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掛機裝備 » 日本陸軍裝備

日本陸軍裝備

發布時間: 2021-03-08 15:07:15

Ⅰ 日本現在軍隊的制式裝備什麼

步槍以日本國產豐和八九式和豐和六四式自動步槍為制式武器,手槍以日本國產美蓓亞P9手槍為制式武器。

Ⅱ 二戰日軍裝備

在二戰中期,日軍研製的100式沖鋒槍,在美軍的沖鋒槍測試中(二戰),百式沖鋒槍的單發命中率是最高的,這種槍日軍只裝備海軍陸戰隊和傘兵部隊,總產量不到兩萬支,數量非常稀少,這種槍幾乎沒有在中國戰場出現過,一般都在本土和東南亞戰場

Ⅲ 二戰日本陸軍兵器很先進嗎NO!

季我努學社社長康狄 學社之第五本書《刺客:民國刺殺大案》後記節選 季我努學社想糾正一些國人關於抗戰的約定俗成的說法。抗戰史,應以戰爭史為主體。從事戰爭史研究、歷史的寫作、文學工作者,應該具備基本的軍事常識。關於抗戰,國內有很多錯誤的說法,或者說片面的說法。比如說,日軍裝備精良,甚至有人將日軍形容成「武裝到牙齒」的軍隊。還有一個說法,日本軍隊能以少勝多,一個聯隊(團)可以打中央軍的一個師,而對付雜牌軍的一個師只要一個大隊(營)就可以了。 康狄也不是軍事專家,不過還是用點筆墨,把這兩個問題講一講。先講第一個,日軍裝備精良,到底怎麼個精良法?很多歷史學家、作家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主要還是對裝備缺乏了解。事實上,在二戰期間,日本海軍還算得上是世界一流,日本陸軍的裝備水平,與西方國家比起來,連個二流都算不上。就是與國民黨正規軍比起來,日軍的輕武器上也占不到上風。 日本軍隊普遍裝備的輕武器,比如國人熟知的日本人的手槍「王八盒子」、步槍「三八大蓋」、輕機槍「歪把子」、重機槍「九二式」跟中國軍隊主要裝備的「二十響」毛瑟手槍、「中正式」、步槍、捷克式輕機槍(ZB26)、馬克沁重機槍相比,基本上都處於劣勢。「王八盒子」彈容量小,故障率高;「三八大蓋」 ,口徑小,殺傷力弱;「歪把子」的彈匣很怪,供彈經常出問題,射擊穩定性差;「九二式」採用風冷式結構,重量達到55.3 公斤 ,是二戰中最重的重機槍。日本人在重武器上,前期的確佔有優勢,主要是他們能夠自己生產、補給。抗戰初期,國軍裝備的火炮,尤其是重炮,大都采自美、蘇、德等國,性能比日本人的好,但是數量少,彈葯補給也成問題,所以發揮不出優勢。實際上,日本人在火力上的最大優勢,還是來自於擲彈筒和迫擊炮,裝備的數量大,對於缺乏火炮支援的中國軍隊來說,是最致命的近戰武器。國民黨空軍也是與日本空軍裝備差距最小的兵種。 很可惜,對於日本裝備與中國軍隊裝備的差異,很多國人並沒有採取一分為二的方法,也許是對軍事常識和軍事歷史的不了解,籠統地概括為「日本裝備先進,中國軍隊裝備低劣」 。再多說一點,對於日本裝備的認知錯誤,在我們的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當中很容易發現。筆者曾在一部央視一套熱播的抗戰大劇中發現很多明顯的硬傷:日本軍隊統一裝備著馬克沁重機槍。一部香港的電影,日軍竟然擁有一字排開的「伯福斯」山炮,這可是國民黨軍隊的「標志性武器」 。還有一部國產電視劇,將日本的「歪把子」機槍當成寶貝,對於「歪把子」機槍這樣的「故障王」 ,淮海戰役期間的國民黨軍隊絕對不會把它當寶,因為參加淮海戰役的國民黨軍隊,諸多都是精銳,早就實現了全部美式裝備。它甚至不應該出現在國民黨的王牌部隊當中。軍隊用的東西講究的是實用性,誰也不可能扛著花架子打仗、行軍。 說小鬼子可以以一當十的源頭是吹噓「皇軍無敵」的日本人。抗戰初期,由於國民黨正規軍潰退得太厲害,加上戰法又比較死板,戰線被突破,基本上敗局就定了。面對一支沒有戰斗意志的軍隊,鬼子一個聯隊(團)當然可以打敗國民黨中央軍的一個師。這句牛皮話,很快就在中國戰場破了,到了抗戰後期,牛皮筒子到處都是窟窿,話甚至要倒過來說了。別的戰場不說,中國遠征軍發動第二次緬甸戰役的時候,自西往東打的中國駐印軍兩三個師,把日本的緬甸方面軍(下轄好幾個王牌師團)打得是屍橫遍野、節節敗退,有一支日本部隊為了躲避中國軍隊的追擊,鑽進了茫茫林海,打算等遠征軍過去了再出來,誰知道,竟然活活餓死足足五六千人。中國駐印軍打日本鬼子,那簡直就是秋風掃落葉,日本的精銳師團就是紙糊的,別提多狼狽。建議我們的文學家多寫寫中國遠征軍,因為提氣! 國民黨部隊之所以會在抗戰初期一潰千里,主要還是一個士氣問題,不敢和日本人拚命、真干,或者說,敢拚命的將領和部隊太少。日本人能打,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裝備先進,而是訓練有素,日本人的單兵素質,尤其是射擊的精度是非常高的。再加上武士道精神和同鄉觀念,日本軍隊是很瘋狂的。在裝備不夠先進的中國軍隊面前,他們的瘋狂能夠取勝,可是面對裝備真正精良並有著進取精神的盟國軍隊的時候,他們的瘋狂只能是自殺,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玉碎」 ,這種死亡沖鋒,往往是集體行為。戰爭是「鐵血」的碰撞,是真實的戰力的碰撞,異想天開、誇大其詞,甚至胡說八道,只會給戰爭史的研究製造麻煩。戰爭遵循實力法則,脫離實際的鼓吹,對於國家甚至軍隊都是一種誤導。季我努學社的多位作者是具有軍事學背景的,我們希望避免上述純粹的臆想。由於不了解,導致錯誤的產生還可以原諒,主觀上故意就不可原諒了。某些文字或者影視作品雖然打著抗戰的名,實際上是對先烈的褻瀆。我曾看過一個作家寫的中國遠征軍野人山撤退的故事,以女兵作為賣點,寫的是女兵被男「野人」擄走,男兵被女「野人」擄走的故事,格調之低下,令人作嘔。任何以情色作為賣點的抗日題材電影、電視,或者文字作品,都是對祖國和英雄、同胞的侮辱。(節選自季我努學社第五本新書《刺客:民國刺殺大案》,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九月版)

