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
㈠ 以《接受自己的的不完美》寫一篇800字議論文
求採納 謝謝 樓主 求加分 謝謝 因為自己在表達能力方面的欠缺,所以常常僅是把書中學到的,感悟到的知識藏在腦子里,但漸漸發現,這樣學習方式的效果往往差強人意。以至於沒過幾天,腦子里關於知識點的零散記憶,就會模糊,直至最終的遺忘。所以,我鼓勵自己,把一天學到的內容,盡我所能完整、條理清晰地表述出來,希望也能對你們有幫助。
與我們的私人意見相比,輿論是一個軟弱的暴君。恰恰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決定了他的命運,更確切地說,是指出了他的命運。
--------《瓦爾登湖》
引用梭羅的話,我只是想說明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的重要性。
我們常常錯看自己,以別人的言論為標尺衡量自己。有時甚至為了討好別人,掩飾自己,埋藏內心真實的感情,因為連我們自己都認為那些是羞恥的。這便是不接受自己的表現,更確切的說,是不接受我們內心消極的一面。那些稱之為「陰影」的東西,潛藏在我們意識深處,我們以及別人都很難直接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但它們會時時暗示我們,讓我們覺得自己充滿缺陷、令人討厭、一文不值。
於是,我們選擇戴上面具,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但越是壓抑自身存在的某種特質,它就越會以我們意料不到的方式顯現出來。漸漸地,我們就會成為它們的奴隸。
而對待它們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對它們,接受它們,對這些極端表現正確地引導。
事實上,我們的每個缺點背後都隱藏著優點,每個陰暗面都應著一個生命的禮物:好出風頭只是自信過度的表現;邋遢說明你內心自由;膽小能讓你躲過飛來橫禍……陰暗面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的擁抱它,學著讓它適度,我們才能活出完整的人生。
榮格曾問:你究竟是願意做一個好人,還是完整的人?其實,我們只想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些。但在以前,我單純地以為,只要我八面玲瓏,能夠取悅別人,讓所有人都喜歡我了,我就會快樂。其實不然,即使到了那時,我也會因為太過壓抑自己的內心,憎恨自己,而失去快樂。那有人說,那就做自己,把那個真實的我釋放出來。但如果那個真實的我太過自私,醜陋,同樣不會得到認可,和別人的愛戴。所以,我們學著完善內心那個本我。而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做得就是正視存在於自身的弊病,接受它們,而不是掩藏。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原諒自己的時候,自然也就可以接納和原諒別人。這是我在經歷了許多挫折打擊後,才明白這一點……
下面是一個接受心理治療的女子說的話:在我又一次經歷整夜的狂歡和嗑葯之後,我做坐在鏡子前,看著憔悴的自己,心裡清楚,我不能在這樣下去了。我已經二十八歲了,卻還等著別人來幫我從生命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但在那個上午,我意識到,沒有人能幫助我——無論我的母親、我的父親,還是我夢中的白馬王子。我下定決心,要糾正這一切。
㈡ 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 承認不完美心靈才自由怎麼樣
馬登的書對所有具有高尚和遠大抱負的年輕讀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我認為,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比馬登的書更值得推薦給美國的每一個年輕人。 ——威廉姆61麥金萊 我幾乎讀了馬登的所有著作,他促使我發展了積極思想的生活哲學。在我看來,馬登與梭羅、愛默生、卡耐基一樣都是偉大的作家,他們又同為各自思想的倡導者。 ——拿破崙61希爾
㈢ 古今中外有哪些名人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而獲得成功的
1、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
2、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牆故事》。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3、霍金
劍橋大學物理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在21歲時,霍金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1973年,他考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它以最後一刻的爆炸而告終。
㈣ 心理學:如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一、何謂「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就是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地某些方面不OK。允許自己犯錯,自己也就可以承受犯錯帶來的結果,而不用通過辯解、指責來自我保護。
同時,自我接納也是反思環境、他人對自己的影響,重新選擇目標,而不是潛移默化的受環境、他人的影響去做事,做不到時候,就自動自責、內疚,自我接納是做自己,而不是做環境和他人的受害者。
二、不接納自己的表現
不接納自己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對自己有很多要求,對自己不滿,有很多自責,像故事中這位學員一樣,同時,也經常會把這種要求放在身邊人,尤其是關系親近的人身上,經常盯著他們不好的方面,對他們不滿,沒有耐心。
如果一個人可以接納自己是不完美的,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不OK,也就不怕別人說了,可惜的是,我們經常不允許自己這么做,因為自己心理沒底,所以就怕別人說,一說就特別敏感,特別容易受傷。
三、幾個自我接納的方法
1、首先,了解一下其它人的情況。
小時候,父母總是說「看看別人家的孩子」,讓你有一種錯覺,別人家的孩子都挺好,就你不行,實際上,大家其實都差不多,意識到大部分人都跟我們差不多,就容易接納自己,其它人都挺好,就你不行,要接納就難了。
這個方法效果最顯著的用途在於,告訴一個有心理問題的人,其實大部分人都有心理問題,他/她可能瞬間就沒事了。
