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傳奇
① 魯迅對唐傳奇的評價是什麼就是魯迅對唐傳奇評價說的那段文字
顧世間則甚風行,文人往往有作,投謁時或用之為行卷,今頗有留存於《太平廣記》內[2]中者(他書容所收,時代及撰人多錯誤不足據),
實唐代特絕之作也。
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於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
傳奇者流,源蓋出於志怪,然施之藻繪,擴其波瀾,故所成就乃特異,其間雖亦或托諷喻以紓牢愁,談禍福以寓懲勸,而大歸則究在文采與意想,與昔之傳鬼神明因果而外無他意者,甚異其趣矣。
② 魯迅自傳的原文
魯迅自傳
【不凡經歷】
我於一八八一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城裡的一家姓周的家裡。父親是讀書的;母親姓魯,鄉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裡,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我於是決心回家,而我的父親又生了重病,約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漸至於連極少的學費也無法可想;我的母親便給我籌辦了一點旅費,教我去尋無需學費的學校去,因為我總不肯學做幕友或商人,——這是我鄉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
其時我是十八歲,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了,分在機關科。大約過了半年,我又走出,改進礦路學堂去學開礦,畢業之後,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豫備學校畢業,我已經決意要學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確知道了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於是進了仙台(Sen-dai)醫學專門學校,學了兩年。這時正值俄日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新文藝。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都陸續失敗了。我又想往德國去,也失敗了。終於,因為我的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我便回到中國來;這時我是二十九歲。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生,紹興光復後,我做了師范學校的校長。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後來又兼做北京大學,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的國文系講師。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的幫助逃到廈門,去做廈門大學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四月辭職,九月出廣東,一直住在上海。
【豐碩的成果】
我在留學時候,只在雜志上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說是一九一八年,因為一個朋友錢玄同的勸告,做來登在《新青年》上的。這時才用「魯迅」的筆名(Pen-name);也常用別的名字做一點短論。現在匯印成書的有兩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一本論文,一本回憶記,一本散文詩,四本短評。別的,除翻譯不計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和一本編定的《唐宋傳奇集》。
一九三零年五月十六日
參考資料:
http://ke..com/link?url=i9RT1FekSJtyrGxOn_OR2euygeykx--T1QPXnifSwapG1HOXWRNPM_
③ 魯迅對唐傳奇的評價是什麼
中國小說發展到唐代,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魯迅說:「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於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
④ 魯迅的成長故事
魯迅的成長故事:
魯迅自幼聰穎勤奮,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魯迅十二歲時到三味書屋跟隨壽鏡吾老師學習,在那裡攻讀詩書近五年。魯迅的坐位,在書房的東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張硬木書桌。現在這張木桌還放在魯迅紀念館里。