Ⅳ 二戰日本陸軍的裝備算什麼檔次的

不是一個檔次。就比如坦克,在蘇軍出兵中國消滅關東軍時,日軍對T34毫無對策,他們的坦克甚至是所謂的中型坦克竟被高射機槍打爛。他們的單兵裝備也不行,機槍的數量很少,質量也不是特別的好,輕武器基本就是機槍和步槍,沒有什麼自動武器,沖鋒槍也極少。波軍的裝備相對於他們還是可以的,畢竟人家歐洲整體水平就比亞洲高出了不止一個檔次。

Ⅳ 二戰時期日本侵華陸軍人員、武器裝備的具體情況

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後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3顆而不是4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侵華日軍陸軍的編制 中佐 少佐)

下面是詳細文章 很長 如有興趣慢慢研究
日本自明治天皇維新以後逐步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出於強化國家機器,對外侵略擴張的需要,在其科學技術和軍火工業逐步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建立了一支比較強大的現代化軍隊。

1884年日本在舊式軍隊的基礎上首次組建了6個正規陸軍師團,即第一至第六師團.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又組建了6個正規陸軍師團,即第七至第十二師團。1907年,日本在日俄戰爭後再次擴充6個正規陸軍師團,即第十三至第十八師團。1915年,日本又在被其侵佔的朝鮮組建了兩個陸軍師團,即第十九、第二十師團。這樣,加上守衛日本東京皇宮地區的日軍近衛師團及4個駐扎在各地的獨立混成旅團,就構成了日本帝國主義陸軍主力平時的基本框架。

在不斷的對外侵略擴張中,日本開始在別國領土上及被其控制的地區駐扎軍隊。如:1895年後在中國台灣組建日軍台灣軍;1901年後在中國京津地區駐扎日軍華北駐屯軍,1915年在朝鮮組建日軍朝鮮軍;1919年在中國東北組建日本關東軍。這些部隊在當時被稱為日軍在其本土以外駐扎的"四大兵團"。它們有些由日軍正規主力師團固定擔任,如日軍朝鮮軍即長期由第十九師團、第二十師團組成;有些由正規主力師團輪流調防擔任,如日本關東軍;有些則由混成旅團或其他建制的部隊擔任,如日軍台灣軍和日軍華北駐屯軍。1925年後,日本帝國主義在當時國際和平裁軍的壓力下,同時為了節省軍費以研製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也曾裁撤了第十三、第十五、第十七、第十八共四個師團的部隊。日本在建立現代陸軍的過程中,初期曾崇拜學習法國的軍事理論和體制,後來基本上改為以德國的軍事理論和體制為藍本,並向先進的西方制度學習,建立起地區義務兵役、軍事預備役的徵兵體制。即日軍每個師團平時駐守的地區,本身就是其徵兵機構的師團管區,也是其徵集補充兵源的地區,其全部士兵和中下級軍官全部來自這一地區。所以,在日軍部隊的歷史上就曾出現過一家祖孫數代都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同一支部隊中服役並參加歷次戰爭的情況。同時,日本陸軍常備主力師團也常以地名來表示。如;第一師團,因其長期駐守東京地區,其全部士兵和全部中下級軍官為東京地區人,故又稱為東京師團。以此類推,第二師團又稱仙台師團,第三師團又稱名古屋師團,第四師團又稱大阪師團,第五師團又稱廣島師團,第六師團又稱熊本師團,第七師團又稱旭川師團,第八師團又稱弘前師團,第九師田又稱金澤師團,第十師團又稱姬路師團,第十一師團又稱善通寺師團,第十二師團又稱久留米師團,第十四師團又稱宇都宮師團,第十六師團又稱為京都師團等等。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後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3顆而不是4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

日本軍隊只有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雖然其曾擁有強大的航空兵部隊,但也只是分屬於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而沒有獨立的空軍。日本的海軍和陸軍,從服裝顏色上很容易區別出來。而日本陸軍各兵種的服裝雖基本一致,但也可以從其佩帶的肩章和領章的顏色上加以區分,如日本陸軍步兵肩領章底色為紅色,炮兵為黃色,騎兵為綠色,工兵為茶色,輜重兵為深藍色,航空兵為天藍色,憲兵為黑色,軍醫為深綠色,軍法官為白色,財會官為銀茶色等等,按照日本1889年憲法規定,日本天皇為國家最高元首,為日本陸海軍最高統帥,可以指揮全國所有軍隊。但實際上由於20世紀以後日本軍閥勢力強大,形成由軍人左右國家政策方向的局面,而軍方人物中最有實權的是當時被稱為日本陸軍"三總長"的陸軍大臣、參謀總長和訓練總監。陸軍大臣是日.本陸軍省的首腦,主管政府國防政策、部隊動員、國防預算、武器研製等,對有關軍政問題可以與總理大臣或參謀總長並列上奏天皇,也可單獨上奏天皇;參謀總長是日軍參謀本部的首腦,其主要職責是輔佐天皇指揮陸軍,並代表天皇下達作戰命令;訓練總監則控制著日本陸軍各兵種的全部初、中級軍校。所以,日本陸軍"三總長"的傾向常常決定著日本軍方的決策方向。如果日本軍方對日本某一屆內閣政策不滿,即可不派現役陸軍中將或大將至政府中擔任陸軍大臣,使內閣無法產生或倒台。通過這種方法,日本軍閥就可以操縱國家的政策方向了。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自甲午戰爭以來逐步付諸實現,至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前,日本通過數次戰爭已侵佔了中國的台灣諸島、東北地區、熱河省和冀東地區,還在中國干津地區駐有華北駐屯軍,在上海、青島等地駐有海軍陸戰隊部隊。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侵華日軍陷入持久戰的泥淖之中,其部隊作戰時間之長,損失耗費之巨,軍以下基層部隊序列變化之大,在日本與各國盟軍的作戰中是少見的。但總起來說,侵華日軍的序列還是可以歸納成幾條線索。

