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完美傳奇 » 霸王別姬傳奇

霸王別姬傳奇

發布時間: 2021-03-08 05:39:16

⑴ 霸王別姬是史實嗎 如果是,那霸王別姬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

歷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並沒有以後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誌》等書才出現「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並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無名,名早已漶滅在歷史斷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中《楚漢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 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後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並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里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台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盪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霸王別姬 釋義 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漢高祖劉邦爭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訣別。 事例 不是有一出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志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 故事: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行長達十幾年的戰爭。最後項羽在烏江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最後自刎身亡。

⑵ 霸王別姬的故事是真是假

霸王別姬的故事正史中並無記載,真實性存疑,後人杜撰的可能性較大。

歷史上最早記載「霸王別姬」這段故事的,應該是陸賈的《楚漢春秋》,但這本書在南宋之後就失傳了。現在能看到的對霸王別姬故事記述最早的史書就是《史記》了。《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這段文字,很可能是司馬遷從陸賈的《楚漢春秋》中轉述過來的,因為《漢書》的作者班固曾在《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國學大師王利器先生也曾說:「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也就是說,司馬遷寫《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
《史記》中司馬遷並沒有寫虞姬自殺身亡。司馬遷為什麼沒有寫?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陸賈在《楚漢春秋》中也沒有寫虞姬自刎一事;二是《楚漢春秋》中記述了虞姬自殺身亡的事,但司馬遷認為有違歷史的真實,所以沒有採用。前一種可能性大,也就是說,陸賈在作《楚漢春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寫虞姬自殺身亡的事。陸賈約生於公元前240年,約卒於公元前170年,他生活的年代離那段歷史比司馬遷更近。所以,如果他沒有這么寫,那麼只能有一個推斷,即虞姬並沒有自殺。

在《史記》中,司馬遷只記載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唱完之後,虞姬也和了一首,內容是什麼?司馬遷沒記,但唐朝有個叫張守節的人記了,他在《史記正義》一書中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首「和歌」的真偽,也存在著爭議,有人認為「和歌」是後人的偽作,一是不符合秦漢時期詩歌的風格,二是如果《楚漢春秋》中真有這首「和歌」的話,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為什麼沒引用呢?

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成為盪氣回腸的燦爛傳奇,故事雖然感天動地,但那隻是「故事家」言,當不得真。歷史上的虞姬很單薄,後來的故事,是民間作者不斷演義出來的,口口相傳,到了明代甄偉所著的小說《西漢通俗演義》,才形成了比較成型的故事版本,京劇《霸王別姬》,使這個故事更加家喻戶曉,但離真實的歷史,卻越來越遠了。

霸王別姬,歷史典故。講述了西楚霸王項羽心高氣傲,性格單純,最終與愛妻生離死別、兵敗亥下的故事。項羽怒斬漢軍數百人後自盡。

⑶ 霸王別姬的故事內容,詳細點啊

霸王別姬》於1921年改編,劇本是根據明代沈采所著傳奇《千金記》,並參考楊小樓與尚小雲、高慶奎在1918年演出的《楚漢爭》劇情,由齊如山、吳震修撰寫的。整出的《霸王別姬》有20餘折,後來梅先生對這出戲進行精簡,全場壓縮到兩個小時左右,很多大段唱腔都被去掉。

基本劇情:秦朝滅亡後,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互爭天下。劉邦拜韓信為元帥,屯兵於九里山前,調度各路諸侯,十面埋伏。使李左車詐降於楚,誘項羽深入重地,圍於垓下。張良又遍吹洞簫,命軍卒學作楚歌,聲韻凄涼。風送入楚營,而楚將楚兵聞之,皆動思鄉之念。一夜之間,盡行解散;所未去者,止有八百餘人,及周蘭、恆楚二將。項羽無可如何,惟思沖出重圍,以圖再來。乃入帳中,與虞姬作別。虞姬即項羽之妻,歷年戰爭,均在營中隨侍。項羽逞舉鼎拔山之勇,身經七十二戰,戰無不利,奈徒恃勇力,卒中韓信之計。勢促時窮,不得不割捨此愛妻,以免拖帶弱息之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置酒與虞姬共飲,泣下數行,作歌以寄慨。虞姬亦歌而和之。黎明時,周蘭、恆楚,催促動身。虞姬明知百萬敵軍,斷非一弱女子所能出險,誑得項羽佩劍,立拼一死以斷情絲。項羽幸無後顧之憂,逃至烏江口,亭長駕船相迎,項羽不肯渡江。蓋自起義有八千子弟相從,至此無一生還,實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遂自刎焉,仍得與虞姬在地下結好合之緣也。

