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洪水
❶ 四川都江堰歷史上曾發生多少次洪水
自都江堰修建成功後沒有發生過特大的洪水災害,修建鎮水神獸是古人的習慣,
他們把鎮水神獸作為圖騰來使用。望採納!謝謝,不懂可以再問。
❷ 在海河流域,渤海灣沿岸,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新開的入海河道
在海河流域,渤海灣沿岸,有那麼多新開的入海河道是因為上個世紀60年代海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之後,進行的根治海河曠世工程的傑作,新挖了十條宏大的如海通道(稱之為新河:如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獨留鹼河、馬場鹼河等)。
❸ 雞群被洪水圍困樹枝七天,水中的雞堅強是什麼梗
南方連降暴雨,洪災頻發,安徽省黃梅縣新開鎮蔡家渡村也遭遇了洪水的侵襲,當地防汛指揮部迅速安排居民進行轉移,但由於時間緊急,部分家禽來不及轉移,被困水中,其中有一群雞被圍困水中,在樹枝上站著,有網友利用無人機拍攝到了這一畫面,在網上引發熱議,這些雞也被網友們稱為“水中的雞堅強”。“水中的雞堅強”的梗就由此而來。總的來說,水中的雞堅強的梗是由於雞群在洪水中還能頑強活下來,也讓我們知道了生命是堅強的,生命是向上的。
❹ 大禹治水的故事[不超過一百字]
在我國遠古時代,相傳四五千年前,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災害。為了解除水患,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治水,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被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會議又推舉了鯀的兒子禹。他是一個精明能幹、大公無私的人。大禹請來過去治水的長輩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並且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一方面,用「疏導」的辦法根治水患。大禹親自率領二十七萬治水群眾,全面進行疏導洪水的勞動。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握木鍤,不辭辛勞,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而不入。在他的領導下,人們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時,大禹和治水的大軍還大力幫助老百姓重建家園,修整土地,恢復生產,使大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對於大禹的功績,人民歌頌他,感謝他,懷念他,當時人們把整個中國叫「禹城」(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在浙江省紹興市嵇山門外,人們修建了夏禹的陵墓——禹陵,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禹陵旁有一座禹王廟,氣勢雄偉,古木參天。今日禹陵和禹王廟,已成為中外遊人游覽的勝地。
❺ 村名被洪水圍困屋頂揮旗求救,現場的情況如何
【村民被洪水圍困屋頂揮旗求救】隨著今年強降雨天氣的增多,加之降雨量的增大,給不少地區帶來了洪澇災害。8月18日,受強降雨影響岷江流域水位全面上漲,四川宜賓啟動Ⅱ級防汛應急響應。
總之,當地的緊張救援仍在進行當中,希望大家都可以保護好自己,積極等待救援隊的救助。
❻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專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屬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塗山既有大會諸侯遺址,又有娶女首領為妻的塗山氏國遺址,並留有禹王宮、啟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啟之地的)台桑、防風冢、禹墟等多處遺跡,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歷史,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游覽憑吊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