2、其次,意識到自己為什麼變成這樣很有效。
我們對自己有很多要求,完全是內化了小時候父母、老師對我們要求,他們用種種方式告訴你,如果你不按他們的要求做,你就不OK,他們也不會喜歡你,所以,為了證明自己OK,讓他們喜歡,我們內化了這些要求,認為自己一定要做到,否則自己就不OK,就不值得被愛。
小時候,我們沒有機會,因為我們也不懂,只能受環境影響,但是長大後,我們可以選擇去接納,無論我們做到與否,我們都有自己的價值。
3、再次,感恩不接納給自己帶來的成長。
過往的不接納經歷,其實並不一定是壞事,就像故事中的女學員一樣,她對自己的不接納,雖然給她很大壓力,也不幸福,但也是她奮斗的動力,正是因為她對自己強烈的自責與不滿,讓她持續努力,只是努力到一定程度之後,我們適時候,也要放下。
感恩不接納帶給我們的成長,也適時放下,如果覺得過往的都是錯的,反倒是另一種不接納,也容易充滿抱怨,更難放下。
4、最後,接納自己的成長過程。
接納自己,也需要一個過程,那麼多年養成的習慣,不是想放下就可以放下,自我接納,先從接納「不接納自己」開始,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成長,也需要一點時間。
㈤ 如何理解「接納別人的不完美,就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我想接納自己、改變自己也要趁早。這樣可以少一些原地踏步,少走很多彎路。黛比·福特說:「越是你不能忍受的,越會找上門來」,我想,那些年的自卑與害怕,萎縮了原本燦爛的青春,奪走了大學時該有的快樂。
㈥ 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放下別人的錯,解脫自己的心。
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就要學會如何愛自己。當你懂得如何愛自己的時候,那麼就可以不斷的提升自己。一個人只要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當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的時候,就一定會愛上現在這個不完美的自己。每個人都是會成長的,因為只有成長,才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
一、面對自己的任何缺點,不要自卑
面對自己的任何缺點,不要自卑。越是自卑的人,內心都是無法接受自己。所以對於一些自卑的人,都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去改善心態。缺點都會讓人感受到內心的不平衡,只有學會如何平和能自己的心態,那麼整個人都不會有自卑的心理。
二、要知道,無論多優秀的人都會有缺點
要知道,無論多優秀的人都會有缺點。一個人是有多麼的優秀,她的身上也是會存在一定的缺點。所以面對缺點,要懂得如何改善自己的內心。不要總是執著,執著自己的一切,會導致內心受到傷害,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無法接受。
三、欣賞自己,正視缺點
欣賞自己,正視缺點。做人要懂得如何自我欣賞,任何人都可以對你不認可。但是你自己一定要認可你自己。因為人生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的有挑戰力。如果懂得如何正視自己的缺點,那麼就可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是每個人真正需要面對的事實。
做人,要學會自我欣賞。因為一個人在自我欣賞的時候,就會容易發現自己的優點。當一個人懂得如何去改善自己的優點,那麼未來的自己一定會讓自己滿意。人都是這樣的,只有懂得如何發現的自己的優點,才會對自己有一定的信心。
㈦ 如何接受和適應人生中的不完美
導致憤怒的主要謬誤是我們對於事情過於樂觀的期待。我們會被違背我們期待的事情激怒,比如說我們期待每個人都講文明懂禮貌,一旦出現有人出言不遜,我們就會憤怒;又或者我們期待事情一切順利,一旦出現阻撓,我們就會憤怒。
這是我們過於自愛導致的。每個人內心都把自己當成國王,任意行事,所以我們會覺得世界對我們不好,欠了我們的,卻忽略了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的,是我們自己想得太美好。
所以解決方法就是降低我們的期待,盡量實事求是地看待世界而不是讓世界來滿足我們的期待。
當我們頭腦清晰地估計世界,那麼當打擊來臨時我們就不會太過憤怒。我們可能會因為別人的輕率、無知、粗魯而憤怒,但事實是,人們就是這樣,歷來都是這樣。
所以我們要有所預期,更何況,我們自己可能也是一個脾氣暴躁、忘恩負義、粗魯又自私的人。
這樣的世界觀看上去彷彿太過悲觀,塞內加是羅馬偉大的悲劇家,他的戲劇中所描寫的那些殘忍又混亂的世界,我們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中也能看到映射。然而如亞里士多德所認為的一樣,悲劇具有凈化人心的效果,人們在看到悲劇之後,才會感激自己所擁有的。
所以另一方面,斯多葛派又是非常樂觀的,他們堅信我們有意志、理性,這些能讓我們適應任何環境,以便得到幸福。
斯多葛派的哲學家將外在的事物看得很低,他們用意識和理性盡力排除外在的干擾,把內心的自由作為目標來追求,內心的幸福完整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也因為我們都是有理性的個體,所以身處宇宙中、相互聯系在一起的我們更應當相互包容。
托馬斯?賈勒特曾給美軍士兵做認知行為治療,他說士兵其實對於斯多葛派哲學中的道德和義務也很有共鳴,大部分士兵參軍都是出於為國效力而非獲利,就像古代的戰士精神一樣,因此他們希望軍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奉獻犧牲精神。
而賈勒特在他的課程「軍人的適應與成長」課中便努力告訴他們:我們當然希望世界美好,但我們要意識到,世界往往不是我們想要的那個樣子;士兵需要忍受,但不是把這些當作受苦,而是看作一種奉獻的形式。
賈勒特的另一個弟子克里斯?布倫南是一名消防員,斯多葛主義常常在非常極端的環境中幫助他繼續工作。消防員常常要去最危險的地方工作,而在工作中你會遇到各種傷病垂死的人,很容易陷入悲傷的情緒中,但這時候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把注意力集中在手頭的工作中。
克里斯說,控制住情緒首先要管理我們的期待,在現在這個繁榮的時代,我們總是期待消防員一個都不損失,所有人都被救出來沒有傷亡,而忽略了死亡和匱乏才是常態。
而認識到消防員這個職業的危險性,隨時意識到自己和別人會死亡能夠讓我們克制情緒,專心於當下的工作;而且使人在生活中不會再拖延想做的事情,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所以,我們要接受和適應人生中的不完美,盡可能的降低我們的期待,實事求是地看待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