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掛機裝備 » 甲午戰爭清軍裝備

甲午戰爭清軍裝備

發布時間: 2021-03-06 21:55:16

1. 甲午中日戰爭。清軍武器裝備明顯好於日本。。為何會輸

1、平壤之戰。中日兵力相當。中方彈盡糧絕,被迫放棄平壤。
彈盡:例如日本繳獲加特林機專關炮4門,炮屬彈117發,平均每門30發。打不上1分鍾。
糧絕:日本繳獲大米、小米、大麥、小麥、玉米、稻穀、粟米等一共2000石。不夠大軍3天德糧食。
2、金旅之戰。日本1個軍。2.5萬人。清軍5隻部隊合計7個統帥。合計1.4萬人。其中中日甲午戰爭開戰後新招募1.1萬人。
3、威海衛之戰。根本就不用說了。陸軍一鬨而散,靠北洋水師的陸戰隊守衛炮台。

詳細可參見《沉沒的甲午》陳悅著。

2. 甲午戰爭中清軍有什麼一流的軍事武器

清軍在家務戰中用,有賈特林機槍,也就是遠時的加特林。

3. 甲午戰爭時的清軍裝備到底有多好

1894甲午海戰的前幾年,清軍水師的噸位遠在日本之上,但日本人後來為了追趕清軍專,從天皇開始到屬普通工作人員,集體降薪,省錢買了不少船,其中在黃海戰斗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日軍旗艦吉野號,當時這條船本來中國買,結果慈禧要繼續修圓明園,沒錢了,日本買了,然後到了1894年,日軍的總噸位實際上超過了北洋水師,而且用的全是穿甲彈,我們當時穿甲彈買的少,大部分是實心彈丸,不能破甲,射速也沒有日本快,加上在豐島海戰和黃海戰斗中,方伯謙兩次臨陣脫逃,造成兩次錯過打沉吉野號的好機會,有一顆炮彈打到了吉野號的船艙,只要爆炸,該船的動力系統就會徹底算壞,但那顆彈是個啞彈,沒炸,北洋水師除了定遠,鎮遠火炮口徑很大,其他艦船沒什麼優勢。

4. 甲午戰爭期間,清朝陸軍還大量裝備著米涅,德萊賽,毛瑟1871和斯潘塞,7響溫切斯特這些老式步槍嗎

謝家所炮台,甲午戰爭清軍在戰場的野戰火炮和要塞大炮實際上達到1000門以上,而且口徑更大,是日本陸軍師團的炮力的至少10倍-20倍以上。有著絕對優勢.
被日軍佔領的清軍楊峰嶺炮台和被日軍繳獲的清軍重炮

楊峰嶺炮台外景,可以看出這是一座有著非常優秀的19世紀歐洲炮台要塞風格地作品。日軍感慨如果是日軍在這放1個中隊,足夠對付百萬大軍的攻

被日軍無血佔領後的楊峰嶺1個角落

日軍佔領的趙北嘴炮台,還可以看到炮台上的12英寸重炮,日軍佔領炮台後用炮台上的巨炮與海上的北洋艦隊發生過炮戰

日軍佔領了清軍的炮台以後日軍正利用繳獲的炮台重炮在和海上的北洋艦隊進行炮戰
2月9日,黃島西南海面,靖遠艦(中)被日軍利用繳獲的清軍重炮擊中擱淺。
日軍佔領的龍廟嘴炮台.
佔領龍廟嘴炮台日軍利用清軍重炮與北洋艦隊炮戰後。炮台護牆上駭人的彈洞以及炮台上駭人的巨炮群
配備了德國最新款克虜伯重炮的清軍鹿角嘴炮台。這樣的炮台和這樣的大炮,被沒有任何炮擊能力的敵人輕松能被攻克,日軍佔領炮台後扭轉炮口轟擊清軍。

日軍利用鹿角炮台的德制210MM重炮轟擊清軍,結果遭到清軍北洋艦隊的拚命反擊,炮台上的巨炮竟被定遠號戰艦全部轟完了!!!可見清軍戰艦強大
鹿角嘴炮台被定遠艦12英寸炮彈打成兩段的2號位克虜伯重炮,嗚呼,不沉的定遠艦
清軍在摩天嶺的堡壘陣地。清軍在甲午戰爭的防禦戰除了最後的威海衛,基本上在遭到日軍攻擊後,全都是防守不到1天就放棄陣地逃跑。這還是火力占絕對優勢兵力也有優勢的情況下