❼ 建國以來洪水泛濫
20世紀以來中國發生的洪水災害
洪水災害是指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現象。
我國是世界上洪水最多的國家。洪水災害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目前,我國1/10的國土面積、5億人口、5億畝耕地、100多座大中城市、全國70%的工農業總產值受到洪水災害的威脅。時間上,除了黃河凌汛外,我國的洪水大都發生在7、8、9月三個月;地區上,洪水主要發生在我國七大江河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地區。
(一)七大江河洪水災害
(1)珠江。珠江流域洪水頻繁。1915年7月珠江發生流域性大洪水,西江、北江洪峰流量皆達200年一遇的最高峰。西江與北江洪水相遇,東江也發洪水,北江大堤潰塊,梧州三樓上水,廣州被洪水淹沒7天,珠江三角洲受災農田648萬畝,災民378萬人,死傷十餘萬人,經濟損失高達100億元。 1915年至1949年的35年間,流域內發生較大洪水災害22次,給珠江三角洲地區帶來十分慘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新中國成立後,發生過1959年東江大水、1968年和1994年西、北江大水、1982年北江大水、1996年柳江大水和1998年西江大水,經過全力防汛搶險戰勝了歷次洪水災害,但也帶來了較大影響。其中,1994年西、北江大水,廣東、廣西受災人口近1800萬,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80多億元。
(2)長江。建國以來1949,1954年洪水最大。1954年洪水淹沒農田4755萬畝,受災人口1888萬人,死亡3.3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 1998年長江又一次發生全流域大洪水,中游多數河段水位高出歷史最高水位,干堤較大險情近1700處,經奮力搶險,才使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比以往大洪水的受災程度小得多。其中淹沒耕地23.3萬hm2,受災人口200餘萬人,災害仍然主要在中游。歷史資料表明,長江中游是洪水災害的重災區。
(3)淮河。自1194年淮河下游被黃河截奪後,淮河成為我國洪水災害最嚴重的河流之一。1957年8月由於台風影響,該流域范圍內連降暴雨,發生特大洪水,淹沒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1700萬畝農田被淹,1100萬人受災,經濟損失達100億元。 從2003年6月20日入汛,淮河流域的降雨時間長達22天,水系降水總量約798億立方米,比1991年最大30天降水總量還高出59億立方米,致使從河南經安徽到江蘇省洪澤湖以及入江水道沿淮約750公里的范圍內,淮河幹流的各主要站點息縣、淮濱、王家壩、潤河集、正陽關、魯檯子、淮南、蚌埠、洪澤湖蔣壩等以及入江水道均超警戒水位。
(4)黃河。解放前的1000年中黃河決口達1500次,大改道26次。1117年黃河決口,淹死100萬人。1642年水淹開封,全城37萬人中,死亡34萬人。但解放後,由於加修了黃河防洪大堤,50年來安然無恙。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人眼中的黃河以"斷流"而聞名。許多人甚至斷言,黃河已變成一條內陸河、季節河。"黃河防汛"似乎也已成為遙遠的歷史教科書中的一頁。但是,在經歷了多年持續乾旱的困苦之後,2003年8月26日至9月8日,短短14天內,黃河中游主要支流涇河、渭河、洛河、伊河、沁河相繼發生9場洪水,如果全部進入黃河下游,鄭州花園口水文站將至少出現四次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黃河灘區將大面積受災。
(5)海河。海河是易發生洪水的河流。解放後水淹面積達到或超過5000萬畝的年份有1949,1954,1956,1963年。其中1963年洪水最大,三大水系決口2400處,有104 個縣市遭災,淹沒農田6600萬畝。保定、邢台、邯鄲市水深2-3米,倒房450萬間,受災人口2200萬,死5640人,2254個工礦企業停產,京廣鐵路27天不能通車,直接經濟損失60億元。
(6)遼河。遼河歷史上洪水頻繁,近800年發生洪水81次。解放後1951年、1953年都曾發生特大洪水,1985年因受台風影響連降暴雨,遼河、渾河、太子河同時出現洪水,決口4000多處,受災人口1200多萬人,倒房17.4萬間,受災農田6000多萬畝,直接經濟損失47億元。