一、台灣地區日軍。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了台灣地區,後建立起日本台灣總督府和日本台灣軍。日本總督多兼台灣軍司令官,曾任總督的有樺日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安東貞美、明石元二郎、長谷川清、安藤利吉等。其台灣軍的規模約有1個步兵獨立混成旅團,用以鎮壓台灣人民的反抗,維持其殖民統治。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台灣軍曾抽調兵力參加侵華戰爭,如進攻武漢的波田支隊和1939年底在欽州灣登陸的鹽田旅團就是日軍台灣軍的部隊。1942年後隨著日本各條戰線局勢的惡化,日軍在台灣地區也大肆擴充軍隊,至1945年組成由日軍大本營直接指揮的由安藤利吉中將任司令官的第十方面軍,共約19萬人,負責台灣地區防務。至1945年10月25日,日本台灣軍司令官率部在台北向中國接收台灣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將軍投降,被日本帝國主義霸佔50年之久的台灣寶島才歸還給中國政府管轄.

二、東北地區日軍.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目1895年甲午戰爭後,尤其是1905年日俄戰爭後逐步侵入中國東北地區。日本帝國主義在其控制的中國大連成立了關東州,並於1919年組建日本關東軍,開始正式在中國東北部署軍隊。初期這支由南滿鐵路護路部隊編成的軍隊只有數千入,系逐步發展到近萬人,達到日軍正規師團的規模,後又形成由日軍務主力師團輪流調至中國東北,擔任關東軍部隊的慣例。"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了中國東北地區,其扶植下的偽滿洲國也隨即成立。作為東北的太上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成為集日本關東州長官、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日本關東軍司令官"三位一體·的極權人物。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將中國東北逐步變成日本完全的殖民地,關東軍建制逐步擴大,並建立了大量特務、情報機構和稱為國境守備隊的武裝部隊.由於中國東北地區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日本決心將中國東北變成其發展大帝國霸業,將來與蘇美英爭一雌雄的堅實基地,更對於關東軍的發展以種種有力的支持,使其迅速發展成為日本陸軍中最強大、最有實力、最有影響力的戰略集團.它擁有完備的基礎軍火工廠』l練基地及龐大的軍需供應基地和邊境工事體系,日軍所僅有的坦克部隊、臼炮部隊、火焰噴射器部隊及細菌戰部隊都在關東軍編制內,就連該部的給養服裝標准也高於日本陸軍其他部隊。如此優勢,加之"天高皇帝遠",日本關東軍常常驕橫無比,自行其是,在許多重大軍政、邊界等問題上無視當時日本當局的約束,引起多次軍事沖突,成為日本當時存在的"下克上"現象的典型,也使得許多日本法西斯少壯派軍官樂於到關東軍內服役,以田"建功立業".由於關東軍裝備最為精良,又是對外擴張的基本力量和戰略總預備隊,故曾在當時被喻為"皇軍之花".1941年7月,關東軍舉行針對蘇聯的"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此時關東軍實力已達極盛,轄有"個師團及大量邊境守備部隊和特種兵部隊,全軍近100餘萬人.後因日軍在南洋戰場接連失利,從關東軍抽調大量部隊,致使其實力不斷下降。轉至1945年夏,為對蘇聯進攻做好准備,關東軍再度擴展到3個方面軍,計約96萬餘人。1945年8月8日,用當時歐洲戰場最新式武器和裝備武裝起來的130萬蘇聯紅軍越過邊境,向中國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發動猛攻,迅速殲滅其主力;9月5日,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率部向蘇聯紅軍投降,日本關東軍從此徹底消亡.日本關東軍的歷任司令官有:立花小一郎中將、河合操中將、尾野實信中將、白川義則中將、村岡長太郎中將、煙英太郎中將、菱刈隆中將、本庄繁中將、武藤信義大將、檀田謙吉大將、梅津美治郎大將、山田乙三大將。

三、華北地區日軍.1937年?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在其原華北駐屯軍的基礎上大舉增兵華北.8月31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在北平成立華北方面軍,以寺內壽一大將為司令官,統一指揮沿乎漢線和滓浦線向南推進的以香月清司中將為司令官的第一軍和以西尾壽造中將為司令官的第二軍。1938年3月,日軍大本營將自中國熱河方向攻入察哈爾省及綏遠的關東軍部隊脫離原指揮建制,組成蒙疆駐屯軍司令部,先由日軍大本營直轄,後劃給日軍華北方面軍指揮.至1938年春末,日軍華北方面軍佔領了中國綏、察、晉、冀,魯、豫,蘇各省的大部或一部,形成爾後該方面軍的大致控制范圍,第一軍調至山西太原,第二軍進至山東濟南.1938年夏,第二軍的番號轉給進攻武漢的日軍華中派遣軍,濟南地區日軍改稱第十二軍。1944年春,第十二軍番號又轉給准備參加"一號作戰"進攻河南黃河南岸的由華北方面軍抽調組成的突擊兵團。濟南地區日軍又改稱第四十三軍。至1945年夏,日軍華北方面軍共轄在太原的第一軍,在張家口的蒙疆駐電軍,在鄭州的第十二軍和在濟南的第四十三軍。華北方面軍的歷任司令官為寺內壽一大將、杉山元大將、多田駿中將、岡村寧次大將、下村定大將和根本博中將.1945年10月10日,華北方面軍司令部及部分兵員共12.7萬人在北平向中國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投降,該方面軍在綏遠、山西、河南、山東的部隊也分別向中國第十二戰區、第二戰區、第一戰區等部投降。

