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重寶傳世
『壹』 唐朝的一個銅幣現在的價值是多少
唐
唐初一度沿用隋五銖錢。唐高祖時正式發行五銖,鑄行「開元通寶」,並迅速推行,延綿七百餘年的五銖至此結束。高宗乾封元年鑄乾封泉寶錢,以一當十,不久即廢去。開元通寶的使用,使唐代貨幣保持了長期的統一與穩定。安史之亂,是經濟由盛至衰的轉折點。唐肅宗乾元元年發行虛價的「乾元重寶」錢,錢制漸趨混亂。中唐發行「兩稅法」,以銅錢征稅,貨幣供應不足,武宗會昌元年鑄了「會昌開元」錢後才緩解了嚴重的錢荒。唐代中晚期出現了「重寶」「元寶」等錢名,此後中國的方孔圓錢,形成了記年號,稱「寶」的錢制。開元通寶的形制不但成了後世小平錢的基本鑄式,還被沿襲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古代日本、朝鮮及越南等國,都受到了開元錢的影響。唐
名稱書體書體幣型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孕星 30元 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攻克長安,次年隋亡,他在關中稱帝,國號唐。武德四年廢通行1300年的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開元為開新朝之元,與開元年號無關。初期徑2.4--2.5厘米,重3.8--4.2克,貞觀年間斗米三五文而已。自玄宗後錢文四字稍欠勻稱。德宗以後鑄制粗陋,終唐近三百年,版別,樣式繁多,另有金、銀、鐵、鉛線,由於鑄期長傳世豐富。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右桃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雙桃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月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巨星 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星 1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星 1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三月 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四月 2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左右月 3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同心結 7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金質 80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銀質 2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洪」 2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興」 1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京」 12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宣」 1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平」 2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丹」 3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大「平」 1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小「平」 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永」 13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永」 15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福」 6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福」 1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福」 1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丹」 8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桂」 6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左「廣」 8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廣」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太平藍大王」 15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藍」三雲 18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梁」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梁」 3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梓」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鄂」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反「京」 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京」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昌」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益」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洛」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襄」 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藍」 4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越」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宣」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潭」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潤」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興」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兗」 8元
開元通寶隸書折十唐代 1600元
開元通寶隸書當十折三型唐鑄 無定價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唐鑄 1元
乾封泉寶隸書小平唐代 300元 高宗乾封元年鑄,以一當開元通寶錢十。錢體略大於開元錢,徑2.5厘米,重3.3----3.5克,因鑄期短,傳世少,出土多在陝西境內。常見多為贗品。
乾元重寶隸書小平唐代 2元 肅宗乾元元年始鑄之虛值大錢,一當十與開元錢並行,後期減重大小不一,版別甚多,背有星、月、祥雲,瑞雀等。當五錢徑2.5厘米,重4克上下,當十錢徑2.9----3厘米,重10克上下。
乾元重寶隸書折二唐代 1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二白銅母線 800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二背祥雲 400元
乾元重寶隸書小平背瑞雀 1100元
乾元重寶隸書小平背「洪」 1600元
乾元重寶隸書小平背「二」 110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二背「十」 1000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二背重輪 5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十背重輪下月 200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十背重輪下月 200元
乾元重寶隸書小二背重輪 20元
乾元重寶隸書小平背重輪 4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十背重輪八星 1500元
大歷元寶隸書小平光背 500元 唐代宗大歷四年於絳州鑄造,錢文隸書,旋讀光背,徑約2.3厘米,重工業2.5克左右,因含錫,銅色昏濁,製作粗陋。大歷錢鑄期短暫,故傳世甚少。
大歷元寶隸書小平背月 650元
建中通寶隸書小平大樣 1200元 唐德宗建中元年復商州廢爐所鑄。錢文四字隸書,徑2.1--2.3厘米,銅色暗紅,錢體薄小,由於鑄期短,傳世,出土甚少。
建中通寶隸書小平小樣 800元
得壹元寶隸書折十光背 300元 乾元二年唐叛將史思明占魏州稱「大聖燕王」建元「應天」溶佛寺銅器得壹元寶大錢。錢文隸書旋讀,徑3.65--3.9厘米,重18.8--23克,痛月紋多種,得壹為初始、純正意,而非年號錢,行未久因惡得壹非國運長久之兆,遂改元更鑄順天元寶,故世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
得壹元寶隸書折十背月 400元
得壹元寶隸書折十背四月 1300元
得壹元寶隸書折十背四星一月 2000元
順天元寶隸書折十背月 120元 唐叛將史思明公元760年占洛陽,自號大燕皇帝,建元順天,鑄順天元寶,形制,色澤均同於得壹元寶,錢文隸書,徑37.5厘米,重20.8克,錢背多有星,月紋,鑄行壹年有餘,故傳世較得壹元寶多。.