魯迅十三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裡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裡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在葯店給父親買葯。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葯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裡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裡,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葯店去買葯,家裡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裡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葯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裡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每當他氣喘吁吁地准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魯迅簡介:
中文名:魯迅
原名:周樟壽,周樹人
別名:長庚、風聲、尊古等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
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
職業:思想家、文學家
畢業院校:南京礦路學堂、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中途棄學)
主要成就: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中國翻譯文學的開拓者,中國現代思想解放先驅,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偉大導師
代表作品:
《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
⑤ 魯迅的主要英雄事跡
魯迅的勤奮,我想不用我細說大家都是很明白的。在魯迅的散文《百草園版和三味書屋》中,魯權迅講過關於上學遲到的故事,後來他在桌子上刻了個「早」字,當作了他一生的座右銘。
小時候的魯迅就十分的要強,事事總想走在別人的前面。魯迅成年後,他的性格變得更加剛強,從他的文章中,從他面對敵人的迫害不懼怕中,從他與批評他的人的針鋒相對中,我們都可以看出他的性格。
魯迅的一生是處在亂世中的一生,國家的動盪,民族的敗落。深深的影響著魯迅。為了追尋人生的價值,魯迅到日本去留學,民族的恥辱改變了他的人生觀,他決定棄醫從文,也許是上天註定,也許是性格使然。從文的魯迅找到了改變人們靈魂的武器,也使自己的才華和思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⑥ 魯迅怎樣編校《唐宋傳奇集》的
魯迅編校的《唐宋傳奇集》是他從事古籍整理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迄今為止了解和研究唐人小說的必讀之書。魯迅從事這部書稿前後跨度達15年之久,開手於南京,完成於廣州,中間多年的工作則是在北京進行的。
在小說史料的整理方面,魯迅從頭做起,辛亥革命之前已基本完成了《古小說鉤沉》一書的輯校,接下來便收拾唐宋傳奇文。先前人們讀唐傳奇主要依靠明代桃園居士所輯的《唐人說薈》一書,該書的增補本或稱《唐代叢書》,編者為紹興人蓮塘居士陳世熙??同不少明朝人編的書一樣,相當草率粗糙,而陳世熙又增加了許多混亂和錯誤,總之很不可信,魯迅覺得完全有必要重新編訂一部可靠的匯編,其工作路徑則是從各種靠得住的古籍中一一輯錄,再加校訂。
1912年春天魯迅在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的時候,從龍蟠里江南圖書館借來一部影鈔明代謝氏小草齋本《沈下賢文集》十二卷,從中抄錄了《湘中怨詞》、《異夢錄》、《秦夢記》三篇傳奇文。這大約可以說是魯迅輯錄唐傳奇文的開始。這三篇後來都編入了《唐宋傳奇集》。《沈下賢文集》中的傳奇文其實不止《湘中怨詞》等三篇,魯迅看重這三篇是因為《太平廣記》引用時均註明「出《異聞集》」,而《異聞集》一書乃唐末人陳翰編選的唐傳奇文選本(今已失傳),可見此三篇曾經在作者集外單行。魯迅研究唐傳奇,特別重視那些曾經單篇流傳者。
《太平廣記》之外,魯迅又充分利用《說郛》、《青瑣高議》、《顧氏文房小說》和《文苑英華》等書。
《青瑣高議》,北宋秀才劉斧撰,雜錄志怪、傳奇、小說、筆記等,間有議論。凡前後集各10卷,別集7卷。有明人張夢錫校刊本、舊抄本、董康刻士禮居本等。1921年2月,魯迅借得《青瑣高議》的一個鈔本,與周建人合作抄錄了一份(詳見《魯迅日記》1921年2月28日);稍後又抄錄了明張夢錫刻本《青瑣高議》,其手稿凡275頁,現存。依據這個本子,魯迅錄出《海山記》,後來編入《唐宋傳奇集》。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魯迅補寫了一章《宋之志怪與傳奇文》,依據《青瑣高議》對宋傳奇作出了許多重要的推斷和分析。1926年夏天魯迅通過王品青借得董康誦芬室刻士禮居本《青瑣高議》,從中選出五篇請許廣平抄錄:《流紅記》、《趙飛燕別傳》、《譚意哥傳》、《王幼玉記》、《王榭》,編入《唐宋傳奇集》卷八。後來魯迅在《唐宋傳奇集?9?序例》中寫道:「本集所取資者,為??董康刻士禮居本《青瑣高議》,校以明張夢錫刊本及舊鈔本」,即指這幾篇而言。
《文苑英華》是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0)李P等奉敕編撰的大型詩文總集,凡1000卷,收錄二百多位作者近二萬篇作品,《唐宋傳奇集》中的《枕中記》、《長恨傳》均從此書錄出。