四、華中地區日軍。1937年8月13日中日凇滬會戰爆發,日本在其駐上海海軍陸戰隊的基礎上又向上海增派大批軍隊.8月15日,日軍大本營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軍。後因上海戰事膠著相持不下,日軍大本營於10月21日組建了以柳川平助中將為司令官的第十軍,井於11月5日在杭州灣北岸登陸,包抄上海戰區.u月7日,日軍大奉營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的華中方面軍,以統一指揮日軍上海派遣軍和日軍第十軍.1938年2月18日,日軍大本營為准備進攻武漢成立了以煙俊六大將任司令官的華中派遣軍,並下令解散華中方面軍及上海派遣軍、第十軍,改由華中派遣軍統一指揮佔領京滬杭、蘇、浙、皖的全部華中日軍。1938年6月起,日軍華中派遣軍指揮第二軍、第十一軍沿長扛兩岸及大別山區進攻武漢.1938年10月25日日軍侵佔武漢後,以岡村寧次中將為司令官的第十一軍的7個師團占據武漢外圍鄂、湘等省的部分地區。1939年9月23日,日軍大本營為統一指揮在中國關內各地的日軍,配合汪精衛籌建偽政權的活動,在南京成立了以西尾壽造大將為司令官的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部,統一指揮日軍華北方面軍及所有在中國關內戰場的部隊。與此同時,日軍華中派遣軍撤銷,在江浙地區成立了軍司令部設在上海的以酉尾壽造大將兼任司令官的第十三軍.1944年7月31日,日軍大本營為准備"一號作戰"華中攻勢,又在湖南成立自日本關東軍調來番號的第二十軍;並在武漢成立第六方面軍,統一指揮兩湖地區的第十一軍和第二十軍,在漢口留守的第三十四軍和兩廣地區的第二十三軍及香港佔領地日軍,以准備參加'一號作戰"中的湘桂戰役.至1945年夏,日軍第六方面軍管轄第十一軍、第二十軍、第三十四軍,控制中國鄂、湘、皖、贛等部分地區。日軍第十三軍仍駐上海,日軍第六軍駐在杭州,控制江、浙、皖等部分地區。日軍第十一軍歷任司令官是岡村寧次中將、園部和一郎中將、阿南惟幾中將、橫山勇中將、上月良夫中將;日軍第十三軍歷任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澤田茂中將、永津佐比季中將、松井太久郎中將.日軍第六方面軍只有兩任司令官,即岡村寧次大將和岡部直三郎大將.1945年9月18日,日軍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在武漢向中國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投降。1945年9月中旬,日軍第十三軍司令官松井太久郎第六軍司令官十川次郎在上海向中國第三方面軍總司令官湯恩伯投降。

五、華南地區日軍.1938年10月中旬,日軍大本營為配合日軍華中派遣軍對武漢的攻勢,並逐步切斷中國政府從港澳地區的外援通道,成立以古庄干郎中將為軍司令官的第二十一軍,並在中國廣東大亞灣地區登陸,很快佔領廣州,控制了兩廣部分地區.1940年日軍向越南進軍時,第二十一軍番號撤銷,成立日軍華南方面軍。1941年為准備太平洋戰爭,華南方面軍撤銷,在廣州成立以酒井隆中將為司令官的第二十三軍,占駐中國廣東沿海、香港等地。1945年9月16日,日軍第二十三軍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將率其在中國廣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地區的日軍共8.3萬人,在廣州向中國陸軍第二方面軍總司令張發奎投降.

六、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部.此系1939年9月23日,由日軍大本營下令組建的指揮中國關內戰場上所有日軍的最高指揮機構.其目的是擺脫過去由日軍大本營遠離戰地分別直接指揮各軍經常造成失誤的窘狀,希望協調指揮中國關內各戰場的所有日軍,加快軍事征服進程;並配合中國各地偽政權等合流,組成統一偽政權的所謂"和平"攻勢。至1945年夏,日軍中國派遣軍統轄有:在華北的華北方面軍、在湘鄂贛等地的第六方面軍,在江浙等地的第十三軍、第六軍,在兩廣及香港地區的第二十三軍和日本海軍中國方面艦隊。日軍中國派遣軍歷次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煙俊六大將、岡村寧次大將。1945年9月9日上午10時,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代表日軍中國派遣軍等部隊在南京向中國政府投降。

七、日本海軍中國方面艦隊。日本海軍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就在中國上海、青島等地駐有艦隊。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抽調在上海的第三艦隊、在青島的第四艦隊及其他艦只,組成中國方面艦隊,支援其陸軍登陸作戰,運輸物資。海軍航空兵部隊曾多次參與轟炸中國各大城市,並在上海、青島、廈門、香港建立據點,對中國沿海實施封鎖。其歷任艦隊司令官為長谷川清中將、古賀峰一中將、福田良三中將。1945年9月,日本海軍中國方面艦隊共3.9萬余名官兵向中國政府繳械投降。