順天元寶隸書折十背月星 500元
高昌吉利隸書小平大樣光背 2300元 南北朝時高昌國曲氏王朝鑄。其故都在今新疆吐魯番東南20里處,北魏太和廿三年曲嘉為王,傳世至唐貞觀十四年為唐所滅。錢文隸書有北魏氣韻,內外郭齊備,素背無文,徑2.6--2.67厘米,重12.5克,此錢傳世不多。幸阿斯塔那及陝西曾有微量出土。
所有唐朝錢幣價格
『貳』 唐朝的錢叫什麼
唐高祖廢.五.銖.錢,於武德四年鑄開.元.通寶錢。從此以後錢幣就再不以重量命名了。除開元錢外,又鑄年號錢,錢文也大多用隸書。
『叄』 唐代主要錢幣是什麼
李淵初入長安時,民間使用的是隋代的輕錢,積八九萬枚才滿米斛,乃於武德四年,一改歷代以「銖」「兩」為錢名的貨幣制度,鑄行成為「通寶」的錢幣,取名為「開元通寶」。開元通寶錢幣幣材多種,除銅以外還有金、銀等,其中銀錢較多,金質開元傳世較少。唐高宗時,政府看到通貨緊縮的利益卻為私鑄者所得,大感不滿,命令取締私鑄,並以五比一的比率用官錢換私錢。但缺少人問津,甚至有把私錢收藏也不兌換的。於是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推出「乾封泉寶」,以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行使,目的似在於增加發行,刺激物價,使私錢失去存在的依託。 唐玄宗後期發生的「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叛將也發行過錢幣——「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唐肅宗乾元元年七月,御史中丞奏請鑄行「乾元重寶」,以乾元重寶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唐代宗大歷年間似曾鑄有「大歷元寶」錢,史書未有明文記載,但傳世有實物。 此外傳世有「建中通寶」錢,錢徑2.1厘米,重1.8-2克,錢文隸書,旋讀,光背無文。這兩種錢鑄造較粗糙,在新疆等地發現較多,而內地倒較少見 。會昌五年,李炎在他登基後的第五個年頭,毅然下令毀佛鑄錢。他規定西京(長安)只留寺廟四座,東京留兩座,其餘的一律拆毀,僧人還俗,沒收寺院良田,和尚尼姑們遣回原籍,從事生產。把寺院內的佛像,僧尼缽盂、鍾磬、用具統統砸碎,化銅鑄錢。會昌開元已經發現的背文計23種,有「昌、京、洛、益、藍、襄、荊、越、宣、洪、潭、兗、潤、鄂、平、梓、興、梁、廣、福、桂、丹、永」。其中「平、桂、丹、福」少見,「永」字尤罕見。「開通玄寶」是唐代最後一種錢,直徑2.2厘米,大小和乾元重寶小平錢相似,錢文隸書,光背無文。據史書記載為桂陽錢監所鑄,數量極少。因其錢文為「玄寶」,一般認為是功德錢,是為討信佛的唐懿宗歡喜所鑄。
開元通寶是唐朝時期的主要流通貨幣,鑄行了近三百年,時間長,數量大,版別也較多,但絕大多數為小平錢,大錢非常罕見,也有爭論。
『肆』 唐代的錢幣值多少錢,再那裡賣
唐初一度沿用隋五銖錢。唐高祖時正式發行五銖,鑄行「開元通寶」,並迅速推行,延綿七百餘年的五銖至此結束。高宗乾封元年鑄乾封泉寶錢,以一當十,不久即廢去。開元通寶的使用,使唐代貨幣保持了長期的統一與穩定。安史之亂,是經濟由盛至衰的轉折點。唐肅宗乾元元年發行虛價的「乾元重寶」錢,錢制漸趨混亂。中唐發行「兩稅法」,以銅錢征稅,貨幣供應不足,武宗會昌元年鑄了「會昌開元」錢後才緩解了嚴重的錢荒。唐代中晚期出現了「重寶」「元寶」等錢名,此後中國的方孔圓錢,形成了記年號,稱「寶」的錢制。開元通寶的形制不但成了後世小平錢的基本鑄式,還被沿襲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古代日本、朝鮮及越南等國,都受到了開元錢的影響。唐
名稱書體書體幣型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孕星 30元 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攻克長安,次年隋亡,他在關中稱帝,國號唐。武德四年廢通行1300年的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開元為開新朝之元,與開元年號無關。初期徑2.4--2.5厘米,重3.8--4.2克,貞觀年間斗米三五文而已。自玄宗後錢文四字稍欠勻稱。德宗以後鑄制粗陋,終唐近三百年,版別,樣式繁多,另有金、銀、鐵、鉛線,由於鑄期長傳世豐富。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右桃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雙桃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月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巨星 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星 1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星 1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三月 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四月 2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左右月 3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同心結 7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金質 80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銀質 2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洪」 2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興」 1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京」 12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宣」 1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平」 2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丹」 3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大「平」 1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小「平」 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永」 13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永」 15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福」 6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福」 1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福」 1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丹」 8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桂」 6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左「廣」 8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廣」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太平藍大王」 15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藍」三雲 18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梁」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梁」 3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梓」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鄂」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反「京」 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京」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昌」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益」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洛」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襄」 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藍」 4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越」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宣」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潭」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潤」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興」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兗」 8元
開元通寶隸書折十唐代 1600元
開元通寶隸書當十折三型唐鑄 無定價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唐鑄 1元
乾封泉寶隸書小平唐代 300元 高宗乾封元年鑄,以一當開元通寶錢十。錢體略大於開元錢,徑2.5厘米,重3.3----3.5克,因鑄期短,傳世少,出土多在陝西境內。常見多為贗品。
乾元重寶隸書小平唐代 2元 肅宗乾元元年始鑄之虛值大錢,一當十與開元錢並行,後期減重大小不一,版別甚多,背有星、月、祥雲,瑞雀等。當五錢徑2.5厘米,重4克上下,當十錢徑2.9----3厘米,重10克上下。
乾元重寶隸書折二唐代 1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二白銅母線 800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二背祥雲 400元
乾元重寶隸書小平背瑞雀 1100元
乾元重寶隸書小平背「洪」 1600元
乾元重寶隸書小平背「二」 110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二背「十」 1000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二背重輪 5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十背重輪下月 200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十背重輪下月 200元
乾元重寶隸書小二背重輪 20元
乾元重寶隸書小平背重輪 4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十背重輪八星 1500元
大歷元寶隸書小平光背 500元 唐代宗大歷四年於絳州鑄造,錢文隸書,旋讀光背,徑約2.3厘米,重工業2.5克左右,因含錫,銅色昏濁,製作粗陋。大歷錢鑄期短暫,故傳世甚少。
大歷元寶隸書小平背月 650元
建中通寶隸書小平大樣 1200元 唐德宗建中元年復商州廢爐所鑄。錢文四字隸書,徑2.1--2.3厘米,銅色暗紅,錢體薄小,由於鑄期短,傳世,出土甚少。
建中通寶隸書小平小樣 800元
得壹元寶隸書折十光背 300元 乾元二年唐叛將史思明占魏州稱「大聖燕王」建元「應天」溶佛寺銅器得壹元寶大錢。錢文隸書旋讀,徑3.65--3.9厘米,重18.8--23克,痛月紋多種,得壹為初始、純正意,而非年號錢,行未久因惡得壹非國運長久之兆,遂改元更鑄順天元寶,故世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
得壹元寶隸書折十背月 400元
得壹元寶隸書折十背四月 1300元
得壹元寶隸書折十背四星一月 2000元
順天元寶隸書折十背月 120元 唐叛將史思明公元760年占洛陽,自號大燕皇帝,建元順天,鑄順天元寶,形制,色澤均同於得壹元寶,錢文隸書,徑37.5厘米,重20.8克,錢背多有星,月紋,鑄行壹年有餘,故傳世較得壹元寶多。.