1922年2月15日《霸王別姬》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梅蘭芳飾虞姬,楊小樓飾項羽,當即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後數十年,經過梅蘭芳的不斷改革創新,加強了藝術效果,幾代傳人,常演不衰,流傳至今,是梅派保留劇目。
該劇的主要藝術特色是歌舞並重,除莊重、優美、感人唱腔外,情緒舞蹈、武術舞蹈同表演舞蹈有機結合。當劇情發展到項羽被困垓下,預感大勢已去,憤憤高歌吟嘆:「力拔山兮奈若何」時,虞姬見項羽慷慨悲歌為大王飲酒解愁曼舞一回,恰到好處穿插帶表演性質較完整的、大家熟悉的「劍舞」,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參考資料:參考《中國京劇》

⑷ 霸王別姬,沖冠一怒為紅顏,霸王別姬具體是個怎樣的故事呢

謝邀

電影《霸王別姬》主要圍繞兩位京劇演員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從兩人的經歷展現出對傳統文化、人性以及當時社會每個人生活狀態的思考等,期間經歷了民國、抗戰、新中國成立以及文革等上個世紀最重要的時間節點,從程蝶衣的悲劇人生,看出了時代風雲的變遷。

社會的變遷:

對於程蝶衣來說,處在了中國最動盪的年代,期間經歷了民國、抗戰、新中國成立以及文革等一系列時間節點,他已經深深地陷入到了時代洪流中,如果沒有能力被時代所淘洗,最終只能淪為犧牲品。

程蝶衣和段小樓從一代名角,從只給達官貴人獻唱、到給日本軍官演出再到京劇文化被時代拋棄,最終兩人只能在廢棄的劇院內獨奏。片中還有多位配角來體現出這一點,袁四爺從一位達官貴人最終淪為刀下奴,當年叱吒京城的張公公到了新中國建立後只能沿街乞討……

最後的程蝶衣對於世間已經厭倦了,經歷了輝煌、動盪、得到、失去等一系列變故後,最終選擇在戲中結束生命。

⑸ 《霸王別姬》這個故事是在哪裡出現的《史記》上好象沒有啊……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並沒有以後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誌》等書才出現「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並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無名,名早已漶滅在歷史斷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中《楚漢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
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後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哺。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並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里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台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盪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對歷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賴於對原始文本的讀解。
仔細玩味虞姬的和歌,我從中發現了這個愛情故事的疑點。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頭兩句是客觀紀實,同時也是虞姬即將抒發感慨的情境鋪排。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和項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居然直接導致了對項羽精神狀態直至未來命運的否定!大王您繼續戰斗的意氣已經到頭了,我也不願苟活了。虞姬憑什麼判斷出「大王意氣盡」了?僅僅憑項羽聞楚歌而「夜起,飲帳中」嗎?如果這是激將之辭,以自己不願苟活激勵項羽繼續戰斗,那麼項羽和諸將的反應就不應該是「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而應該是怒發沖冠,決一死戰。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話語的煽動力和傳染性,虞姬精心設計的「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這一情境鋪排所產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讓項羽和諸將失去了決戰的勇氣!
虞姬的態度是非常奇怪的。作為項羽最寵愛的女人,當項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敗的時刻,她應該挺身而出,激勵項羽,而不是附和項羽「時不利」的藉口,誘惑項羽在惡劣的形勢面前低頭。畢竟項羽才三十餘歲。她深知項羽一生百戰,出生入死,也曾有過「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從而擊敗秦軍,起死回生的經典戰例,也曾有過以三萬人殺漢卒十餘萬人,逼迫劉邦數十騎逃跑的經典戰例;可是此時,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類似處境鼓勵項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嘆「大王意氣盡」!此刻項羽身邊尚有八百餘騎,俱是精兵良將,無不以一當十,即使打不過劉邦,起碼可以保護項羽全身而退,以圖東山再起。事態的發展也驗證了這一點。項羽突圍而出,到了烏江邊,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可見項羽不是沒有渡江生息的機會,只是項羽固執地認為「天之亡我」,不願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為什麼不等所有的機會都用盡,再無生路時殉情,就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項羽的死刑呢?
虞姬這首被人贊譽為「堅貞愛情結晶」以及我國最早的五言詩(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的和歌,就這樣散發出了可疑的氣息。我甚至懷疑她是劉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項羽身邊的美女間諜。以劉邦的智力和行事風格,以項羽的「婦人之心」和不聽勸諫剛愎自用的性格,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僅劉邦、項羽、虞姬的籍貫之間找不出絲毫的蛛絲馬跡,就連虞姬最早追隨項羽的時間也無可考了。