日本帝國主義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時期總兵力已近600萬,擁有200多個師團的番號。其陸軍常備主力師團(師)下轄有兩個步兵旅團(旅),每個步兵旅團(約7700人)下轄兩個步兵聯隊(團),每個步兵聯隊(約3870人)下轄三個步兵大隊(營),每個步兵大隊(約1215人)下轄四個步兵中隊(連)和一個重機槍中隊,每個步兵中隊(約250人)下轄三個小隊(排),每個小隊約70人。另外,師團還直轄騎兵聯隊(約1400人)、炮兵聯隊(約2500人)、工兵聯隊(約1500人)、輜重兵聯隊(約2800人)及通信隊(約650人)、衛生隊(約500人),野戰醫院(約150人)等。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萬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是具有多兵種配合的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故這種師團又被稱為甲種師團,日本陸軍第一至第二十師團、近衛師團及中日戰爭爆發後由近衛師團擴編的近衛第二、第三師團,而後組建的戰車(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師團和一度由常備主力師團的預備役部隊編成的8個師團,均屬於甲種師團的編制。

1938年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兵力消耗極大,其後組建的第二十一師團至第四十九師團均取消了旅團級建制,由師團直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同時指揮炮、工、騎、輜重兵聯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減至1.8萬人,配備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枝、擲彈筒216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這種類型的日軍師團被稱為乙種師團。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戰線再度拉長,兵員更加缺乏,於是又開始緝建丙種師團。這種被稱為丙種師團的部隊又恢復了旅團建制,但取消了旅團下面的聯隊,、即每個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直轄四個步兵大隊,全師團共八個步兵大隊,加上師團直屬的炮兵大隊、工兵大隊、輜重兵大隊、通訊大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1.3萬人,配備軍馬2550匹,步騎槍6500枝、擲彈筒192個、輕機槍192挺、重機槍48挺、平射炮16門;迫擊炮32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日軍第五十師團至第一O九師團均屬於這種編制的部隊。

至1944年秋,盟軍反攻迫近日本本土,日本為准備"本土決戰",又開始組建丁種師團。丁種師團的建制定員與丙種師團大致相同,只是特種兵和自動火器、重火器很少,番號在第一一O師團以後的各師團都是屬於這種編制的師團。

另外,日本陸軍部隊中還有獨立步兵混成旅團、獨立警備隊、騎兵旅團、野戰重炮兵旅團等編制的部隊。步兵獨立混成旅團下轄五個獨立步兵大隊及炮、工、通、輜重隊,全旅團約8280人,配備軍馬1800匹、步騎槍4050枝、擲彈筒120個、輕機槍120挺、重機槍30挺、平射炮10門、山炮20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是具備相當野戰能力的作戰單位。而日軍獨立警備隊一般管轄六個獨立步兵大隊,共有兵員5450人,配備軍馬420匹、步騎槍3660枝、.擲彈筒144個、重機槍24挺。由於這種部隊沒有重型武器,一般只擔任後方警備任務。日軍騎兵旅團一般下轄兩個騎兵聯隊,共有兵員5600人,配備軍馬5668匹、步騎槍3705枝、重機槍12挺、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日軍野戰重炮兵旅團是其陸軍預備隊炮兵,一般有官兵8000餘人,配備有100毫米至240毫米的大口徑榴彈炮或加農炮70餘門,常用於重點攻堅任務。以上這些部隊常隨作戰任務的變化,配屬各部隊作戰。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有一支規模不小的坦克部隊。日本軍方自1925年開始研製坦克,1929年組建坦克部隊。但初期多以坦克聯隊為建制配屬於陸軍師團,至1936年後才在中國東北公主嶺組建日軍第一坦克旅團。1942年6月,日軍在中國東北的寧安、勃利和綏遠的包頭又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戰車師團,1944年在其國內組建了第四戰車師團。日軍戰車師團一般裝備輕型坦克100輛、中型坦克335輛、各種汽車1272輛、加農炮36門、高射炮12門、野炮4門、速射炮12門、平射炮6門、重機槍18挺、輕機槍144挺、步騎槍2900枝等。在日軍准備"本土決戰"時期,他們還陸續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共7個獨立戰車旅團。但由於日軍的坦克裝甲車在火力、速度、裝甲防護力等方面均與歐美先進工業國有一定差距,故在二戰中對蘇、對美的歷次戰役中均顯得不堪一擊。

日本陸軍在二戰期間也組建過摩托化部隊。1941年夏,日軍首批改建四個師團為摩托化師團,它們是近衛師團、第五師團、第十八師團和第四十八師團。

日本陸軍師團以上的單位是軍,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曾出現過近60個軍的番號,但用數字序號表示的軍的作戰單位所轄師團數不盡相同,有的軍轄二至三個師團,是典型的軍級單位,也有的軍指揮四至五個師團。更有的軍管轄指揮著九個師團,兵力多達數十萬,這種軍顯然已屬於兵團級的作戰單位了。如侵佔中國武漢地區的第十一軍,就曾指揮過九個陸軍主力師團、四個混成旅團及大量特種部隊。日本陸軍軍以上的作戰單位是方面軍,二戰時日本陸軍曾出現過近20個方面軍的番號。而方面軍以上就是大戰略區的指揮機構,如日本關東軍、日軍中國派遣軍、日軍南方軍、日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等,其再往上就是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和戰時大本營了。至1945年8月中旬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時,其大本營指揮下的日本陸軍有6個大戰略區級的作戰單位:①在中國關內戰場的日軍中國派遣軍,下轄在北平的華北方面軍、在漢口的第六方面軍、在上海的第十三軍,在杭州的第六軍、在廣州的第二十三軍及海軍中國方面艦隊的3萬余兵員,共計109萬多人。②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下轄駐牡丹江的第一方面軍、駐沈陽的第三方面軍及駐朝鮮的第十七方面軍,共計兵員96萬。③司令部設在越南西貢的日軍南方軍,下轄駐緬甸的緬甸方面軍、在新加坡的第七方面軍、在菲律賓的第十四方面軍、在曼谷的日軍第十八方面軍,共計75萬餘人,④在日本東京地區的日軍第一總軍,下轄在仙台的第十一方面軍、在東京的第十二方面軍、在名古屋的第十三方面軍。⑤在日本廣島地區的日軍第二總軍,下轄在大阪的第十五方面軍、在二日市的第十六方面軍。⑥設在東京的日本航空總軍,下轄四個航空軍及八個航空師團。加上直屬日本大本營指揮的駐扎幌的第五方面軍,駐守在日本本土的部隊共240萬人。另外,還有駐台灣的第十方面軍,殘存在拉包爾地區的第八方面軍和特魯克島的第三十一軍也歸日軍大本營直接指揮。以上所有這些日軍均在1945年8月下旬至lo月中旬在各地向中、美、英、蘇、澳等盟國軍隊繳械投降。至此,日本帝國主義陸軍壽終正寢。