順天元寶隸書折十背月星 500元
高昌吉利隸書小平大樣光背 2300元 南北朝時高昌國曲氏王朝鑄。其故都在今新疆吐魯番東南20里處,北魏太和廿三年曲嘉為王,傳世至唐貞觀十四年為唐所滅。錢文隸書有北魏氣韻,內外郭齊備,素背無文,徑2.6--2.67厘米,重12.5克,此錢傳世不多。幸阿斯塔那及陝西曾有微量出土。
『伍』 乾元重寶背東國值多少錢
乾元重寶,背面「東國」版式,真品行情要超過50000,真品收藏價值比較高的。
『陸』 古錢幣的知識
古錢名詞解釋
古錢的面、背、幕、穿、廓、肉:
古錢的正面稱為面,一般鑄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錢文。面有豎線稱豎文,橫線稱橫文。錢的背面簡稱背,背有文字稱背文,如果既沒有文字又沒有紋飾的,就叫光背,一般錢背稱幕。
錢的方孔或者圓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廣穿,小的稱為狹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錢體叫做肉。肉的外緣叫做邊,或者叫做廓;內緣形成邊框的叫做內廓,或稱做好廓、函廓;內廓細的叫細廓,非常細的就叫做瘦廓。漢代以前圓錢背無內外廓,我們稱它平背,從漢武帝鑄五銖錢開始,錢幣就有了內外廓。外廓雙重叫做重輪或重廓;內廓雙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內廓比外廓低些,我們就成為陰廓。
古錢的錢文與形制:
錢文即鑄在錢面上的文字。錢文自上、右、下、左而讀的,叫做回讀或旋讀,錢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來讀,叫直讀或順讀。錢文的書體有篆、隸、真、草、行、瘦金和宋體等,即使是同一字體,手法也是變化多端的。形制即是古錢的鑄造工藝、幣材、造型結構。各個時代的錢幣,都有其特徵,出於需要也要規定出同前朝錢幣的差異。比如方孔圓錢有的有廓,有的就沒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錢文有的直讀,有的旋讀。因而各個時代的錢幣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鑒定古錢真偽時這種方法也是很科學的。象齊的刀布為了使錢文不易磨損,就把幣的輪廓鑄得較高,背中間有一高點,如果沒有這些特徵,那麼就應判斷是偽品。即使是同一幣制的刀幣,由於時間的先後關系也有變化。這就需要錢幣愛好者熟記常在錢文中出現的字及時代特徵,以免上偽幣之當。
雕母和鐵母:
雕母又叫祖錢。用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成錢模,鑄錢時用祖錢做模,翻鑄母錢。這些母錢頒發到各地,各地則用母錢制范鑄幣。祖錢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見雕母都是金黃色的銅質,是質地優良的銅材。銅雕母的錢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錢不見刀痕跡象,,比同版流通的錢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錢被製成錢模後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銅液澆鑄在錢模上,待鑄幣冷卻後開模,取出鑄幣加工打磨光潔即成。
宋、元、明、清時期,冶金技術和采礦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鑄幣業的發展。明清時期黃銅鑄幣盛行起來。黃銅是銅鋅合金。以前鑒定錢幣含銅量的多少,就將幣擲於地上,聽聲斷其成色,成色高的銅幣,擲於地上有金聲。除黃銅外,還有白銅錢,這是銅錫合金中錫的比例大的緣故,也有一種白銅錢是鎳銅。
雕母錢體積比母錢和流通錢大,母錢又比流通錢稍大,銅質也較好。只是因為母錢是由祖錢翻砂鑄成的,所以錢的外緣輪廓、字口都沒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遜些。母錢除了銅質的外,也還有鐵質的.鐵材料翻砂制的鐵母錢比同級的銅錢要大些、厚重些。
古錢幣愛好者應當把鐵母和鐵范銅錢區別開來,鐵母錢是為鑄造鐵錢翻砂製成的母錢,再由母錢鑄成流通錢,它和銅幣實際上只是鑄幣材料的不同。而鐵范銅錢,是在大批鑄鐵錢之前,現將融化的銅液注入,以檢查錢模的效果,因而這些銅錢稱為試鑄品,這是與鐵錢形制完全相同的銅錢。這種錢流傳極少。
不論是打造鑄幣還是范疇,都是一種手工業的生產方式,由此造成錢幣品質的良莠不齊和鑄造費的高昂。中國歷代的銅錢,在形式上常有錯范和流銅等現象,使錢幣不整齊美觀,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萬別的,就是同一爐所鑄的錢,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難以辨別。中國鑄幣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時採用了機器鑄幣,新鑄銅元制幣整齊精巧,大受人民歡迎,而政府也獲大利。
生坑品和熟坑品:
古錢帶有出土銹色稱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稱新生坑;出土時間較久,尚帶銹片殘跡稱老生坑,或稱熟坑。
生坑品也有偽品,那時後代人偽造前代的古錢,我們鑒別生坑錢的真偽主要是觀察錢幣的文字、銹色。因為錢幣上的字多為著名書法家所寫,而偽造者學些的字有其形而無其神,有時文字與錢幣形制也不同,雖然銅銹是真的,錢幣也是假的。 銅也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常濕的情況下也不容易生銹。入土後的錢幣經過幾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錢幣的表面便起了化學變化,生成了銅銹,這種銅銹是不會脫落的。一些偽品的銹是經過特殊處理過裝飾而成的,雖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後,,銹就回脫落。
通寶、元寶和重寶:
通寶是中國自唐至清末銅幣的一種名稱,唐高祖武德四年,鑄造開元通寶。開元意思為開創新紀元,以後歷代沿用,並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從唐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如「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太平通寶」、「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貨幣稱寶是有其社會意義的,這就是貨幣的威力增大了。