⑹ 《楚漢傳奇》里霸王別姬是哪集

霸王別姬是第78集。
鴻門宴是第42集。

⑺ 歷史上的霸王別姬是怎麼回事

霸王別姬指西楚霸王項羽戰敗後與其寵妃虞姬訣別的歷史故事。此一故事為中國著名戲曲曲目之一,後又為其他事物借用其典故。 歷史典故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並沒有以後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誌》等書才出現「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並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無名,名早已漶滅在歷史斷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中《楚漢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
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後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哺。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並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里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台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盪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對歷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賴於對原始文本的讀解。
仔細玩味虞姬的和歌,從中發現了這個愛情故事的疑點。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頭兩句是客觀紀實,同時也是虞姬即將抒發感慨的情境鋪排。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和項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居然直接導致了對項羽精神狀態直至未來命運的否定!大王您繼續戰斗的意氣已經到頭了,我也不願苟活了。虞姬憑什麼判斷出「大王意氣盡」了?僅僅憑項羽聞楚歌而「夜起,飲帳中」嗎?如果這是激將之辭,以自己不願苟活激勵項羽繼續戰斗,那麼項羽和諸將的反應就不應該是「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而應該是怒發沖冠,決一死戰。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話語的煽動力和傳染性,虞姬精心設計的「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這一情境鋪排所產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讓項羽和諸將失去了決戰的勇氣!
虞姬的態度是非常奇怪的。作為項羽最寵愛的女人,當項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敗的時刻,她應該挺身而出,激勵項羽,而不是附和項羽「時不利」的藉口,誘惑項羽在惡劣的形勢面前低頭。畢竟項羽才三十餘歲。她深知項羽一生百戰,出生入死,也曾有過「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從而擊敗秦軍,起死回生的經典戰例,也曾有過以三萬人殺漢卒十餘萬人,逼迫劉邦數十騎逃跑的經典戰例;可是此時,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類似處境鼓勵項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嘆「大王意氣盡」!此刻項羽身邊尚有八百餘騎,俱是精兵良將,無不以一當十,即使打不過劉邦,起碼可以保護項羽全身而退,以圖東山再起。事態的發展也驗證了這一點。項羽突圍而出,到了烏江邊,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可見項羽不是沒有渡江生息的機會,只是項羽固執地認為「天之亡我」,不願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為什麼不等所有的機會都用盡,再無生路時殉情,就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項羽的死刑呢?
虞姬這首被人贊譽為「堅貞愛情結晶」以及我國最早的五言詩(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的和歌,就這樣散發出了可疑的氣息。我甚至懷疑她是劉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項羽身邊的美女間諜。以劉邦的智力和行事風格,以項羽的「婦人之心」和不聽勸諫剛愎自用的性格,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僅劉邦、項羽、虞姬的籍貫之間找不出絲毫的蛛絲馬跡,就連虞姬最早追隨項羽的時間也無可考了。