泉湯方向,日本第六師團一部雪地向虎山行進,日本由於國力貧弱國內無法提供前方足夠後勤保證,日軍普遍缺糧少彈缺衣少葯,士兵在戰地被凍死病死餓死的現象屢見不鮮,此戰日軍凍傷慘重。
1月30日,楊家灘附近,清軍戰艦直接炮擊了日步兵第五聯隊[冒黑煙的是鎮遠號,後面可能是來遠號。]。鐵甲艦巨炮直接轟擊步兵,日軍也夠背的,步兵第五聯隊遭到沉重打擊。

日軍無血佔領的清軍趙北嘴要塞,這是要塞內的機械裝彈,全向旋轉有機械裝彈系統的重型加農炮.只要清軍稍微有一絲戰意,就是把整個日本陸軍7個師團的全部的火炮全拉上來對轟,也會迅速的被清軍趙北嘴要塞炮台幹掉

漂亮的清軍柏頂炮台,國力強大就是不一樣,草雞都能住金窩。甲午戰爭真正感天動地的是日軍的事跡呀,天啊,看看裝備叫花子一樣的日軍是在跟什麼樣實力的敵人死拼

5. 甲午戰爭前清朝艦艇總噸位

甲午戰抄爭前清朝艦艇總噸位襲兩萬余噸

南洋水師,又稱南洋海軍,或稱南洋艦隊,職責主要負責江浙一帶的海防事務,由1875年新升任的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沈葆禎受命開始在經營福建船政的同時籌辦南洋海防。規模主力軍艦17艘,總噸位兩萬余噸,實力國內排名第二。

(5)甲午戰爭清軍裝備擴展閱讀:

南洋水師,或作南洋艦隊、南洋海軍,是清朝洋務運動中建立的其中一支現代海軍艦隊。正式建立是在1875年,命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建立。至1884年中法戰爭前已頗有規模,有巡洋艦、炮艦等十七艘約二萬噸。

1884年中法戰爭中,南洋艦隊失去兩艦,又因意外沉沒一艦。南洋水師的軍艦多數為江南製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製造,只有少量購自英、德國。

由於清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發展北洋水師,故此南洋水師無論是噸位、裝備、人員及實力皆與之相差甚遠。南洋水師負責海域為江浙一帶,停泊地則主要為上海、南京。

6. 世界前三,甲午戰爭清軍的陸軍裝備有多先進

整體來說清軍裝備不行
但新軍的武器裝備,在輕兵器和輕型火炮上基本達到世界一迴流水準答
但重炮上,清軍就差了一大截。主要重炮都被部署在了炮台上,且數量有限。
甲午戰爭時期,日軍的步槍和輕型火炮都不如清軍,但重炮火力上遠勝清軍,因此清軍被打崩了。(一戰初期法國陸軍主力火炮是75炮,德國陸軍這是大口徑的重炮,法軍同樣被德軍打的不要不要的;抗戰時期,國軍也是在重炮火力吃虧)

7. 甲午戰爭期間,清朝陸軍的武器裝備如何跟日軍相比有優勢嗎

甲午戰爭我們輸了,到底輸在哪?如今依然是眾說紛壇!今天我們就從武器裝備這個問題上,來說說清軍和日軍在海軍和陸軍兩個方面,到底誰更好一些?

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人只能欺負欺負農民,打打雜牌,和人家久經訓練的日軍比,高下立判,這個高下就是一生一死。裝備不比別人差,可是軍隊卻比別人差一大截。

甲午戰爭失敗,暴露出清朝軍隊質量迅速下滑的情況,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武器裝備問題,而是腐敗制度使然,晚清重文輕武的政策,太平天國運動讓清朝岌岌可危,出了風頭的湘軍等實力派馬上被朝廷要求解散,可見清朝不允許戰力強悍的新軍存在,而自己的嫡系八旗已經沒落,愈發演進成用文防武,說是滿朝文武,實則已經全成文官,甲午戰爭最後輸給日軍也無話可說,其實是輸給了自己!