元寶」這一名稱最早是用於唐肅宗時史思明在洛陽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順天元寶是由得壹元寶改制的。這兩種錢可以說是一種佔領貨幣。大歷年間曾鑄有大歷元寶,製作不精。當時錢價很低,銅價卻很高。因此官鑄也不精良。以後還有天福元寶、淳化元寶、聖宋元寶、宣和元寶、靖康元寶等。
「重寶」也是銅幣的一種名稱,這一名稱最早是用於唐乾元元年鑄的「乾元重寶」。乾元錢法定有兩種:一種是乾元重寶當十錢;另一種是當五十的乾元重寶,這種錢的背面的外廓是雙圈,所以稱為重輪乾元錢。乾元重寶流傳下來的很多,特別是小平錢,僅次於開元錢。朝鮮曾鑄造乾元重寶,背面有「東國」二字,這是朝鮮最早的錢幣。乾元錢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飛鳥或雲朵,也有雲朵在穿上的。以後有南漢「錢亨重寶」,北宋「慶歷重寶」,「崇寧重寶」,清「咸豐重寶」、「光緒重寶」等等。
記號錢、蟻鼻錢與鬼臉錢:
記號錢,就是面、背部有特殊記號的錢幣。比如錢面錢背有星紋、月紋等等。象乾元重寶,有瑞雀紋的價值990元。宋咸淳元寶,有小平和折二兩種,背文從元字到八字,這表示鑄幣的年代,八年的咸淳錢是宋最後一次鑄幣,九年、十年大概都沒有鑄幣,以後的前幼帝、端宗和後幼帝也沒有鑄幣。
朱元璋早期鑄造多種大中通寶錢,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五、當十, 並在各省分設寶泉局鼓鑄,這次鑄的錢,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計有北平、豫、濟、京、浙、福、鄂、廣、桂等,小錢背面多隻有局名。凡發現當三以上的大錢背文有北平、鄂、京、桂等字樣的古幣,就要留神鑒別,真幣每枚價值千元以上,皆屬珍品。
世俗所稱的蟻鼻錢,是銅貝的高級形態。錢幣學家認為蟻鼻錢是楚國的貨幣,因為大多出土於南方,而且文字是陰文,和中原的貨幣不同。蟻鼻錢的形狀是正面凸起,背面平。按照錢上的文字可以分為許多種。最普通的是所謂鬼臉錢,因為錢身為橢圓形,而且上面有的陰文,看起來的確象人的臉。其次是各六朱,因為上面的文字好像是各六朱三字的連寫,同時又象一隻螞蟻,加上鬼臉上的高鼻子,於是就有了蟻鼻錢這個名稱。這兩種錢最多見。
其餘幾種蟻鼻錢,即銅貝銘文作「全」字者,均很少見。解放後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蘇、魯南都不斷發現蟻鼻錢。普通鼻錢傳世較多,幾乎沒有偽品,但出土少的「全」字幣,就應留神有否做偽痕跡。
錢: 原與「鎛」同為古代農具,跟「劃」相通,呈鏟狀。春秋戰國間物物相易時,金屬農具「錢」即被當作重要財產作為交換流通物;繼而便出現具有貨幣功能的原始大鏟錢,後又稱「布」( 即「鎛 」之通假;古時錢鎛混稱猶今之鍬鏟混用。 ) 戰國末至秦,各式貨幣雖統一為「內方外圓」狀態,但「錢」的名稱卻一直被保留下來,至今仍為通用貨幣之統稱。
泉: 古音與「錢」通。因貨幣如泉水一樣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將「錢」稱「泉」。王莽篡奪劉漢天下後,因「錢」、「銖」等字之「金」旁與繁體「劉」字結構「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諱,故正式以「泉」代「錢」,更鑄「貨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此後三國孫吳之「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寶」、「永通泉貨」等,「泉」作「錢」即被廣泛使用並留傳下來。後世文人更因「泉」較「錢」字風雅淡泊。故尤喜稱「錢」為「泉」。
面: 錢的正面簡稱。即鑄有年號或國號文字以標志錢名的一面。如「半面」、「開元通寶」、「順治通寶」等錢面。
背: 錢的背面之簡稱,又叫「幕」。錢背變化較多:光平無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漢的「半兩」、「五銖」即多光背。唐宋以下的錢背大多有星月紋或記址、記年、記值等文字。如開元通寶背「⌒」者稱月紋,背「荊」字者示荊州鑄造;南宋嘉定通寶背文「同仁」系記同安監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啟通寶大錢背文「十·一兩」表示值當十、重一兩;清雍正通寶背滿文「」則表明寶蘇局鑄制。元代「至元通寶」大錢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種文字組成,就尤為奇異了。
比輪----東晉時沿用東吳舊錢,大小輕重並行,大錢稱"比輪",形容其大如車輪.
小平錢----直一文的小錢,也稱平錢,小錢,一般直徑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錢----當兩文使用的錢,一般直徑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錢----當三文使用的錢,一般直徑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其餘如折四,折五錢,均依次上推)
大錢----(1).大面值的錢及大型錢的統稱.(2).六朝時稱標准大小的五銖錢為大錢,乃與剪鑿小錢相對而言.
文----錢幣的基本單位名稱,一枚小平錢稱一文.
貫----一千錢稱一貫,又鑄錢場所穿在錢孔中的方形竹木條也稱貫.
緡----同貫,一千錢稱緡.
小樣----指錢徑小於同類型錢者.
大樣----指錢徑大於同類型錢者.
面----錢幣之正面.
面文----錢幣正面的文字.
背----錢幣之背面,又稱幕.
背文----錢背文字,符號,圖形的總稱,又稱幕文.
穿----指錢身之孔,也稱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圓者叫圓穿,圓孔.
廣穿----指錢孔較大者.
狹穿----指錢孔較小者.
內郭----指錢孔四周之突出部分,又稱好郭.
廣郭----指內郭較寬者.
狹郭----指內郭較狹者.
重郭----指二重內郭.
決文----指錢身方孔之一角或數角尖出者.
四決文----指錢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稱"四決".
栗角----是一種特殊的四決文,方孔四角尖出處呈小點狀.