魯迅很辛苦地搜集唐宋傳奇的資料並加以深入的考證研究,主要是為寫《中國小說史略》作準備,本來不一定單獨成書。但是到1926年初,陳西瀅等人無端攻擊魯迅,說《中國小說史略》剽竊了日本鹽谷溫的《中國文學概論講話》的小說部分。魯迅大為生氣,予以反擊,他說《中國小說史略》有自己獨立的准備,取材與鹽谷溫有所不同,立論還時常相反,例如「唐人小說的分類他據森槐南,我卻用我法」;「唐人小說他據謬誤最多的《唐人說薈》,我是用《太平廣記》的,此外還一本一本搜起來」(《華蓋集續編?9?不是信》),如此等等。
魯迅提出徑改原文不必寫校勘記的方法,是怕過多地麻煩別人;但這樣一來也給《唐宋傳奇集》帶來一個弱點。魯迅後來說「《唐宋傳奇(集)》照這樣,還不配木刻。因為各本的字句異同,我還沒有註上去,倘一一注出,還要好一點」(1928年3月6日致章廷謙的信),便是指此而言。
由於不久魯迅就匆匆離開北京,南下廈門,忙於上課以及撰寫《中國文學史略》,又要續寫「舊事重提」(後定名為《朝花夕拾》),整理唐宋傳奇一事暫告中斷。半年後他往廣州,執教於中山大學,形勢瞬息萬變,頭緒極其紛繁,唐宋傳奇的整理出版更加提不到日程上來。1927年「4?9?12」政變以後,魯迅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仍住廣州,冷靜地觀察政治風雲的變幻,並利用這一段時間整理舊稿,他先行整理《野草》、《朝花夕拾》、《小約翰》等譯著,告一段落後即著手清理唐宋傳奇舊稿,6月下旬決定先寫《唐宋傳奇集考證》(魯迅1927年6月23日致章廷謙信雲:「我在此,須編須譯的事,大抵做完了,明日起,便做《唐宋傳奇集考證》。」),但實際上因為種種原因到8月份才動手,並訂名為《稗邊小綴》。
1927年8、9月間,魯迅集中精力編定《唐宋傳奇集》,9月10日基本結束。他在清理和編定舊稿時,內容略有增減,增加的如從《顧氏文房小說》中錄出的幾篇,又如李吉甫《編次鄭欽悅辨大同古銘論》,該篇現在看去並非小說,但《太平廣記》曾錄其文,註明出《異聞集》,然則唐宋人曾以小說視之,於是魯迅將它編入,聊備一格。減去的如《遊仙窟》,本當列於《白猿記》之次,因為章廷謙方圖版行,所以不予編入。
用力較多的一項工作是為所收的45篇傳奇文作考證性札記,總題為《稗邊小綴》,附於全書之末。這一長篇考證文字的主要內容是確定各篇作品的作者及其生平,訂正舊本在題名、撰人等方面的錯誤,校正文字,介紹故事的淵源和影響,分辨真偽,考索源流。魯迅撰寫《稗邊小綴》主要依靠先前陸續積累起來的資料,又「稍益以近來所見」,加以整理而成。其間他曾得到中山大學圖書館管理員蔣徑三(1899?1936)在資料方面提供的幫助,對此魯迅在該書序例中表示過誠摯的謝意。蔣徑三因突發事件不幸去世以後,魯迅應其友人之約准備為他寫一篇紀念文章,定於1936年10月底以前交稿,而未及動手魯迅就溘然長逝了。
1927年8月17日,魯迅將《唐宋傳奇集?9?序例》寄給北新書局負責人李小峰,第二天寄出全部書稿;稍後分兩冊印行,上冊當年12月出版,下冊1928年2月出版,其排印的格式都是按魯迅本人的批註辦理的。魯迅的手稿基本上全部保存至今,只是缺失了《序例》和目錄的尾巴部分。這大約是因為《序例》曾先行在《北新》周刊(第51?52期合刊,1927年10月16日出版)上發表,遂未能保存。
這篇《序例》除了應有的議論和說明之外,篇末有一小段意味深長的話??
中華民國十有六年九月十日,魯迅校畢題記。時大夜彌天,璧月澄照,饕蚊遙嘆,余在廣州。
後四句多有言外的微意。「璧月」也可以指許廣平,先前曾有人以月亮為她的代號。魯迅將同她一道離開廣州轉赴上海,開始新的工作和生活。
來源:中華讀書報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⑦ 魯迅和唐傳奇有什麼關系
唐傳奇的興起
以「傳奇」為小說作品之名,當始於元稹,他的名作《鶯鶯傳》,原名「傳奇」,今名是宋人將此篇收入《太平廣記》時改題。後來裴鉶所著小說集,也叫《傳奇》。但這時「傳奇」只是用為單篇作品或單部書的題目。大概是受了元稹《傳奇》即《鶯鶯傳》的影響,宋代說話及諸宮調等曲藝中,把寫人世愛情的題材稱為「傳奇」,這是故事題材分類的名稱。
至於把「傳奇」明確地用為唐人文言小說的專稱,現存資料中最早見於元末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稗官廢而傳奇作,傳奇作而戲曲繼。」以後就這樣沿用下來。順帶說明,「傳奇」一名,應用的范圍很廣,不但後代說話、講唱中有「傳奇」一類,南戲在明以後也叫「傳奇」。
唐傳奇源於六朝志怪,但兩者又有根本的區別。盡管六朝志怪並不完全是為宣揚神道而作,它也有娛樂的目的,但總體來說,受神道意識的影響畢竟很深,作為文學創作的意識反而不明確;其中(特別是後期)雖然也有一些情節較為曲折的作品,但基本上還是粗陳梗概而缺乏深入細致的描繪。
到了唐傳奇,情況才有根本的改變。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說:「凡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設幻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他已經注意到兩者之間寫作態度的不同。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更明確地指出,傳奇與志怪相比,「其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正因如此,在唐傳奇中出現了較六朝志怪更為宏大的篇制,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小說結構,其情節更為復雜,內容更偏於反映人情世態,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劃,也有了顯著的提高。由此,唐傳奇宣告中國古典小說開始進入成熟階段。