8. 甲午戰爭之前清朝都做了哪些准備

幾乎沒准備——頭痛醫頭——日本增兵滿清也跟著而已——對了,當時袁世凱當朝鮮王

9. 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使用的武器

甲午戰爭的參戰部隊,前期以淮軍為主力,輔之以東北地方部隊和宋慶所部毅軍等部隊;後期則又從全國調集了以湘軍為主力的大量增援部隊。裝備情況大致如下:
淮軍在1864年6月進攻蘇、常太平軍時,郭松林、楊鼎勛、劉士奇、王永勝四軍萬餘人,已有洋槍萬余枝,劉銘傳部7000多人,有洋槍4000枝。到次年底與捻軍作戰時,"計出省及留防陸軍5萬餘人,約有洋槍三四萬桿"。其炮兵到1864年也建立了6個開花炮隊,裝備了12磅至l08磅不等的火炮。已經基本上淘汰了冷兵器和土槍、土炮。然而,此時淮軍裝備的尚是前膛槍炮。70年代以後,西方更為先進的後膛槍炮開始輸入我國,導致淮軍裝備的又一次更新。英國的馬梯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開司、德國的老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槍種,均進入淮軍部隊。
到甲午戰爭前夕,部分部隊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後膛連發槍,主要槍種有奧地利的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江南製造局仿造的快利槍等。如趙懷業部即"皆系一色快槍"。在平壤戰役中,據日方記載清軍使用了七連發槍和十三連發槍。

在炮兵裝備上,淮軍主要有英國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克虜伯式後膛炮。僅1871年至1873年,李鴻章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後膛四磅鋼炮141 門,到1884年淮軍配備的後膛鋼炮已達370多門。自1886年起。廣東又陸續撥解北洋鋼炮100多門,其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粵解八生脫鋼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粵解七生脫鋼炮一百二尊,十八年粵解八生脫七鋼炮三十尊"。這期間北洋自購者尚不在內。另外,到甲午戰爭前,江南製造局共造出後膛大炮 145門,大部分用來裝備了淮軍。淮軍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炮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炮)。由此可見,淮軍的裝備無論是質與量,都是堪稱一流的。

關於清政府購買武器的情況,從有關資料來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894年奏報,委託駐德國公使許景澄購德國新式小口徑五連珠快槍 3000枝,子彈300萬顆;從信義洋行購十響連珠毛瑟槍1250枝,子彈150萬顆;平響毛瑟槍5000枝,子彈250萬顆;格魯森快炮12尊,炮彈 1200顆。從瑞記洋行購克虜伯七生半車炮六尊,炮彈1200顆。奧地利三生七快炮12尊,炮彈12000顆。兩江總督劉坤一至1894年9月,已購馬梯尼槍14000枝,毛瑟馬槍1000枝,子彈280萬顆。10月,又准備再購比利時快槍10000枝,每槍配子彈500顆。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購買的武器更多,截止1894年9月,他已先後委託駐英公使龔照璦購哈乞開斯快槍7000枝,駐德公使許景澄購毛瑟槍12000枝,連珠快炮8尊,小口徑毛瑟五音快槍四批共10000枝,子彈1000萬顆。10月,奏報已"先後訂購西洋各項快炮五十六尊、各項快槍二萬八干三百二十餘枝,大小各項槍炮子彈一千五百二十餘萬顆"。12月,又奏報委託許景澄代購毛瑟槍10000枝,子彈412萬顆,大小口徑快槍300枝,子彈10萬顆;委託楊儒(駐美公使)代購哈乞開斯六響槍3000枝,子彈200萬顆;委託龔照璦代購馬梯尼槍10000枝,小快炮若干門。以上均是大批量購買的,還有一些數目較少的,如吳大澄曾先購" 戰炮十尊,精槍數百桿",後又購奧地利小口徑槍8000枝,子彈100萬顆。福建省購買德國毛瑟槍5000枝,子彈500萬顆。還有的將領自己設法購買,以改善裝備,如吳宏洛即商之洋行,"購快炮一尊,馬槍百桿,子彈數萬粒,以補不足"。