(7)松花江。1932年松花江大水,哈爾濱被淹,水深平均3米,38萬人口中24萬人受災。1985年8月松花江大水,受災農田3500萬畝,倒房91萬間。概括而言,1954年、1963年、1975年、1985年為我國洪水高峰年。 1998年入汛之後,松花江上游嫩江流域降水量明顯偏多,先後發生三次大洪水。第一次洪水發生在6月底至7月初,洪水主要來自嫩江上游及支流甘河、諾敏河。第二次洪水發生在7月底至8月初,洪水以嫩江中下游來水為主,支流諾敏河、阿倫河、雅魯河、綽爾河、洮兒河發生了大洪水。第三次洪水發生在8月上中旬,為嫩江全流域型大洪水。
一、洪水的形成
洪水大都是由於連續降雨,河流排水不暢造成的。由於水文氣象的不利組合(如氣旋、台風、地形等),在一定的范圍內,出現歷時長、強度大的大暴雨,從而形成地面徑流。如果流域內的地面坡降大,又缺少植被,土層又薄,支流匯入時間集中,則將使地面徑流的絕大部分以較快的速度向主河流匯集,在河道中形成很大的洪水。
我國大部分地區河流是由於連降暴雨或久雨不晴而形成洪水的。在這些地區,一般是春、夏降雨較多。當河流匯集了大量的水流時,往往形成洪水進入洪水季節;而秋、冬降雨較少,河流的來水也較少,就進入枯水季節。我國東北和西北地區的河流也有因融雪而形成洪水的。
二、洪水災害
出現洪水是否會成災,這與地形、植被、河道的泄流能力有關。如果洪水流量超過了河道的泄流能力,就會泛濫成災,反之就不會成災或災情不重。洪水流量超過河道泄流能力的原因很多,一般有如下幾個方面:
1、洪水過大。一條河流各年的最高洪水位和最大流量(簡稱"洪峰")都不一樣,洪水出現的時間和漲落過程以及一個時段內(如一天、三天、七天和三十天)的洪水總量(簡稱洪量)也不一樣。如在這個流域內發生了大面積的、長歷時的、高強度的暴雨,河流匯集了特別多的水流,就會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
2、河流挾帶大量的泥沙使河床逐年淤高。當河流在其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時,河流挾帶大量泥沙會使河床逐年淤高,過水斷面逐漸減小,從而減少了河流排泄洪水的能力;使湖泊逐年淤積,就減少了湖泊滯蓄洪水的能力;水流與泥沙的相互作用,使河道逐漸曲折,並使沙洲、汊道、淺灘變化不定,也減少了河流排泄洪水的能力。這些現象都使河流的洪水威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象黃河流域上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水流挾帶了大量泥沙,進入中下游後,地勢平坦,河面加寬,流速下降,水的挾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下沉,使河床逐年淤高,致使下游華北平原有許多地方的河床高出地面,幾千年來,使洪水威脅逐漸增加。
3、流線由於離心力和環流的作用而日益曲折。
4、冰塊堵塞。
5、風浪、降雨、動物破壞。
6、入海河流由於海潮頂托,使洪水排泄不暢。
在歷史上,洪水災害給人們的教訓是慘痛的。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珠江等河流亦發生過很多次洪水災害。
解放後五十多年來,我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和洪水作斗爭,興建了許多防洪工程,大力組織了每年的防汛工作,並對一些流域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防洪措施
為了防治洪水災害,必須採取一些防洪措施,興建一些防洪工程。通常的做法是在河流的上中游山區、丘陵區開展水土保持工作,興建山谷水庫,滯蓄洪水,防治山洪在中、下游的平源地區修築防洪提,整治河道,以利泄洪,並利用湖泊窪地滯蓄洪水或興建必要的分洪工程。歸納起來不外乎是調蓄和排泄兩種。調蓄就是把有害的洪水暫時存蓄起來,以便在洪水過後有控制地慢慢下放,或等到使用時再按需要量下放,因此,蓄水不僅可以防洪,而且可以興利(如灌溉發電、航運等)。排泄就是把控制下放的洪水或自由下泄的洪水安全地送到海里去。
現就防洪的主要措施:築堤防洪、泄洪、分洪、蓄洪、滯洪、蓄洪墾植和水土保持等分述如下:
(一)、築堤防洪
築堤防洪是平原地區歷史最悠久的防洪措施,也是目前防洪的重要措施之一。
黃河大堤,長1416公里,保護著沿河兩岸平原地區27490萬畝的耕地和許多重要城市以及鐵路干線。
長江干堤長3826公里,保護著3180萬畝耕地。
其他如珠江、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等兩岸都有漫長的防洪堤,它們在防洪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
