于1936年10月底以前交稿,而未及动手鲁迅就溘然长逝了。
1927年8月17日,鲁迅将《唐宋传奇集?9?序例》寄给北新书局负责人李小峰,第二天寄出全部书稿;稍后分两册印行,上册当年12月出版,下册1928年2月出版,其排印的格式都是按鲁迅本人的批注办理的。鲁迅的手稿基本上全部保存至今,只是缺失了《序例》和目录的尾巴部分。这大约是因为《序例》曾先行在《北新》周刊(第51?52期合刊,1927年10月16日出版)上发表,遂未能保存。
这篇《序例》除了应有的议论和说明之外,篇末有一小段意味深长的话??
中华民国十有六年九月十日,鲁迅校毕题记。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
后四句多有言外的微意。“璧月”也可以指许广平,先前曾有人以月亮为她的代号。鲁迅将同她一道离开广州转赴上海,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
来源:中华读书报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⑦ 鲁迅和唐传奇有什么关系
唐传奇的兴起
以“传奇”为小说作品之名,当始于元稹,他的名作《莺莺传》,原名“传奇”,今名是宋人将此篇收入《太平广记》时改题。后来裴铏所著小说集,也叫《传奇》。但这时“传奇”只是用为单篇作品或单部书的题目。大概是受了元稹《传奇》即《莺莺传》的影响,宋代说话及诸宫调等曲艺中,把写人世爱情的题材称为“传奇”,这是故事题材分类的名称。
至于把“传奇”明确地用为唐人文言小说的专称,现存资料中最早见于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而戏曲继。”以后就这样沿用下来。顺带说明,“传奇”一名,应用的范围很广,不但后代说话、讲唱中有“传奇”一类,南戏在明以后也叫“传奇”。
唐传奇源于六朝志怪,但两者又有根本的区别。尽管六朝志怪并不完全是为宣扬神道而作,它也有娱乐的目的,但总体来说,受神道意识的影响毕竟很深,作为文学创作的意识反而不明确;其中(特别是后期)虽然也有一些情节较为曲折的作品,但基本上还是粗陈梗概而缺乏深入细致的描绘。
到了唐传奇,情况才有根本的改变。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他已经注意到两者之间写作态度的不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更明确地指出,传奇与志怪相比,“其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正因如此,在唐传奇中出现了较六朝志怪更为宏大的篇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结构,其情节更为复杂,内容更偏于反映人情世态,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划,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由此,唐传奇宣告中国古典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唐传奇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受到除六朝志怪以外许多因素的影响。
在六朝存在“文”、“笔”之分,而志怪虽然在今日看来荒诞无稽,当时人却是当作实有之事来记载的,它作为史部的旁支,属于“纪事直达”的“笔”而不属“沉思翰藻”的“文”,所以其文字风格偏向于简洁质朴。到唐代,文、笔区分的意识已经淡化,因而文人在写作野史及传闻杂录一类东西时,也往往驰骋文采。刘知几批评当时之史,“其立言也,或虚加炼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词类俳优”(《史通·叙事》)。这对于严格的历史著作当然不妥,但各种传闻杂录,本来就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它经过有意识的“虚饰雕彩”,反而更向文学靠拢了。
唐代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达,因而产生了多种面向市井民众的俗文学形式,如说话、变文等,都是以虚构故事来吸引听众的。它们不仅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也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兴趣。如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他弟弟生日时请来的“杂戏”表演中,就有“市人小说”即民间说话。又元稿《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在“光阴听话移”一句下自注云:“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
这条注有些含糊,应该是指元稹与白居易二人一起听艺人说话吧。这一类新兴的俗文学,必然会给文人创作带来刺激,并提供新鲜的素材,而唐代贵族文化意识逐渐衰退,尽管士大夫中轻视小说的态度没有完全改变,但许多文人已经把注意力投入到这种比诗文辞赋更富有趣味性的创作中来了。
唐传奇最兴盛的时期是在中唐,这里面也有社会心理的因素。唐代总体上说来,是富有浪漫精神的时代,这种浪漫精神曾经以充满激情、充满自信和进取意识的特点出现在初盛唐的诗歌中。而到了中唐,文人士大夫对社会对人生都不再那么抱有期望,他们的心灵需要在现实以外的世界中求寄托。而小说正是提供了一种虚构的世界,可以让人们在其中幻想人生、解释人生,表达对于人生的种种愿望。
另外,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说,传奇还常常被唐代举子用作“行卷”——考试前投献给有关官员,显示自己在“史才、诗笔、议论”等多方面的才能。
在从志怪到传奇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史传文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前我们就说到: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主体虽非虚构,但作者为了追求鲜明生动的效果,往往有意无意地在细节描写中采用虚构手段。以《史记》为代表的历史人物传记,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早已为后人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唐传奇的重要作家中,有不少人是历史学家,他们很容易继承这一传统,而更自由地运用于小说创作。唐传奇中凡以写人物为主的,几乎一概题为“××传”,这也是来自史传的明显痕迹。
还有故事化的辞赋也值得注意。辞赋最早就是在虚构的框架中展开辅陈描述的,即刘知几所谓“伪立客主,假相酬答”(《史通》外篇《杂说》)。到东汉,有些辞赋的基本内容也采用虚构的故事,如杜笃《首阳山赋》,写自己在首阳山同伯夷、叔齐的鬼魂相遇,而后来蔡邕《青衣赋》、曹植《洛神赋》等,故事更加曲折、完整。在民间,俗赋的故事化更加彻底,以六朝残存的《庞郎赋》尾段来看,那时的民间俗赋已经完全故事化。唐代也有不少这样的俗赋,至今在敦煌文献中还保存了好几篇。辞赋的故事化、通俗化,使它和小说相互沟通,并影响了小说的发展。如俗赋中每以骈文与诗歌交错成篇,这一特点在《游仙窟》一类传奇作品中仍保存着。
至于大多数传奇语言偏向于华丽、在人物外貌及景物的描写上常用辅排手法,则和整个辞赋文学的传统都有一定关系。
⑧ 鲁迅的传记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回兴市)东昌坊口。原答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的奠基人,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⑨ 鲁迅先生说,“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什么意思
聊斋志异是用细腻的描写艺术手法和第一人称回忆式叙事以志怪的。
聊斋志异或者回揭露封答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9)鲁迅传奇扩展阅读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
鲁迅从12岁就读这部书,1921年在《唐传奇体传记(下)》中写道:“清蒲松龄作《聊斋志异》,亦颇学唐人传奇文字,而立意则近于六朝之志怪,其时鲜见古书,故读者诧为新颖,盛行于时,至 今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