1894年9月,由上海運往天津毛瑟槍1200枝。光緒二十一年初,李鴻章稱,"許景澄購來毛瑟槍一萬零八枝,業經全數分撥各軍應用"。南洋所購馬梯尼10400枝,馬槍1000枝,議定南北各半,解赴北方前線馬梯尼5700枝;留於南洋者,撥給李占椿、萬本華、楊文彪、朱洪章等部各 1000枝,這些部隊也都是要開赴北方作戰的。此外,沿海各省庫存槍炮也大批解赴前線。南洋大臣劉坤一截止1894年10月,就前後協濟各省後膛洋槍 14000枝。廣東於1894年8月解到北洋新舊毛瑟槍各2000枝。到11月,兩廣總督李瀚章奏,已先後調撥各地洋槍16000枝,以後又續撥馬槍、步槍2600枝,子彈360萬顆。年底,還撥給吳大澄部鋼炮30尊。這些武器無疑對改善部隊裝備起了重大作用。如山西部隊程之偉部,由北洋撥給毛瑟槍和十三響洋槍各300枝,並擬再撥300枝。陝西部隊原來沒有後膛槍,"各營平日操練皆用前膛洋槍及土槍,萬難應敵",後由劉坤一協濟林明敦槍1000枝,裝備北上援軍。張之洞派出北上參戰的吳元愷部,"有過山炮三十二尊,克虜伯新式快炮十二尊,連珠黎意快槍千枝,彈百萬,軍火可為關外諸軍之冠"。本來裝備落後的湘軍,到戰爭後期裝備大為改善,如陳湜部已配備了快利槍和新馬梯尼槍。此外,關於清軍的裝備,還有幾點應作具體分析:其一,某些將領對所部裝備不足的奏報,往往誇大其詞。如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屢次奏稱部隊裝備不足,請造拾槍應用。事實上,他出省作戰時共帶馬步軍3000人,攜帶快槍3800餘枝,人手一槍尚有餘。1894年10月,署理黑龍江將軍增祺又撥給他步毛瑟槍 5000枝,馬毛瑟500枝,哈乞開斯槍200枝,來福槍300枝,共6000枝。到戰爭結束時,黑龍江共撥出格魯森快炮、過山鋼炮、開花銅炮各4尊,嘎爾薩炮2尊,龍炮1尊,子母炮7尊,常勝炮150尊,單響毛瑟槍5000枝,10響毛瑟2050枝,哈乞開斯991枝,馬毛瑟1933枝,來福槍300 枝,太來槍660枝,後膛馬槍250枝,抬槍80枝。其中有少數撥給了其他部隊,有些武器也比較落後,但大部分是進口槍械。依克唐阿所部後擴充至萬餘人,這么多槍炮,怎麼能說裝備不足?依克唐阿的奏報,無非是為了掩飾其作戰不力,另外也與其部隊在戰場上大量遺棄和損壞武器有關,關於這一點,還要在下文述及。其二,某些地區即使裝備確實不足,槍械也落後,但並非毫無長處,即以山東為例,其陸軍確實裝備比較差,但沿海戰略要地如煙台、威海海口各炮台所裝備的火炮卻是比較先進的,數量也相當可觀。煙台有各種口徑的火炮27尊,均是後膛鋼炮,其中22尊是快炮。威海衛由於是水師提督衙門的駐地,各炮台配備的火炮不僅數量多,質量也均屬上乘。據統計,該地25座炮台,共配備進口的各種口徑的平射炮、地陷炮、行營炮、曲射炮達167尊。由此可見,如果說威海衛之戰失敗的原因是裝備落後,恐怕無論如何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其三,前文已指出,與淮軍相比,其他部隊的裝備均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差距,但也不可一概而論,有的部隊的裝備還是相當精良的。如直隸練軍一律裝備洋槍洋炮,到90年代前後,還裝備了新式毛瑟槍和克虜伯炮。即使一些內地省份如江西、貴州、雲南的練軍,也都在70-80年代,裝備了近代槍炮。