下面對防洪堤的作用和設計作些簡要的敘述:
1、防洪堤的作用:主要是保護河流兩岸平原窪地的農村和城市,使它們不受洪水淹沒。
防洪堤一方面擴大了河道的過水斷面,增加了泄洪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河道本身的蓄水容積。此外還有約束水流,穩定河床的作用。築堤防洪對洪峰持續時間長、洪量大的河流泄洪效果最佳。
2、防洪堤的設計:防洪提的設計可以歸納為布置堤線、擬定堤頂高程和選擇斷面型式三個問題。
①堤線布置:堤線要求平順,使河道兩岸有足夠的堤距,不縮窄河床,能使河道泄水通暢;同時應選擇較高的灘地作為堤基,以求基礎扎實和工程量小。
②堤頂高程;它取決於防洪設計水位。防洪設計水位又取決於防洪標准。當防洪水位確定後就如同土壩設計一樣,加上風浪爬高和安全超高,便可確定堤頂高程。
③堤的斷面:防洪堤的斷面型式與土壩相似。由於堤線較長,一般採用均質斷面,堤頂應有足夠的寬度,以適應防汛搶險和交通的需要;堤的邊坡大小根據設計洪水位作用下防止浸潤線逸出堤坡腳和保證堤身穩定的要求而定。堤的斷面型式如下圖所示。
為了防止風浪與水流沖刷堤坡及坡腳,部分堤段需做塊石護坡或防浪林台,在堤上綠化造林以防風浪襲擊和水土流失。我國除建有許多江堤、河堤、湖堤防禦洪水外,在沿海地帶還建有漫長的海堤(或叫海塘)防禦海潮和台風的襲擊。
(二)、泄洪
擴大河道過水能力,使洪水能暢通下泄所採取的措施,叫做泄洪。這些措施包括加高培厚防洪堤(增加河道泄洪能力)、整治河道、擴大行洪區等。下面對河道整治的幾種常見措施作簡略介紹。
1、疏浚拓寬河道 即將過於窄淺的阻水河段疏通、浚深、拓寬增加泄洪能力。有些地方如因河道兩岸的防洪堤間距狹窄,壅阻水流,則需退建堤防展寬河道。以增加泄洪能力,降低上游壅高的水痊,減輕洪水威脅和防洪負擔。
2、截彎取直 由於河彎過多或曲率過大,往往泄洪不暢,需要進行人工截彎取直,使洪水泄通暢。對於大型河流的截彎取直,由於影響較大,必須採取極為謹慎的態度。
3、護岸工程 為了防止洪水沖刷河道凹岸引起河岸坍塌及堤防崩潰,需做護岸工程。特別是在重要城鎮附近,對工廠企業、橋梁、碼頭等建築物,更應加以保護。例如南京市浦口長江邊興建的塊石沉排護岸工程就是一項重要的工程。此外,護岸工程還有防止河彎發展,穩定河床的作用,對泄洪有利。
4、消除障礙 在河床范圍內灘地上種植的蘆葦、柳樹和圍築小圩以及存在的個別高地、暗堤、暗壩等,都會給泄流造成障礙,需要消除。如果橋梁、碼頭等建築物阻礙泄洪,則需改建。
(三)、分洪
如前所述,堤防防禦洪水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就要採取其他防洪措施來確保堤防的安全,分洪就是其中之一。
分洪工程是在河流的一處或數處分泄一部分洪水直接入海、或其他河流、或附近湖泊、或予築的分洪區,以削減通過河流的流量,減輕洪水對堤防的威脅。現分述如下:
1、直接分流入海。在河流的下游,入海口泄洪不暢,地形條件又允許新開河道,就可直接分流入海。如海河流域防洪規劃新開二十多條分洪道直接分流入海,獨流減河是最早的一條入海分洪道。
2、分流入其他河道。一條河流如果與相鄰河流發生洪水的時間經常不同,這時可將這一條河流容納不下的部分洪水分入相鄰的河流。例如蘇北的淮沭新河,就是准備在淮河遭遇特大洪水時,分淮河洪水3000m3/s通過新沂河入海。
3、分入泛洪區並繞泄至下游。當河段狹窄不能容納下泄洪水,而由防洪堤所保護的范圍又十分重要時,如有合適地形,可分洪入泛洪區並繞泄至下游。例如長江上的荊江分洪工程和漢水的杜家台分洪工程就是這樣規劃的。
(四)、蓄洪
利用山谷水庫和湖泊塵地來調蓄汛期防水,防止洪水災害的措施,叫做蓄洪。
攔蓄洪水,除害興利,不僅在防洪方在可大調大蓄,削減洪峰,同時在水力發電方面,由於攔蓄了大量的洪水,從而形成了可以發電的很大落差;此外,在灌溉、航運、養魚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效益。
在河流的上、中游,每當山洪爆發,洪水來勢兇猛,往往使中下游兩岸平原地區遭受洪水災害。經過山谷水庫調蓄以後,削減了洪峰,減少了中下游的洪水威脅。但由於仍有大量洪水需要下泄,加上中、下游大片平原地區匯集的洪水仍會發生洪水災害。因此在一條河流上,除了在上中游利用山谷興建水庫蓄洪外,還需要在中下游利用河流穿過的湖泊窪地興建平原水庫調蓄洪水。
利用山谷水庫蓄洪和利用湖泊窪地蓄洪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其共同之處是:大調大蓄,有效地削減洪峰,同時能徹底攔截泥沙,使除害與興利相結合。不同之處是:大、中型山谷水庫具有綜合效益大的優點,但也有工程量大、投資高、淹沒廣、移民多、技術復雜和工期長等缺點;中、小型平原水庫具有工程簡易,收效快等優點,但也具有湖泊四周堤線長、防汛負擔重等缺點。(五)、滯洪