Ⅵ 求日本陸軍裝備清單及兵力部署情況

只能做到這些,也就是大致的武器裝備

日本一向十分重視裝備的發展,但由於軍費預算上的限制,加上日本研製的武器裝備一般比較貴,使得裝備更新的速度不可能很快。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軍方採取了引進、特許生產等多種方式,以加速裝備的更新。陸上自衛隊的各種裝備正是以這種「混合」模式在逐步進行著更新換代。

坦克

在日本軍方人士的眼中,坦克作為地面部隊的打擊力量,是「最終阻滯敵人入侵」的主力兵器。

陸上自衛隊的坦克也算是「三代同堂」。1999年,其裝備數量是:61式17輛、74式861輛、90式189輛,總計1 067輛。61式在今年年底就將全部退役,而74式也將加快退役步伐。到2006年,裝備數量將是90式300多輛,而74式不足600輛。

由於90式的戰技性能要比74式高得多,所以,盡管坦克裝備總的數量有所減少,但其戰鬥力還是得到了提高。

目前,日本還在設想研製一種新型主戰坦克,其戰斗全重要求在40噸以下,動力裝置是最大功率為882千瓦(1 200馬力)的陶瓷材料柴油機或燃氣輪機,採用車體姿勢可調的液氣懸掛裝置等。主要武器將是120毫米滑膛炮,可與美軍主戰坦克的彈葯通用(雖然電熱炮被列為候補方案,但研製的難度相當大)。其防護性能要求比50噸級的90式主戰坦克還要高。

由於採用了模塊式裝甲、遙控式觀瞄裝置、盡力降低坦克的外廓尺寸等措施,再加上安裝了自動裝彈機,新型坦克在達到設計要求後,乘員可減少到3名,戰斗全重較輕,機動性將大為提高。

若新型坦克研製成功並服役,隨著74式坦克陸續退役,今後將是50噸級的90式主戰坦克和40噸級的新型主戰坦克並存的體制。

裝甲車輛

2000年,日本陸上自衛隊總共裝備大約1 000輛裝甲戰斗車輛。其中,60式裝甲車150輛,73式裝甲車約330輛,96式輪式裝甲車131輛,89式步兵戰車64輛,87式裝甲偵察車93輛,82式指揮通信車232輛。

到2005年,60式裝甲車將全部退役,73式裝甲車也將加快退役步伐,而96式輪式裝甲車的年采購數量只有30輛,89式步兵戰車一年只採購2輛,裝備的「缺口」較大。不過,4×4小型輪式裝甲車已進入研製的最後階段,不久即將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由於其采購價格較低,估計年采購數量將較大。這樣,年采購數量將大於退役數量,在不久的將來,日軍的裝甲戰斗車輛總數將超過1000輛。

除小型輪式裝甲車外,日本還在研製履帶式裝甲車,但估計近幾年內難以定型。

火炮

迫擊炮的更新,主要表現在64式81毫米迫擊炮更新為L16型81毫米迫擊炮,M2型107毫米迫擊炮更新為RT型120毫米迫擊炮。從64式到L16型,盡管迫擊炮的口徑相同,但最大射程卻從3 500米增大到5 600米,全重則從52千克降低到38千克。L16型是英國皇家軍械廠的產品,日本特許生產。

到2000年底,日軍將裝備424門L16型迫擊炮、363門RT型迫擊炮,再加上原來的64式和M2型迫擊炮約700門,共計1 400門左右。

此外,近幾年新研製的96式120毫米自行迫擊炮(見本刊2000年第2期)也將陸續裝備部隊。

日本陸上自衛隊現裝備75式自行榴彈炮201輛,到2002年將有30輛退役,到2012~2014年,剩下的171輛將全部退役,換裝為新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見本刊2000年第2期「圖片新聞」),裝備的總數將略有減少。

FH70式15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的采購計劃已經完成,而後繼炮的研製計劃還沒有確切消息。

目前,最新型的防空高炮是87式自行高炮,L90雙35毫米高炮的性能已經落後,正以每年8%的速度更新為93式近程地空導彈。

在火炮技術的多項研究工作中,以先進的輕量級火炮技術最為成熟,通過採用先進的高強度材料(鈦合金、碳纖維材料等)、電子控制駐退裝置、低姿式炮架等,可以大幅度降低火炮重量。先進的輕量級火炮於1998年開始研製,預計將於2003年達到實用階段。

輕武器

作為步兵班的主要輕武器,89式5.56毫米自動步槍將替換64式7.62毫米自動步槍,其重量更輕,射速更高。62式7.62毫米輕機槍將被「米尼米」5.56毫米輕機槍取代。

1998年開始研製的新型自動榴彈發射器也將於2001年後列裝。

下一步的發展目標為「先進小火器」,口徑20毫米,具有晝夜通用電子瞄準裝置,有效射程達1 000米,具體列裝時間不詳。

導彈

日本陸上自衛隊主要裝備的防空導彈為81式地空導彈(通稱「短薩姆」)和93式近程地空導彈(通稱近程SAM)。

新研製的96式多用途導彈系統(MPMS),最大射程可達到8 000米,主要用來攻擊靠岸前的敵登陸艦艇以及遠距離坦克,其後繼產品為XATM-4。

其它在研的導彈還有:

——XATM-5攜帶型反坦克導彈,是84毫米「卡爾·古斯塔夫」無坐力炮的後繼武器裝備,採用非冷卻式的紅外製導,縮短了發射准備時間,適於近距離攻擊敵坦克。1998年開始研製,預計在下一個「中期防務計劃」(2001~2005年)期間裝備。