四齣文----是指錢身方孔四角又陽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稱四處,四道。
外郭----指錢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稱外緣,外輪,肉郭,邊郭。
寬緣----外郭較寬,又稱寬輪,寬邊。
狹緣----外郭較狹,又稱狹輪,狹邊,細緣。
重輪----指二重外郭。
額輪----指外郭外高內低,多見於王莽錢。
削邊----指外郭向外斜削,正與額輪相反。
磨邊錢----指磨去外郭邊緣之錢。
肉----指錢幣的內外郭之間五文字圖案部分。厚者稱厚肉,薄者稱薄肉。
日----指錢背之凸起圓圈,又稱日文。
月----指錢面,背之凸起圓弧,又稱月文,甲文,月痕。圓弧向上稱為仰月,向下稱為偃月。
星----指錢面,背之凸起圓點,又稱星文。
圈星----指錢背下凹之之圓圈。
孕星----指錢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錢背無文,又稱素背,光幕,素幕。
合背----指誤用二件面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有錢文。
合面----指誤用二件背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是錢背。
直讀----錢文的順序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也稱順讀,對讀。
旋讀----錢文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又稱環讀。
左讀----指錢文從左向右讀。
傳形----指刻成正字的陰文范鑄成之錢,錢文呈反字狀,見於先秦至六朝時期。
離郭----指錢文遠離內郭。
接郭----指錢文均與內郭相連。
隔輪----指錢文遠離外郭不相連接。
連輪----指錢文與外郭相連。
深字----指錢文特別深峻。
隱起文----指錢文高低粗細不一。
聚頭----指錢文之首均對內郭,又稱聚首。
並足----指錢文之首均對外郭。
雕母----用銅,錫,鉛,牙,骨,木等材料雕刻而成的錢幣模型,又稱祖錢。
母錢----翻鑄時作模之錢,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鑄而成。
鐵母----指鑄造鐵錢之母錢,本身銅質。
鐵范錢----以鐵錢范型翻鑄的銅錢。
樣錢----試鑄及初鑄的樣版錢。
部頒樣錢----由中央戶,工兩部監制頒發各省作為標準的樣錢,也可作母錢用。
進呈樣錢----地方進呈有關當局審查的樣錢。
剪鑿樣錢----剪邊錢與延環錢的總稱。即將一枚圓錢剪鑿成內外二枚。
剪邊錢----被剪鑿去外圈之錢。又稱對文。
『柒』 乾元重寶背東國的乾元重寶背東國
按照日本1938年出版的《東亞錢志》所說:是朝鮮高麗王朝錢幣的一種。而中國的史學家主流認定是唐代管轄高度自治的東北少數民族政權-渤海國的鑄幣。
【東亞錢志有關內容】
朝鮮高麗王朝時穆宗王訟二年(998年,宋真宗咸平元年)始鑄。形制仿唐乾元重寶,但只見有小平錢,直徑約25mm,面文「乾元重寶」隸書,直讀,「乾」字按古體,寫作魚鉤乾,背穿上下「東國」二字,意指在中國之東。另有鐵錢,形制稍大於銅錢,為穆宗前成宗王治十五年(996年)所鑄。此二品傳世皆罕,今難得一見。
------------------------------------------------------------------------------------
乾元重寶背東國,在中國歷代正史中沒有任何記載,而在1938年之前的任何書籍泉譜中也沒有任何記載,但當今中日韓各國泉譜及書籍,卻均將此錢列為高麗錢幣,唯一的理由和出處是 1938年奧平昌洪所著《東亞錢志》,這本書籍出版之後,1940年丁福保的《歷代古錢圖說》也馬上引用,是我國第一本引用此依據的泉譜,從此以後,東亞各國的泉譜及書籍均將此錢列為高麗穆宗時代鑄錢。而《東亞錢志》成為唯一出處。
但《東亞錢志》的依據又是什麼,有三個:依據一,中國南宋洪遵於紹興十九年(1149)所著的《錢志》,該書是目前我國存世的最早的錢幣書籍,裡面第一次對外國錢幣進行了詳細介紹,其中包括了日本、朝鮮、安南、東南亞、西域的貨幣,裡面第一次闡述了朝鮮高麗王朝的錢幣:東國、海東、三韓。也許是東國倆字的混淆,東亞錢志就濫用概念外加聯想,將乾元背東國也列為高麗鑄幣。依據二,朝鮮半島屢次出土此錢,特別是故都開城也曾出土,當時中國鮮有出土記錄。依據三:對東國這兩個字的分析和理解,東國在古代泛指中央政權以東的日本、朝鮮。殊不知還有一個早在王氏高麗200多年前就被稱為 「海東盛國」渤海國,也屬於「東國的范疇」。
所以,僅僅憑借這幾條靠不上的依據來認定乾元背東國是高麗貨幣,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但如今 《東亞錢志》卻是最早認定此錢是高麗錢的書籍,也是唯一出處,這就給我們留下很大的探討空間。
《東亞錢志》認為乾元背東國是朝鮮高麗王朝時穆宗王訟二年(998年,宋真宗咸平元年)始鑄。這就更站不住腳了,992-993年,第一次遼麗戰爭之後,高麗戰敗開始成為大遼附屬國,向遼國稱臣納貢,與北宋斷交,並放棄北宋年號而行用的是遼年號:統和。遼麗和睦相處,與宋交惡,連宋朝年號都不敢用了,怎麼可能鑄造大遼國建國前的世仇唐朝的年號?? 當年大遼國還被稱為契丹的時候,與唐朝也曾打的不可開交,高麗絕對不可能冒犯宗主國去鑄造乾元通寶背東國。
假設高麗敢於違背宗主國大遼國,鑄造了乾元背東國,但唐乾元元年與高麗穆宗相隔200多年,穆宗又有什麼理由來鑄造乾元年號錢?是對一二百年前大唐的敬仰?那還不如鑄造連日本都模仿的開元通寶,為什麼要鑄造安史之亂之後唐代開始衰落時期,導致了惡性通貨膨脹,口碑很差的「乾元重寶」??所以 這個假設不可能存在,也實在說不通。
所以 東亞錢志的依據和判定結果,都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根據乾元重寶背東國,這種年號+地名的組合,可以判斷,這是一枚中央政權下的地方鑄幣,或地方政權彰顯與中央政權某種政治意義的錢幣,也或許是中央政權鑄造的跟某其他政權有關的貨幣(譬如乾隆背安南)
有人始終認為乾元背東國是唐代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鑄幣。一定不能忽視唐代東北一個強大的國家---渤海國。渤海國200多年與唐朝相始終,這親密的200多年,唐代從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軍事上均給予了渤海國強大的支持與輸入。當時的渤海國,疆域廣闊,西伯利亞東部、黑龍江東部、吉林幾乎全部、遼寧東部(恰恰此枚錢幣出土於遼東)、朝鮮半島北部(出土乾元背東國也很正常),均是渤海國的領土,這么強大的國家,繁榮的經濟、發達的文化不可能沒有鑄幣。
而唐肅宗乾元年間,恰逢渤海國王--大欽茂將國都由中京顯德府遷都到上京龍泉府,鑄造乾元背東國,彰顯忠於大唐,慶祝遷都,是有政治意義的,是可以說的過去的,而做為地方流通貨幣也是有可能的,鐵錢大大多於銅錢,而渤海國的鑄鐵工藝恰恰很厲害,從渤海國遺址出土的大量鐵具可證明。