利用河道附近的湖泊和窪地,引進一部分洪水臨時蓄積起來,待洪峰過後再排入原河道,叫做滯洪。顯然,與江河相通的湖泊、窪地的天然滯洪與天然蓄洪一樣,效果是不大的。為了充分發揮江河旁側湖泊、窪地的滯洪作用,需建閘控制。在河道低水期開閘預降湖泊、窪地的水位,然後關閘拒絕倒灌,直至洪峰來到時,開閘引水,削減洪峰,待洪峰過後再徐徐放出。
利用湖泊、窪地滯洪和前述利用湖泊、窪地蓄洪及分洪頗有異同之處。相同點是三者都能削減洪峰,減輕下游洪水威脅;不同點是:蓄洪是河道穿過湖泊、窪地,在出口處建閘,在汛期可同時兼施蓄泄;滯洪是利用河道旁側湖泊、窪地,進出口合建一個閘,在汛期不能同時兼施蓄泄,只能先泄蓄後排匯;分洪是利用河道旁側湖泊、窪地,在進口處建一個閘,在出口處另建一個閘,可以同時滯蓄和排泄。
(六)、蓄洪墾殖
在分洪、滯洪、蓄洪湖泊的灘地上,圍築上圩進行墾殖,小水年份的汛期,利用圍墾後所剩餘的湖泊容積分洪或滯洪;大水年份的汛期,破開小圩放棄墾殖的秋熟,利用湖泊全部的容積(包括圍墾的小圩區)分洪或滯洪,汛後再播種冬麥。這種小水年份墾殖,大水年份廢田還湖(窪),水利與農業相結合的措施叫做蓄洪墾殖。這種措施在長江、淮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得到極其廣泛的採用,對於增加農業生產和防治血吸蟲病起著很大的作用。
(七)、水土保持
河道演變逐漸向惡化方向發展,其主要原因是受流域內上游地區水土流失的影響。如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平均每年泄入黃河的泥沙12~15億噸,其中下遊河道淤積3~4億噸,可以說是舉世無雙。因此治河必須治山,要大搞水土保持,解決水土流失問題。
水土保持在防洪上的作用在於:
①就地蓄水減少地面徑流,改變徑流年內分配;
②增加地面糙率,增加流程;
③減少河流挾帶的泥沙,減少泥沙在河道、湖泊、水庫里的淤積;
④保護地面表層的肥活土壤不被雨水沖走,有利於農林的種殖。
四、防洪規劃
在一個流域或一個地區,為了防止洪水災害,需要合理運用上述防洪措施,興建一些防洪工程。究竟採取何種措施,興建多大的工程,必須首先搞好防洪規劃,下面從四點來說明有關防洪規劃的問題。
(一)、防洪規劃所需的基本資料
防洪規劃象其他規劃一樣,必須從實際出發,進行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它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歷史上曾發生過的大洪水、特大洪水及洪水災害情況(如發生時間、地點、大小和發展趨勢等);
(2)自然地理、水文地質條件(如地形、地勢、地面復蓋、水土流失等情況);
(3)水文、氣象條件及河流特徵(如降雨、徑流、水位、流量等,特別是河道干支流的洪水特性和含沙情況,河道各段泄水能力和防洪堤情況。湖泊、窪地的分布及其容積,以及河流的入海條件等);
(4)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各部門和當地群眾的要求;
(5)已有的水利工程措施等等。
上述基本資料大部分是通過水文勘測工作獲得的。
(二)、防洪規劃的原則
防洪工程的總體規劃,應遵循下列原則:
(1)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是防止洪水成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重要措施。在規劃上、中、下遊河流的防洪工程時,要統籌兼顧,全面考慮防洪、排澇、灌溉、發電、航運等綜合利用的效益。
(2)有重點、分階段地進行規劃,分清輕重緩急,做到盡全力防止毀滅性災害,消除普通災害,逐步提高防洪標准。以小型為主並不排斥大中型工程,相反地需要輔以必要的大中型骨幹工程,才能做到大、中、小結合,形成完整的防洪體系。
(3)防洪工程的總體規劃應按近期和遠期相結合的原則來考慮。由於防洪工程的建設費用比較大,所以要對所期工程作出分期建設的安排並為遠期發展留有餘地,這樣,既能節省初期投資,又能及早地發揮工程設施的作用。
(4)對原有防洪工程的改建和擴建,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和發揮原有工程效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改造,使其逐步達到完善和合理化。
(5)為了減少下泄洪峰流量,減少工程造價,在可能條件下,盡量採取分洪、截洪和排洪
❽ 大禹是如何寫出因勢利導的防洪方略