——XATM-6,將於2000年中開始研製,用以代替87式中型MAT反坦克導彈。預計2004年裝備。它具有「發射後不管」的功能,並能對付反應式裝甲,可以車載發射。

——中程地空導彈(MSAM),是現役地空導彈的後繼型號,為車載式,具有反導彈能力。1996年開始研製,預計2003年定型並裝備。

——未來短程地空導彈(未來短薩姆),是現役「短薩姆」的後繼型號,具有反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並將進一步提高對抗直升機的能力。採用主動制導和紅外/可見光復合圖像制導方式,抗干擾能力強。1999年開始研製,預計2003年定型。

此外,88式岸艦導彈的改進型及新型XSSM岸艦導彈的研製工作也正在進行之中,預計將於2001年完成研製工作。

陸航飛機

日本陸上自衛隊陸航部隊的大型運輸機為V-107A和CH-47J「支奴干」直升機。其中,V-107A僅剩下數架,不久將全部退役。

CH-47J為陸上自衛隊的「長官直轄部隊」的直升機,以第1直升機團為中心,配備了34架CH-47J。從1995年起,以每年2架的速度開始從美國引進它的改進型CH-47JA。

多用途直升機為UH-1H型,裝備數量約為80架。從1993年起開始引進其改進型UH-1J,以每年引進8架的速度進行更新。

日本自己研製的OH-1直升機准備替換現裝備的武裝偵察直升機OH-6D,第一架樣機不久將開始試飛。今後更新速度將是每年5架。

現裝備的反坦克武裝直升機為AH-1S,它的換代產品可能是:AH-64D「長弓阿帕奇」、不帶毫米波雷達的AH-64A、AH-1S的改進型AH-1W「超級眼鏡蛇」或OH-1變型的反坦克武裝直升機等。也有可能採用「阿帕奇」和OH-1變型的反坦克武裝直升機混合編配。

通信聯絡機LR-1的後繼機型為LR-2,1998年起開始換裝。這種LR-2飛機以民用機型「空中霸王」350為基礎,通過加裝必要的偵察聯絡用儀表和儀器改裝而成。

總之,在上述換代武器裝備中,各種新型導彈引人注目。尤其是引用日本先進的民用電子技術,使得新型導彈的效費比相當高。

Ⅶ 抗日戰爭時國軍和日軍的陸軍武器裝備差距有多大

2樓和5樓說的都比較中肯。

美援大量到來前都沒比日軍好過,最初在淞滬打八一三的幾個德械師倒是不差,但淞滬日軍有海空支援,還是被虐的命。

以當時的國力,連子彈和山炮都不能自行生產,拿什麼去打贏一支後勤工業體系完整,海空軍強大,軍隊組織結構嚴密,軍令政令暢通的軍隊?

個人不是很同意把敗戰歸咎於國民黨消極抗戰的說法。

打贏打不贏其實和所謂消極抗戰沒什麼關系,淞滬八一三抗戰國民政府投入正規軍70餘萬,日軍投入30餘萬,蔣介石把最能打的部隊都砸到了淞滬戰場,能說國民政府消極么?顯然這是不公正的,但人多卻沒有現代化的軍事體制和思想,桂系的精銳部隊甚至進攻前團長給戰士訓話,准備士氣大振去打鬼子,結果被飛機發現一頓炸彈,整個團給炸的失去建制,這能用消極抗戰來解釋么?

戰爭是個總體性的,綜合性的國力,軍力,生產力和組織力的對抗,我們國家當時在這些方面全面落後日本至少20年,但直到今天我們中很多人還簡單地把失敗歸咎於國民政府消極抗戰,是很可悲的。實事求是的說,打贏日本的是美國人,不是我們,如果美國人不參戰,日本最起碼可以佔住沿海最繁榮的地方然後憑借海空軍固守不退,我們是毫無辦法的,沒有蘇聯參戰,沒有美國迫使梅津美治郎把關東軍精銳一個勁往東南亞調,我們連東北都收不回來。

如果國民政府消極抗戰,那新四軍在南方打國民政府軍比打日本人還多,又該怎麼解釋呢?八路軍加起來就打了一次大型戰役百團大戰,結果日本人一報復就把整個冀中都丟掉了,這又該怎麼解釋呢?

事實上國民政府的問題其實是軍令政令不統一——不抵抗的張學良是通過換個旗子加入國民政府的,都說蔣介石不讓小張抵抗,可事實上那時候蔣介石根本沒空管小張,忙著剿共呢,小張前幾年自己都承認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另一個大漢奸韓復榘,是山東的地方軍閥,不戰而逃,被蔣介石槍斃;很多地區國民政府都是通過當地的軍閥在統治,並沒有直接的控制力,這些軍閥平時不聽國民政府的,打了敗仗就怪國民政府,投降了還要國民政府負責,而我們的宣傳機構,也一直有意無意地加深這種印象,其實仔細用腦子想想就知道了,根本是說不通的。

8年抗戰中國始終處於下風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是整體發展程度和國力的落後;第二就是國家還沒有徹底統一,牽扯了很多力量,但這個沒有統一的責任,不是國民政府或者蔣介石一家應該背的。
----------------------------------------------
日本的陸炮肯定是不如美國的,毫無疑問,而且炮彈嚴重不足,但這和國軍抗日有什麼關系?哪個告訴你國軍抗日時候大量使用美製火炮的?