10. 當年清朝的陸軍,北洋水師的裝備精良。軍力在世界上排名比日本靠前,甲午戰爭為什麼會輸給日本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失敗和損失最慘重的一場戰爭。在這場短短九個月的戰爭中,中國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割讓遼東半島、台灣省、澎湖列島等地(後遼東半島由中國以3000萬兩白銀的代價「贖回」);賠款白銀2.3億兩。
甲午戰爭帶來的民族尊嚴之痛,國人自尊之痛,卻要遠遠超過割地賠款之痛!——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攜帶全權委任狀,乘坐德國商船「公義號」抵達赤間關馬關港(今下關港),與日方全權代表、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舉行談判。談判其間,伊藤博文極為橫蠻,屢屢逼李鴻章在早已擬定的條約文本上簽字,稱:「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並限定必須在一個月內辦理割讓台灣的手續,李鴻章哀求放寬期限,說:「台灣已是貴國口中之物,何必著急。」伊藤博文回答:「還沒有咽下去,餓得厲害!」二十多天過去,日本下最後通牒,限四天內答復,否則北京必不可保。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條件。
「馬關條約」簽字消息傳回國內後,「吾人積憤於國恥,痛恨於和議,而以怨毒集於李之一人」(譚嗣同)。李鴻章,成了「國人皆曰可殺」的「漢奸」、「賣國賊」。
今年的7月25日,是甲午戰爭120周年「國恥紀念日」。在21世紀的今天,回憶這段歷史,記住這個教訓,仍有極為重要之意義。
中國日本一衣帶水,自漢朝始兩國開始交往頻繁。歷史上曾經長期同屬儒家文化圈。進入近代後,兩國又一度面臨相同命運:1840年,英軍炮艦轟開了「天朝上國」大門;1853年,美國「黑船叩關」,日本結束了二百多年的封關鎖國政策。不久,兩國先後開始了旨在「船堅炮利」、富國強兵的變革:1861年,中國開始實行「洋務運動」;1869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然而三十年不到,昔日的「徒弟」、「莞爾小國」日本後來居上,甲午一戰,洋務運動首領李鴻章最終俯首於明治維新首領伊藤博文面前,簽訂了大清有史以來最屈辱的《馬關條約》。
李鴻章、伊藤博文,分別是當時中日兩國最傑出政治人物,他們相同歷史條件下的截然不同命運,可以說是兩個國家政治人物和民族命運的一個縮影。時至今日,仍有極強的現實反思和警醒意義。
「現實反思和警醒」之處在哪裡?《馬關條約》簽訂前日本首相、全權代表伊藤博文與清政府全權大臣李鴻章有一段發人深思的對話:
「想當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風,談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伊藤因日本想侵略朝鮮之事來華與李鴻章談判,被李鴻章斷然拒絕一事),如今真的打了,結果怎樣呢?我曾經給過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貴國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我國必定後來居上,如今十年過去,我的話應驗了吧?」
李鴻章:「改革內政,我非不欲做,但我們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不像貴國一樣上下一心。如果我們兩人易地以處,結果會如何?
伊藤思忖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舉世關注之外交場合,面對「東瀛倭國」首相伊藤博文一番咄咄逼人,充滿揶揄、教訓的話,身為「天朝上國」大學士的李鴻章作了極為坦誠的回答。而內心深處,作為「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的頭號弟子,此時的李鴻章究竟是羞愧交加?還是悲憤難禁?抑或急火攻心?
伊藤博文關於「我曾經給過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貴國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我國必定後來居上,如今十年過去,我的話應驗了吧」之語,其實有失公允,其實早在1864年李鴻章就指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外國利器,欲學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用其人。「

熱點內容
完美緣怎麼用 發布:2021-03-16 21:51:05 瀏覽:903
陸貞傳奇百度影音59 發布:2021-03-16 21:51:04 瀏覽:613
全民奇跡26無限鑽石sf 發布:2021-03-16 21:51:02 瀏覽:654
夢幻手游大神 發布:2021-03-16 21:49:52 瀏覽:928
dnf女聖職者本子 發布:2021-03-16 21:47:35 瀏覽:170
昆明新開商場 發布:2021-03-16 21:43:27 瀏覽:797
捉鬼傳奇 發布:2021-03-16 21:43:12 瀏覽:816
微服私服 發布:2021-03-16 21:42:11 瀏覽:340
風雲之龍耀九州私服 發布:2021-03-16 21:41:57 瀏覽:525
北魏傳奇之宏圖恨 發布:2021-03-16 21:40:46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