⑻ 霸王別姬中傳奇女子虞姬是如何香消玉損的拜託各位了 3Q

說到霸王別姬,有點文化的中國人都是知道的,故事的悲壯凄惻和虞姬的美艷剛烈,打動著一代又一代人。但我近來讀史,卻覺得其中似乎另有蹊蹺。 霸王別姬的故事,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記》,原文是: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和「美人和之」,史記中對虞姬的記述就這么多,可以說面目相當模糊,我們從中能得到的信息有二:虞姬很美麗,頗得項羽寵愛;項羽作垓下歌後,自唱,虞姬也跟著唱。 那麼虞姬又是怎麼自殺的呢? 虞姬自殺之說,較早的記載見於唐代張守節《正義》,其中引《楚漢春秋》記錄虞姬所和的歌是「漢兵已略地,四方夢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里還挺復雜的,需要分說的是:《夢漢春秋》是漢初陸賈所撰,到唐代據說還能見到,後只能從別的著作里看到它的一些片斷;是對「和」的理解。和有二義,一為跟著別人唱,二為依照別人的詩詞作詩詞。從《史記》描述看,似乎跟唱更確切些,但《楚漢春秋》無疑採取了第二種意思。和詩一出,虞姬不但剛烈美麗,還變成了一位才女;就是這首詩中的「賤妾何聊生」句透露出一個信息,虞姬彷彿有自殺的打算。 但關於虞姬的死,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太平寰宇記》卷一二八「濠州鍾離縣」條說,「虞姬冢在縣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其中「項羽敗,殺姬」的說法,值得注意。 虞姬到底是怎麼死的呢?自殺?他(項羽)殺?還是根本就沒有死?不管怎樣,那夜,項羽和虞姬是訣別了,因為他突圍的時候已只有壯士相隨。 即便在《楚漢春秋》中,對虞姬自殺也只是一種暗示,但後世虞姬自刎別霸王的悲壯故事卻從此出,並演繹得豐富多彩。但我們在各種詩文和戲劇中看到的虞姬,可能跟歷史上真實的虞姬,本就不是一個人了。 虞姬的形象和她在詩文戲劇中的遭遇到底透露出了什麼信息呢?我覺得,它透露了我們一直以來對女性生命的輕視,為了某種社會價值取向,可以毫不猶豫地讓她拔劍自刎,我們思想深處的氣息就愈濃郁。 一個弱女子,雖然貴為頗得項羽寵愛;項羽作垓下歌後,自唱,虞姬也跟著唱。 那麼虞姬又是怎麼自殺的呢? 虞姬自殺之說,較早的記載見於唐代張守節《正義》,其中引《楚漢春秋》記錄虞姬所和的歌是「漢兵已略地,四方夢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里還挺復雜的,需要分說的是:《夢漢春秋》是漢初陸賈所撰,到唐代據說還能見到,後只能從別的著作里看到它的一些片斷;是對「和」的理解。和有二義,一為跟著別人唱,二為依照別人的詩詞作詩詞。從《史記》描述看,似乎跟唱更確切些,但《楚漢春秋》無疑採取了第二種意思。和詩一出,虞姬不但剛烈美麗,還變成了一位才女;就是這首詩中的「賤妾何聊生」句透露出一個信息,虞姬彷彿有自殺的打算。 但關於虞姬的死,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太平寰宇記》卷一二八「濠州鍾離縣」條說,「虞姬冢在縣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其中「項羽敗,殺姬」的說法,值得注意。 虞姬到底是怎麼死的呢?自殺?他(項羽)殺?還是根本就沒有死?不管怎樣,那夜,項羽和虞姬是訣別了,因為他突圍的時候已只有壯士相隨。 即便在《楚漢春秋》中,對虞姬自殺也只是一種暗示,但後世虞姬自刎別霸王的悲壯故事卻從此出,並演繹得豐富多彩。但我們在各種詩文和戲劇中看到的虞姬,可能跟歷史上真實的虞姬,本就不是一個人了。 虞姬的形象和她在詩文戲劇中的遭遇到底透露出了什麼信息呢?我覺得,它透露了我們一直以來對女性生命的輕視,為了某種社會價值取向,可以毫不猶豫地讓她拔劍自刎,我們思想深處的氣息就愈濃郁。 一個弱女子,雖然貴為楚霸王的「家人」,卻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不管她當時是否自殺,在後世,她都已被論定為一個全節全義的自殺者。至於《太平寰宇記》中項羽殺虞姬的說法,卻從沒有人再提及。 虞姬,這個美麗的女子,她在兩千年前死去了一次,死得不明不白,在後世,卻還要服從一切牽強附會者的安排,一次次揮起寶劍自刎。她在舞台上令人感嘆唏噓盪氣回腸的故事和形象,卻只是為了成全貫穿在中國歷史中的某種低劣的道德和價值觀。

⑼ 楚漢傳奇霸王別姬出來了嗎哪一集

VCD版是第79集,你可以從網路中輸入快播,從快播中找到雙視影音看VCD版的

熱點內容
完美緣怎麼用 發布:2021-03-16 21:51:05 瀏覽:903
陸貞傳奇百度影音59 發布:2021-03-16 21:51:04 瀏覽:613
全民奇跡26無限鑽石sf 發布:2021-03-16 21:51:02 瀏覽:654
夢幻手游大神 發布:2021-03-16 21:49:52 瀏覽:928
dnf女聖職者本子 發布:2021-03-16 21:47:35 瀏覽:170
昆明新開商場 發布:2021-03-16 21:43:27 瀏覽:797
捉鬼傳奇 發布:2021-03-16 21:43:12 瀏覽:816
微服私服 發布:2021-03-16 21:42:11 瀏覽:340
風雲之龍耀九州私服 發布:2021-03-16 21:41:57 瀏覽:525
北魏傳奇之宏圖恨 發布:2021-03-16 21:40:46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