抗戰期間的國民政府軍用美軍火炮和日軍對抗的機會總體來說不太多,淞滬的時候用的是德國造火炮,只有緬甸遠征軍用過一些美軍的迫擊炮和小型輕炮,重炮是沒有的,緬甸也不適合重炮跟隨機動,還是空軍支援更多。國內戰場在大反攻以前的外援都爛在滇緬公路了,國軍哪來的美製重炮和日本人對轟啊,好不容易弄幾門來自己又生產不出炮彈,還要進口,無法形成有實際意義的運用規模,這種比較沒什麼意義。

你要比較就要先搞清楚國軍到底用過什麼,沒用過什麼,不要預設立場進行比較,這樣結論肯定經不起推敲。

老蔣的個人利益么?犧牲國家利益自己撈好處的領導人多的是了,某國貪污腐敗滿地跑已經習以為常了,有誰說過什麼么?評價一個領導人很簡單,把你自己放到他那個位子,看看你能不能做的更好,想想老蔣將一個軍閥混戰的中國一步步統一成一個能大體上一個政府的國家,我自問如果是老蔣,未必比他強多少,就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對領導人有好惡,但如果要作為一個邏輯推理的論斷拿出來,是不能憑感覺的。

Ⅷ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主要裝備,及優缺點

士兵:6.5毫米38式步槍,30式刺刀,94甲水壺,前後盒彈匣(120發子彈),鋼盔等。專
將校:屬94式手槍,望遠鏡,軍刀,地圖囊,將校水壺
日軍還有一種特殊裝備—89式擲彈筒,這是一種類似微型迫擊炮的東西,其結構是一節底部封閉的圓筒後接一段鋼管用於握持,鋼管底部再鉸接一底座,類似迫擊炮的座鈑,發射微型榴彈,無支架及瞄準具
四四年式騎槍
運作方式:手動槍機,4條右旋膛線
南部十四式手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二戰期間裝備於將校級軍官,該槍俗稱「王八盒子」。
九二式重機槍 工作方式:自動,氣冷

十一年式輕機槍(歪把子機槍)
工作方式:自動,氣冷
日本的空軍和海軍就不用多說了,完全能跟美國爭霸太平洋,絕對夠的上世界一流水準!
而日本的陸軍就不好說了,當然日軍的單兵素質確實不差但是他們的裝備卻讓人不敢恭維。38步槍是日軍的制式裝備,該槍射擊精度尚可但穿透力太大了打在對手身上一般會洞穿子彈不會停留在體內,對肌體的殺傷力有限!當各國換裝沖鋒槍和自動步槍時日軍仍然在使用38步槍。

Ⅸ 二戰日軍單兵裝備有哪些

最著名的就是明治38式步槍(三八大蓋兒),大正11年造(歪靶子),南部十四式手槍(王八盒子)
二戰時日本軍隊的單兵裝備遠低於美國和德國,主要步兵輕武器還是三八式步槍,而美軍、德軍和蘇軍都是沖鋒槍和突擊步槍。這主要是因為日本窮,雖然和當時的中國比,小日本可能夠強大了,可和其他歐美列強比,實在就差遠了。日本軍工並不發達,尤其是陸軍裝備十分落後,輕武器甚至不如國軍嫡系部隊的歐洲貨。日本落後的裝備使日軍在張鼓峰和哈勒欣河戰役中面對蘇聯機械化部隊的打擊占盡劣勢,參戰部隊損失率超過50%,一些部隊的損失超過80%。日本直到戰爭後期才有一支海軍陸戰隊裝備了百式沖鋒槍,還是實驗性質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日本不適合裝備沖鋒槍,所以一直沒有將沖鋒槍列為步兵標准武器。其原因有二:1)日軍戰術嚴重落後,還認為步槍打的准,所以寧可保證步槍和彈葯的質量(其實連這個也沒有做到),也不浪費資源造沖鋒槍(沖鋒槍對彈葯的需求量遠遠超過步槍,而且不及步槍准)。2)日本工業生產力有限,無法大量的製造沖鋒槍和彈葯。和日軍正好相反的是蘇軍,蘇軍二戰時的沖鋒槍產量最高,使用最廣泛,前線的步兵幾乎都放棄了步槍而改用沖鋒槍。原因也很簡單,蘇軍對德作戰是靠人海戰術和武器數量優勢,需要不間斷的用新兵補充戰場損失。所以蘇軍士兵接受的訓練很短,不可能去花時間練習槍法。沖鋒槍要比步槍好用多了,也不講究標准設計,非常適合蘇聯人的戰術。

日軍二戰時陸軍單兵裝備大至如下:
槍械類,南部14式手槍,38式步槍,91式狙擊步槍,百式沖鋒槍,歪把子輕機槍,92式重機槍
士兵:6.5毫米38式步槍,30式刺刀,94甲水壺,前後盒彈匣(120發子彈),鋼盔等。

將校:94式手槍,望遠鏡,軍刀,地圖囊,將校水壺。

日軍還有一種特殊裝備—89式擲彈筒,這是一種類似微型迫擊炮的東西,其結構是一節底部封閉的圓筒後接一段鋼管用於握持,鋼管底部再鉸接一底座,類似迫擊炮的座鈑,發射微型榴彈,無支架及瞄準具。可以用來填補迫擊炮與手榴彈之間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彈強多少。與槍榴彈相比不佔據步槍槍口,但相對槍掛榴彈發射器並無任何優勢,作為一種單兵面殺傷武器,曾普遍裝備一線部隊。

熱點內容
完美緣怎麼用 發布:2021-03-16 21:51:05 瀏覽:903
陸貞傳奇百度影音59 發布:2021-03-16 21:51:04 瀏覽:613
全民奇跡26無限鑽石sf 發布:2021-03-16 21:51:02 瀏覽:654
夢幻手游大神 發布:2021-03-16 21:49:52 瀏覽:928
dnf女聖職者本子 發布:2021-03-16 21:47:35 瀏覽:170
昆明新開商場 發布:2021-03-16 21:43:27 瀏覽:797
捉鬼傳奇 發布:2021-03-16 21:43:12 瀏覽:816
微服私服 發布:2021-03-16 21:42:11 瀏覽:340
風雲之龍耀九州私服 發布:2021-03-16 21:41:57 瀏覽:525
北魏傳奇之宏圖恨 發布:2021-03-16 21:40:46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