另外,東國這兩個字,渤海國使用在前,渤海國自古就有「海東盛國」之稱謂。而高麗所謂的東國,意為中國之東,且比渤海國使用的晚,而且也跟乾元年號對不上,所以,「乾元背東國」無論從年號的使用、東國稱謂的使用、以及當時與中央政權的關系,均能排除高麗王朝鑄幣,並判定為渤海國鑄幣,理由和推理非常充分,而東北很多歷史專家,渤海國史學家也都對這個認定沒有什麼爭議。
『捌』 我想學習一些古錢幣知識
、古錢時代風格
1、先秦錢幣風格。 先秦時期,貨幣以刀、布、圓錢、蟻鼻錢(又稱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部分地區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幣身較厚),刀幣的澆口在首端。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范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有些偽造的刀、布幣邊緣被挫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暴露了偽造痕跡。大部分刀、布幣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鑄成的,其筆畫是一刀而成,絕不致竄,甚至還看得出落刀與收刀的形跡。這種戰國文字書法流暢雋秀,前後相貫,生動自然,而偽造者由於對戰國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偽品字畫呆滯,筆意全失。由於戰國文字較難模仿,因此,偽造者每獲真錢,即有以翻鑄贗品。這種翻鑄的偽錢比較難於識別,然而通過認真觀察,可以發現翻鑄的偽錢一般較厚重,銅質也粗。當然,這類偽錢中也有鑄得極精的,這就必須細心觀察整個錢的外表及其銹片的真偽,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2、兩漢錢幣風格。 漢武帝時的三銖通行時間不長,存世也少。偽造者取五銖改刻,但三銖比普通五銖輕小,「銖」字寫法也與五銖有明顯不同,易於識別。也有以錢翻鑄的偽品,但能亂真者少。漢代的普通半兩、五銖錢存世較多,目前所見偽品幾乎都是半兩、五銖中的特殊品,如「兩兩」、「五五」等(實際上確有當時錯范或戲鑄的真品)。偽造者一般採用真錢改刻的方法,也有翻砂而成的,如偽錢「五五」、「平平五銖」但翻造不精,肉質粗糙。新莽朝的鑄錢工藝非常講究,向稱鑄錢好手,但仔細觀察,王莽錢也有精細之分。拿著名的六泉十布來說,有輪廓斜削、筆畫細挺、製作特別精美的;也有文字平夷、製作較遜的。十布又有通穿(即圓穿與首端間有中線者)與不通穿二種。從整體上來講,當時的錢文以懸針篆為主,其筆畫之流暢峻削,布局之勻稱得體,皆臻上乘。六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偽品較多。有未見真錢,僅按舊譜翻造的「幼泉二十」偽錢,製作粗劣,容易識別;也有取舊錢改制的「壯泉四十」偽錢;還有照真錢翻鑄的,這種偽錢雖較精緻,但與真品相比,文字缺乏生氣,終能識別。新莽朝的大泉五十雖無人作偽,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銖等亦有偽品。真的大泉五銖是當時鑄的改范錢,原來的「十」字猶隱約可見;還有一種大泉五十背有吉語,如「長樂未央」等,文字書法生動有致,非作偽者所能摹仿,但極少見。
3、魏晉南北朝錢幣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錢幣種類較多,在錢文上已打破了銖兩相稱的習慣,出現了一些國號錢、年號錢及古語錢,如「豐貨」、 「漢興」、「涼造新泉」、「大夏真興」、「永光」、「景和」、「天清豐樂」等等。這一類錢由於奇貨可居,偽造也多。「 豐貨」錢的鑄工較差,但文字蒼勁古拙,偽品則貌似而神異,真偽易對照。「漢興」、「永光」、「景和」的直徑在1.55至1. 7厘米之間,「涼造新泉」、「天清豐樂」的直徑在2至2.2厘米之間,「大夏真興」的直徑在2.2至2.3厘米之間,若發現直徑大於此者,基本上都是偽錢。「漢興」有直接橫讀兩種,文字亦有篆隸之分。「永光」、「景和」極為少見,解放以來未見有新的出土,且錢小穿大,容易破損毀滅,故現存精美完好者屈指可數;兩者以「永光」尤為難得,偽造者常以六朝五銖改制,但形制、文字面目皆非。「涼造新泉」的文字瘦小端正自成風格,可惜筆畫間常殘留流銅,錢文不甚清晰。若發現特別清晰規整的「涼造新泉」,倒要細心觀察,看看它究竟是否真品。北魏「太和五銖」以生坑為多,而偽品則多數做成熟坑(這非說凡熟坑的太和五銖都是偽品)。凡是傳世流行的古錢,不論是攜帶或收藏,都是用繩索穿起來的,經過長時間的摩擦,錢的兩面都一平如鏡,若是人為的熟舊,往往字口輪廓磨塌,文字失去精神。
4、唐代錢幣風格。 唐代貨幣以開元錢為主。初唐開元大型精美,會昌開元鑄工較為粗糙,其背文有「昌」、「京」、「洛」、「益」、「荊」 、「襄」、「藍」、「越」、「宣」、「洪」、「潭」、「究」、「潤」、「鄂」、「平」、「興」、「梁」、「廣」、「梓 」、「福」、「桂」、「丹」、「永」等23種。背「永」字者最少,「永」字有穿上、穿下及大小之分,但文字多臃腫而平夷,精美者少。偽造者有取背文模糊的會昌開元改刻成永字開元,故鑒別時要留心觀察「永」字周圍有無刀刻痕跡,若系翻造者又當別論。會昌開元的背文系開鑄前用小戳子列印在模上,上下左右位置並不嚴格固定,有時凸出錢面甚多。此外,尚有背文列印不清或一時不能確釋的會昌開元,但確是真品,非改刻偽鑄者。唐代的大歷、建中錢存世也較少,亦有偽造,但摹仿逼真的尚不多見。大歷、建中錢的製作不及初唐開元。大刀錢尚有大型精美者,建中錢多數薄肉小樣,大型厚肉的極少。
5、五代錢幣風格。 五代時各地割據政權紛紛設爐鑄錢,種類龐雜,由於連年征戰,當局者為了應付財政困難,或鑄大錢,或鑄鐵、鉛和低質合金錢,故五代時大錢多、鐵錢多、鉛錢多,製作精粗不一。如後晉時「天福元寶」大多薄小寙劣,製作粗糙;後周的「周元通寶 」卻精美異常,於初唐開元相似。凡「周元通寶」大錢及小平背有龍鳳、佛像、公雞等圖案者,皆系後代仿製,決非當時的行用品。又同時馬殷的「乾封泉寶」大鐵錢,其間精粗相差特別大。「乾封泉寶」大銅錢傳世極少,所見偽錢文字過分造作,反失生趣,仔細分辨即能看出真偽。
6、宋代錢幣風格。 宋代錢幣一般是每換一次年號就新鑄一種錢,其鑄量、種類之多,為歷朝罕有。兩宋300年間,通行以小平及折二錢為主,間亦行用大錢,其輪廓、大小都有一定標准。自南宋淳熙七年開始,錢背以數字紀年,錢文書體也逐漸以宋體為主。總的來講,兩宋錢幣的鑄工考究,徽宗時期尤為突出,獨創一格的瘦金體見於錢文,秀纖的書法配以精湛的鑄工。常使偽製品相形見拙。宋錢的另一個特徵就是版別多,如宣和、政和共有數百種版別。南宋的嘉定鐵錢除大小不同外,又紅又專有通寶、元寶、重寶、新寶、永寶、真寶、珍寶、正寶、之寶、萬寶等10餘種,而背文以有紀地、紀年、紀值的區別,歷朝以來,實屬創見。普通宋錢無人偽造,而康定、至和重寶背坊、虢,聖宋通寶、靖康等品種的偽錢較多,凡遇到這類錢幣時必須慎重對待,要仔細觀察有否做偽痕跡,是否與大量的普通宋錢形制相合,南宋的臨安府錢牌有三種式樣;一種是上下圓角;另一種是上下方角;第三種是上圓下方。清代仿造者取其錢翻砂,製成的贗品幾能亂真,唯銹色、色漿不及,個別字文走形。