唐傳奇的興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時,在其成長的過程中,也受到除六朝志怪以外許多因素的影響。
在六朝存在「文」、「筆」之分,而志怪雖然在今日看來荒誕無稽,當時人卻是當作實有之事來記載的,它作為史部的旁支,屬於「紀事直達」的「筆」而不屬「沉思翰藻」的「文」,所以其文字風格偏向於簡潔質朴。到唐代,文、筆區分的意識已經淡化,因而文人在寫作野史及傳聞雜錄一類東西時,也往往馳騁文采。劉知幾批評當時之史,「其立言也,或虛加煉飾,輕事雕彩;或體兼賦頌,詞類俳優」(《史通·敘事》)。這對於嚴格的歷史著作當然不妥,但各種傳聞雜錄,本來就不是嚴格的歷史著作,它經過有意識的「虛飾雕彩」,反而更向文學靠攏了。
唐代城市繁榮、商業經濟發達,因而產生了多種面向市井民眾的俗文學形式,如說話、變文等,都是以虛構故事來吸引聽眾的。它們不僅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也引起文人士大夫的興趣。如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他弟弟生日時請來的「雜戲」表演中,就有「市人小說」即民間說話。又元稿《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在「光陰聽話移」一句下自注雲:「嘗於新昌宅說《一枝花話》,自寅至巳,猶未畢詞。」
這條注有些含糊,應該是指元稹與白居易二人一起聽藝人說話吧。這一類新興的俗文學,必然會給文人創作帶來刺激,並提供新鮮的素材,而唐代貴族文化意識逐漸衰退,盡管士大夫中輕視小說的態度沒有完全改變,但許多文人已經把注意力投入到這種比詩文辭賦更富有趣味性的創作中來了。
唐傳奇最興盛的時期是在中唐,這裡面也有社會心理的因素。唐代總體上說來,是富有浪漫精神的時代,這種浪漫精神曾經以充滿激情、充滿自信和進取意識的特點出現在初盛唐的詩歌中。而到了中唐,文人士大夫對社會對人生都不再那麼抱有期望,他們的心靈需要在現實以外的世界中求寄託。而小說正是提供了一種虛構的世界,可以讓人們在其中幻想人生、解釋人生,表達對於人生的種種願望。
另外,據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說,傳奇還常常被唐代舉子用作「行卷」——考試前投獻給有關官員,顯示自己在「史才、詩筆、議論」等多方面的才能。
在從志怪到傳奇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史傳文學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以前我們就說到:中國古代的歷史著作,主體雖非虛構,但作者為了追求鮮明生動的效果,往往有意無意地在細節描寫中採用虛構手段。以《史記》為代表的歷史人物傳記,在敘述故事和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早已為後人提供了良好的榜樣。唐傳奇的重要作家中,有不少人是歷史學家,他們很容易繼承這一傳統,而更自由地運用於小說創作。唐傳奇中凡以寫人物為主的,幾乎一概題為「××傳」,這也是來自史傳的明顯痕跡。
還有故事化的辭賦也值得注意。辭賦最早就是在虛構的框架中展開輔陳描述的,即劉知幾所謂「偽立客主,假相酬答」(《史通》外篇《雜說》)。到東漢,有些辭賦的基本內容也採用虛構的故事,如杜篤《首陽山賦》,寫自己在首陽山同伯夷、叔齊的鬼魂相遇,而後來蔡邕《青衣賦》、曹植《洛神賦》等,故事更加曲折、完整。在民間,俗賦的故事化更加徹底,以六朝殘存的《龐郎賦》尾段來看,那時的民間俗賦已經完全故事化。唐代也有不少這樣的俗賦,至今在敦煌文獻中還保存了好幾篇。辭賦的故事化、通俗化,使它和小說相互溝通,並影響了小說的發展。如俗賦中每以駢文與詩歌交錯成篇,這一特點在《遊仙窟》一類傳奇作品中仍保存著。
至於大多數傳奇語言偏向於華麗、在人物外貌及景物的描寫上常用輔排手法,則和整個辭賦文學的傳統都有一定關系。
⑧ 魯迅的傳記
魯迅(1881-1936),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回興市)東昌坊口。原答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民族文化偉大的奠基人,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100多篇.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因為在那裡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
⑨ 魯迅先生說,「聊齋志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是什麼意思
聊齋志異是用細膩的描寫藝術手法和第一人稱回憶式敘事以志怪的。
聊齋志異或者回揭露封答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
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9)魯迅傳奇擴展閱讀
魯迅曾經說過,《聊齋志異》是「用傳奇法,而以志怪」。細按原意,當是指用傳奇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志怪式的題材或內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這種文言小說的優點,所以魯迅把它列入了「擬晉唐小說」,正確地指出了它的淵源。
魯迅從12歲就讀這部書,1921年在《唐傳奇體傳記(下)》中寫道:「清蒲松齡作《聊齋志異》,亦頗學唐人傳奇文字,而立意則近於六朝之志怪,其時鮮見古書,故讀者詫為新穎,盛行於時,至 今不絕。」