大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南部一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大禹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創建者。
據古文記載,大約在四千餘年前,黃河流域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災害。當時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極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難。面對到處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聯盟首領堯,為了解除水患,召開了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完成這個任務。由於鯀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圍截的方法,治水九年,勞民傷財,不但沒有把洪水治住,反而水災越來越大。堯死後,大家推舉舜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舜巡視治水情況,看到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將鯀治罪,處死在羽山。
部落聯盟又推舉鯀的兒子禹。禹是個精明能幹、大公無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他毅然決然地告別妻子,來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請來了過去治水的長者和曾同他父親鯀一道治過水害的人,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尋找根治洪水的辦法。有人認為:「洪水泛濫是因為來勢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議:「看樣子,水是往低處流的。只要我們弄清楚地勢的高低,順著水流的方向,開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辦了。」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啟發,他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一方面,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用「疏導」的辦法來根治水患。
為了便於治水,大禹還把整個地域劃分為九個大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州。從此,一場規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開了。
禹親自率領20多萬治水群眾,浩浩盪盪地全面展開了疏導洪水的艱苦卓絕勞動。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手握木鍤(形狀近似於今天的鐵杴),櫛風沐雨,廢寢忘食,夜以繼日,不辭勞苦。由於辛勤工作,他手上長滿老繭,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長期泡在水中,腳指甲也脫落了。
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第一次路過家門口,他的妻子剛剛生下兒子沒幾天,恰好從家裡傳來嬰兒哇哇的哭聲,他怕延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路過家門,抱在妻子懷里的兒子已經會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緊張的時候,他還是沒有進去;第三次過家門,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治水工作還是很忙,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在大禹領導下,廣大民眾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服服貼貼地流入大海。他們又回過頭來,繼續疏通各地的支流溝洫,排除原野上的積水深潭,讓它流入支流。從而制服了水災,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