7、遼代錢幣風格。 遼代錢幣有其特殊的風格,錢文旋讀,字含八分,筆意古拙,銅色較紅。從遼代的天顯到遼宋的天慶,近一二百年間,錢文、形制均一脈相承,這說明遼代鑄錢有明顯的傳統性。遼代早期錢幣如天顯、應歷、保寧、統和等存世極少,偽造者無從覓得藍本,故偽錢亦少。有一種統和元寶偽品,與遼代風格相去甚遠,亦易識別。
8、金代錢幣風格。 金代錢幣向以精美著稱,這與金人掌握了宋陝西爐的鑄錢技術力量有關。金代的泰和通寶揩書大錢極為難得,數十年來,只發現二種版別,其書體甚佳,輪廓、文字略有肥瘦之分。曾見一種模仿細字版的偽錢鑄得較好,顯系用真錢翻鑄而成,但為了掩蓋新鑄痕跡,外輪被敲擊變形。小平楷書泰和通寶多數為白銅質地,亦甚難得;篆文的泰和小平錢未見真品;篆文折三泰和確有真品,然存世極罕;承安寶貨銅錢未見真品。
9、元代錢幣風格。 元代通行紙鈔,早期錢幣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寶外,鑄額均少。有些年號僅有廟宇錢傳世,這種廟宇小錢不作貨幣行用,舊稱供養錢。元末的至正權鈔幣值愈大(即錢形愈大),面背錯范沒有對准所致,造成文字和輪廓都傾於一邊的現象,但出於自然,無造作氣。其背文筆畫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偽造者常用真錢翻鑄,由於翻造不精,背文模糊,與真者大相徑庭。也有一種偽品雖刻意摹仿,背文特別清晰,同樣失去原錢雄渾自然的風貌。歷朝鑄錢除特使情況外,鑄量以千、萬貫計,必然是熟練工人才能勝任,他們按工序放手操作,不若作偽者肆意模仿,顧此失彼,弄巧成拙。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錢幣如天啟、天定、天佑、龍鳳等,不僅書體極佳,鑄造亦精。大義通寶的鑄工不及以上四種,故有「精天定,濫大義」之稱。大義通寶偶而也有精美者,但為數極少。以上五種都有偽品,其中最多的要推天啟和龍鳳。有一種天啟通寶偽錢是取天定通寶改「定」作「啟」 而成,偽劣品的「天」、「通」、「寶」三字與「啟」字有明顯的不協調感。
10、明代錢幣風格。 明代錢幣,早期與後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早期狹輪,文字挺秀;後期外輪變寬,錢文以宋體為主。明初的大中、洪武錢為早期風格的代表,當時各局均有鑄造,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式,版別較多,如「通」字就有單、雙點之分,背有紀值、紀地及光背等數種,各地所鑄的錢文自成系統,書體各不相同,存世多寡懸殊。偽造者有取常見的浙、豫版改成稀少的京、濟、鄂版,以致面背文字不符,暴露了弱點,如偽錢大中通寶背十掛的面文就完全是浙版的字體。又如偽錢天順通寶是取明末的大順通寶改鑄而成,天順在弘治之前,屬明代的早中期,不應出現明末的錢風,明代實際上沒有鑄過天順通寶。明代錢文為避朱元璋的「元」字諱。一律稱通寶,且直讀(即通寶二字在右、左方);延至清代,錢文仍以直讀通寶為主。直至咸豐發行大錢時有恢復了元寶、重寶之稱。
二、古錢的銅質銅色
古錢的銅質主要有紫銅、青銅、黃銅、白銅等數種。紫銅的含銅量最高,一般在90%以上,顏色紫紅。青銅屬銅錫鉛合金,其顏色有深紅、淡紅或水紅、青白、微黃等種。黃銅指銅鋅合金,其色有淡黃、金黃之分。白銅指銅 合金,多見於近代機制幣。有一些銅色銀白的方孔古錢,習慣上也稱為白銅錢,但實際上並不含 或含 很少。它仍是一種青銅,只是鉛錫的成分較多而引起了銅色的變化,為了尊重習慣及鑒別上的便利起見,現仍稱為白銅錢。
由於各個歷史時期各地的鑄錢方法、銅礦資源、成分配給都不相同,所以古錢的銅質銅色也有較大的差異。古錢的成反一般採取化學分析的方法來獲得,但這種破壞性試驗對古錢鑒定來講並無實際意義,所以古錢的銅色在鑒定上顯得更為重要。先秦圓錢的銅色深紅,接近紫銅,屬紅銅;而同期的刀布幣的銅色多呈淡紅,屬青銅。先秦錢幣的另一特點是幣身較薄,偽造者常滲入過多的鉛以增加銅熔液的流動性,這種偽品銅色暗紅,質軟易變形。半兩及五銖的鑄期較長,銅色也深淺不同。凡傳世日久的太和五銖,銅質裸露,其色深紅,且質地極為細膩,表面幾乎找不到砂眼氣孔。一種大字版的金旁略低,偽品的銅色較淡,且銅質也粗。五代時的天德重寶銅色微帶青白。天策符寶傳世品表面常有一層黑色的氧化層,內部銅質多呈水紅。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銅色微黃,南唐錢幣的銅色也多數偏黃。
北宋早期鐵母如宋元、太平等銅色淡黃或微黃,後期鐵母如紹聖、聖宋、大觀等銅色較深,而宣和、靖康、建炎小平鐵母多屬白銅。建炎重寶顏色深紅,南宋鐵母的銅色多數偏黃。遼錢銅色深紅或紫紅。西復錢銅色水紅。元錢銅色深紅及淺紅者多,而寺觀供養錢也有偏黃者。嘉靖之前鑄錢用青銅,嘉靖之後則多用黃銅,著與掌握了鋅的提煉技術有關。明清雕母(祖錢)銅色以金黃為主。清代新疆鑄錢用紫銅,故稱新疆紅錢。咸豐寶福局錢為紫銅質,但寶福局闊緣紅銅質,咸豐重寶當百大錢、背外緣外重五兩者屬偽品,真品存世僅5枚左右,銅色有暗黃及深紅二種,外緣寬度與普通當百大錢同。一說寶福局大錢用銅炮材鑄成,銅色深淺不同,但主要是淡紅色的銅。小平鐵母及部分當十當二十樣錢以白銅鑄成。咸豐寶河、寶陝當五百、當千大錢為紫銅質,當十至當百大錢為黃銅質,而黃銅的寶陝當千大錢則屬偽品,寶泉、寶源及寶鞏的當五百、五千大錢有黃銅、紫銅二種。咸豐滿漢文浙字錢銅色微帶金黃,且銅質細密,書體凝重,偽品錢文為普通楷書,銅色淡黃,銅質也粗。以上列舉部分古錢的銅色,但不包括特殊情況。
三、古錢幣形制鑒別
在錢幣的形制中,錢文字體較多地表現了時代的一致性。每種錢幣文字各有特徵,但它總還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字,有時代共性。這一規律,也可作為鑒定依據之一。鑒定一個錢幣字體對不對,首先看它是否合於時代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於本品種的特點。
比如,有的「東周」「西周」圜錢,錢文是小篆體,也有「 化」錢文為小篆體,顯然都是偽品。小篆體是秦統一後「書同文字」,才推廣到全國的,戰國時的兩周錢文應具三晉兩周金文的基本寫法; 化錢文應有齊文字的特徵。又如,宋代錢文有「方頭通」,明清錢文也有「方頭通」,但方的程度不同,有一個從不太方到很方的變化過程。一枚錢幣上的字,同出於一人之手,應該彼此協調一致。用拼合法造的偽幣,很難做到這點。有人用南明桂王的永曆錢改成唐太宗時的大歷錢,兩種字體差距相距數百年,作法再精也能辨別出來。 各時期的鑄錢,或出於需要,或出於規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現象。如齊的刀幣為保護錢文而把輪廓鑄得較高,背中間有一高點。沒有這一特點,多半是偽品。又如唐代的乾封泉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五代十國的保大元寶,錢文應旋讀,錢文對讀必假,因為 「制不類」。同一幣形,先後也有變化。
燕的明刀幣,前期弧背,刀把上的二豎道不上侵,到刀把根部為止,明字長而狹。後期明刀幣磬折形,把上的二豎道上侵道刀身,明字多偏。明字狹長,身形磬折,或明字扁圓而身形弧背,必為偽品,因字形不符。 星、月、決紋、出紋等記號,也是古錢形制特點值得注意的地方。錢幣上鑄星月等記號,是當時人有意的製作。鑄星始於秦半兩錢,鑄月形、四決紋從西漢五銖錢開始。鑄四齣紋從東漢五銖錢開始,星、月一直到明代崇禎錢上還有,隋代以後已不具有四齣紋錢,四決紋似乎未出東漢。這些記號在五銖錢上表現得最多樣。試以五銖錢為例;獨漢武帝時的赤仄五銖上鑄過半菱紋,武帝五銖錢開始鑄上、下半星,至王莽錢止。 西漢五銖有面四決紋,至王莽錢止,從至今錢幣出土上看,東漢時已無此制。背四決紋開始於王莽時的「大泉五十」,西漢尚無此制。西漢五銖、王莽錢無月紋,東漢明帝至靈帝五銖錢已有月紋,但不多見。凡不符合上述情況者,多為假錢。
『玖』 現在南京的水坑品相較好的崇寧通寶多少錢 還有古銅色的傳世古美品大觀折十在南京價錢
崇寧通寶楷書小平瘦金體 150元
崇寧通寶楷書小平抽示 160元
崇寧通寶楷書小平闊示 600元
崇寧通寶楷書小平折十書體 250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二私鑄 15元
崇寧通寶楷書小平普品 2.5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短尾異「崇」 3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錯范重文 10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隔輪 8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廣穿 2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背四決 5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合背 20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鐵范銅 140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三鐵母 220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大字 180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異重 5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高足貝 10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背月 10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背星 150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背「十」 150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精鑄細緣 1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普品 1.5元
崇寧元寶楷書小平銀質小字 無定價
崇寧元寶隸書小平銀質 30000元
崇寧元寶楷書小平銀質大字 50000元
宗寧元寶隸書折二鐵母 20000元
----------------------------------------------------------------------------------------------
北宋
名稱書體幣型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普品 2元 微宗大觀元年(1107年)鑄,大觀年號,取《易》:「大觀在上」之意,分銅鐵兩種,錢文微宗親書瘦金體,小平有行書體,徑2.5厘米,折二輕2.8厘米,折三徑3.1厘米,折五徑3.5厘米,折十徑4.15厘米,以當十大錢最精美亦最多。小平錢因通字部位不同,可分昂通、降通、斜通、大字小通等多種版別,傳世以合背,鐵母為珍品。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昂通 20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分頭「通」 15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斜「通」 10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小樣楷「通」 80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大樣楷「通」 300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寬「觀」精鑄 80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大樣樣錢 6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二光背 14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三光背 14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五光背 5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二合背 7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三「崇寧大觀」合背 5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十光背 25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十合背 450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鐵母 120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二鐵母 36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二鐵母銅 14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三鐵母 36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五十光背 2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